画像始于战国于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地,隋唐后趋衰落。主要分布于今天的河南、四川、江苏和陕西等省。汉画像砖是两汉时期一种采用模制、雕刻、彩绘、模印的方式表现图案花纹及艺术现象的特殊建筑材料,一般用于椁室墓的四壁、方形、拱券型墓的墓门嵌于墓室顶、壁作装饰。画像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客观真实的反映了汉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汉代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最为可靠的实物图像资料,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研究价值和文物藏价值。据目前所掌握数据,中外已发现了数理可观、形式多样的画像砖和花纹砖。
西方美术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长河中占有显著的位置。几千年来西方美术的发展与演变,在人类的艺术史上,给人类的精神宝库留下了大量的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等传世佳作,产生了许多成就卓著、恒时名世的美术大师,为人类的精神文明的发展和繁荣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书从人类与美术的起源始笔,以介绍西方美术数千年发展史中的三次高峰为重点,连成一条脉胳清晰、起伏不断的中轴线,对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十九世纪这三次高峰时期的整体美术面貌、画家与画派、杰出作品、创作技术、风格演变等,均作了系统详尽的介绍和分析。同时对高峰间歇期的中世纪,十七、十八世纪以及苏联和美国的美术,也给予了简明扼要的评述。本书专列现代派美术一章,全方位地探讨了形成的原因,对各流派作了全面介绍。 全书以史为经、以事为纬,把社
《新疆绘画艺术品》所收164幅图版主要出自天山南路的吐鲁番、焉耆、库车、拜城、楼兰与和田等著名古代文化遗址。他们用绘画艺术品这一独特形式对新疆古代文明作了一次形象的展示。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高昌、焉耆、龟兹、楼兰和于阗的地理概况、前伊斯兰时期的文化及主要文化遗址略作介绍;第二部分概述20世纪末几支主要外国“探险队”在新疆的考察活动,尤其是劫掠新疆文物的行径及其后果。
“文物考古学美学”是涉及文物学、考古学、历史学、神话学、艺术形态学、审美心理学以及陶瓷史、绘画史、青铜器史、工艺史、服饰史、民俗史等领域的综合性边缘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考古学发现中所透露的人们的审美意识以及凝结、负载在传世文物上的各种艺术形式、审美规律等等。“文物考古学美学”的建立,将拓宽文物学、考古学以及美学本身的研究界域,更好地总结物质文化遗产角度的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发展进程,为中国美学史的编撰与研究提供更详实的资料。这里我们仅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物质文化遗存的与“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以及“文物考古学美学”研究的具体路径两个方面,作初步探讨。 本书选择我国战国前考古学文化谱系与类型中的艺术美学业问题作探究对象,正是从实践的角度为它理论系统的构建提供一种具体内涵的积
【新华书店旗舰店】 丝绸之路的岩彩艺术,西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李洁 著作 原价 ¥42.00 出版社 西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2-01
《连江叠巘:两宋山水画》着重讲述了南北两宋时期山水情。全书共分5个部分,第一部分风情之旅,作者引用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介绍了华山的景物。第二部分独家透视,以《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为重点,对其进行系统讲解和研究。第三部分艺术开讲,以《夏景山口待渡图》、《渔村小雪图及江山秋色图》为例,介绍了青绿与水墨。第四部分历史现场,介绍了古代造纸术及古代、现代书画用纸的分类和等级。第五部分文化探险,对五代两宋的各个派的代表家进行分别评述,对代表作进行研究。最后,作者例举出此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画作,供读者欣赏、评介。
岩画始于史前,是人类造型艺术的滥觞,开创了原始艺术的先河。岩画反映了远古以来的经历和成长,是人类生存活动的真实记录和连续性的历史篇章。宁夏有着丰富的岩画,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我国岩画发祥地之一,在世界岩画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说起宁夏岩画就不能不提到李祥石。李祥石是原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研究中心研究员,自20世纪60年代末个发现贺兰口岩画至今,在岩画的世界里,李祥石留下了一串串真实而执著的足印,从岩画爱好者成为专家,凭着对岩画的挚爱,默默奉献,锲而不舍,在探索中他找到了人生的支点。
壁画是直接画在墙上的画。中国古代的壁画作品精彩纷呈,无论是包罗万象的墓室壁画,还是流光溢彩的石窟壁画。以及浑厚肃穆的寺观壁画。都展现出富有中国特色的古典艺术之美。《古代壁画》介绍了中国壁画的发展历程、
《新疆绘画艺术品》所收164幅图版主要出自天山南路的吐鲁番、焉耆、库车、拜城、楼兰与和田等古代文化遗址。他们用绘画艺术品这一独特形式对新疆古代文明作了一次形象的展示。分为两个部分,部分对高昌、焉耆、龟兹、楼兰和于阗的地理概况、前伊斯兰时期的文化及主要文化遗址略作介绍;第二部分概述20世纪末几支主要外国“探险队”在新疆的考察活动,尤其是劫掠新疆文物的行径及其后果。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不同的时代流行不同的时尚,不同的时尚成就不同的物质文化形态。《中国时尚文化史(宋元明卷)》通过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珍贵图片,对宋元明时期的时尚文化现象进行了细致梳理和翔实阐释,既有市井平民吃穿住行玩的流行时尚,也有文人雅士、达官贵人追求的各种时髦雅好;既有形而下的各种物件摆设,也有形而上的精神享受。通过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时尚亮点,精心勾勒了一幅宋元明时期社会风尚的全景画卷。《中国时尚文化史(宋元明卷)》为中国时尚史研究领域的拓荒之作。立论公允,资料翔实,文字简洁精当。图片多为最接近历史原生态的影像资料,其作为影像史料的合理使用,是《中国时尚文化史(宋元明卷)》一个显著特色。
孙彦副教授的《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研究》以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墓葬形制、茔域、照墙、葬具以及壁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进一步对壁画所见河西魏晋十六国时期的豪族、豪族共同体、地域社会、民族图像、宗教信仰以及壁画墓葬衰落的原因等方面展开阐述。
石窟艺术是随着佛教文化传入中国而产生的融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艺术。在我国众多的石窟中,代表性的要数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本书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石窟和石窟艺术的发展历史,书中的图画表现形式带有现场感和强烈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