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 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108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春秋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还原历史场景面貌,带来身临其境的历史阅读体验。
本书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 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108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春秋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还原历史场景面貌,带来身临其境的历史阅读体验。
《大唐西域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和《马可·波罗游记》历来被视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文化游记。前二部堪称记录佛学东渐的姊妹篇。 从《大唐西域记》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时间间隔近两百年。中、日两国的先人,就像跑接力棒一样,共同完成了这样一场文化接力。两次赛棒的交接,似乎都含有某种文化拯救的意义——玄奘去印度求法时,正是佛教在印度即将走向衰颓之际;而圆仁来大唐求法,也恰遇武宗毁佛的“会昌法难”之时。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化的拯救与弘扬,最终靠的都是人的坚韧信心。他们怀着信心上路,用信心接过赛棒,而那棒端始终燃着一炷明亮的文化焰火,生生不息。——这火的种子,就是佛学佛心。 在国人热切呼唤中华文化走向复兴的今天,相信这桩千年之前的文化接力事件,将对我们有特殊的启发。
这是一本关于苏州这座城市的时尚旅游口袋书。本书力图用最性情、锐的文字,最独特的视角,展示最独特的苏州风物,把最苏州的一面呈现给来苏游客,为游客打开一扇不同以往的,能在不经意间心里微颤的、触摸苏州的新窗口。
全套丛书共33本,以现今中国省级行政区为基准分成33卷,每卷内部又根据 风光 名胜 城市 乡村 民俗 宗教 生活 百业 4类。 该丛书从时间、空间、专题三个维度进行编排,从浩如烟海分散各处的中国近代(1840 1949)图像史料中精选8000多张最能反映百年内各时期历史文化特征及社会变迁的珍贵图像,逐一考订其拍摄时间、地点、制造者及相关背景信息,并为每一幅图像撰写了精准的文字说明,图文并茂地呈现了1840 1949年中国各地的人文地理风貌,包括人物肖像、自然风光、城市风貌、市井生活、政治经济活动、战争事件等。 该书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图书,其各卷之间既各成体系,又便于对照,纵向可以体现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的地理、人文风貌变迁,横向可以对比同一时代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异同。编者希望通过影像对近代中国各地人文地理、社会面貌进行直
全套丛书共33本,以现今中国省级行政区为基准分成33卷,每卷内部又根据 风光 名胜 城市 乡村 民俗 宗教 生活 百业 4类。 该丛书从时间、空间、专题三个维度进行编排,从浩如烟海分散各处的中国近代(1840 1949)图像史料中精选8000多张最能反映百年内各时期历史文化特征及社会变迁的珍贵图像,逐一考订其拍摄时间、地点、制造者及相关背景信息,并为每一幅图像撰写了精准的文字说明,图文并茂地呈现了1840 1949年中国各地的人文地理风貌,包括人物肖像、自然风光、城市风貌、市井生活、政治经济活动、战争事件等。 该书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图书,其各卷之间既各成体系,又便于对照,纵向可以体现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的地理、人文风貌变迁,横向可以对比同一时代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异同。编者希望通过影像对近代中国各地人文地理、社会面貌进行直
一部用当代人视野和观念写作的汉语世界史,一部好看的世界史。
全套丛书共33本,以现今中国省级行政区为基准分成33卷,每卷内部又根据 风光 名胜 城市 乡村 民俗 宗教 生活 百业 4类。 该丛书从时间、空间、专题三个维度进行编排,从浩如烟海分散各处的中国近代(1840 1949)图像史料中精选8000多张最能反映百年内各时期历史文化特征及社会变迁的珍贵图像,逐一考订其拍摄时间、地点、制造者及相关背景信息,并为每一幅图像撰写了精准的文字说明,图文并茂地呈现了1840 1949年中国各地的人文地理风貌,包括人物肖像、自然风光、城市风貌、市井生活、政治经济活动、战争事件等。 该书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图书,其各卷之间既各成体系,又便于对照,纵向可以体现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的地理、人文风貌变迁,横向可以对比同一时代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异同。编者希望通过影像对近代中国各地人文地理、社会面貌进行直
全套丛书共33本,以现今中国省级行政区为基准分成33卷,每卷内部又根据 风光 名胜 城市 乡村 民俗 宗教 生活 百业 4类。 该丛书从时间、空间、专题三个维度进行编排,从浩如烟海分散各处的中国近代(1840 1949)图像史料中精选8000多张最能反映百年内各时期历史文化特征及社会变迁的珍贵图像,逐一考订其拍摄时间、地点、制造者及相关背景信息,并为每一幅图像撰写了精准的文字说明,图文并茂地呈现了1840 1949年中国各地的人文地理风貌,包括人物肖像、自然风光、城市风貌、市井生活、政治经济活动、战争事件等。 该书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图书,其各卷之间既各成体系,又便于对照,纵向可以体现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的地理、人文风貌变迁,横向可以对比同一时代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异同。编者希望通过影像对近代中国各地人文地理、社会面貌进行直
《看版图学中国历史》通过一幅幅古今对照的中国疆域变迁版图,直观展现了祖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纵向的整体风貌变化。全书语言通俗易懂,内容广博风趣,配有丰富的地图和形象生动的图片资料,以及漫画小人“天知一半” 妙趣横生的“指点江山”和“小词典” 娓娓道来的历史典故和历史知识,这些都能使读者轻松地阅读历史,形象地理解历史,生动地感知历史。 n 本书特制了一张透明的当今中国标准版图活页,将它重叠到书中那59幅全彩中国历史版图上进行对照,读者不但可以对中国历史版图变迁的进程一目了然,还可以通过对照中国历代疆域面积的大小,在轻松阅读中领略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概况,从而增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 n历史版图: n n透明版图: n n对照效果: n
本书将历史地理学置于历史学、地理学两大学科交叉结合部位上进行考察,论述了该学科本身所具有的边缘性、跨学科性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价值,强调视具体的研究对象使用相应的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等研究方法,着手各个点、线、面的实际训练及相互结合,以利于在较高层面上达到重视区域空间发展过程的研究目标。本书还就中国历史地理学从沿革地理转换而来的近代过程进行了客观分析,表达了它自身的逐步成长将会有助于其母体发展的学科特点。
该书是著名学者辛德勇关于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点的考证作品。全书共分八部分:第一部分考证了郢都在楚国内的地位,以及迁都的历史;第二部分是越王迁都琅邪之事的举证;第三部分考证了著名的垓下之战具体的发生地点;第四部分为巨鹿之战的发生过程和各阶段战役的发生地点;第五部分为秦国吞并楚国主要战役的发生地点;第六部分为项羽出师救赵,所停安阳究竟在何处;第七部分为汉武帝迁关发生在何处;以及最后一部分,考证了隋代将领史万岁出征路线。 秦汉时期的地理由于年代久远,史书记载不详,另有五胡乱华之际各种资料被毁,所以考证起来非常难,辛德勇教授经过大量史籍的查找,实地走访,发现了很多前人未曾发现的线索,也纠正了很多前人的历史错误,本书也可以看成是关于秦汉地理的一次集大成考证。
清代(1644-1911)直隶省包括今天京、津、冀三地及内蒙古西南边缘,作为京师的行政腹地、生态腹地,受“天子脚下”这一政治地理位置的影响,无论是清代的近代化进程,还是目前的城镇化路径,与其他省份相较,使皆存在区域独特性。 本书重在探究直隶省内城市从封建高峰向近代转型过程中的地域性特征,尝试解决了以下四个问题:(1)直隶省城镇近代化进程的大致脉络、内部主要分区特征;(2)“天子脚下”的地缘位置与直隶省城市近代化;(3)“殖民阴影”的社会背景与直隶城市近代发展;(4)以海河流域为核心的生态腹地与京、津等中心城市的发展。鉴于城市系统“人文-自然-生态”的综合性特征,本书主要采用了城市史、城市历史地理、城市环境史等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以期所得结论尽量全面、系统。
历史地理学就是历史学中与现实结合最为密切的一门分支学科。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与现实环境问题相关的新的边缘、交叉学科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已开始有了长足的进步。 本书在深入思考当今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同时,试图通过对历史时期地理环境与生态文化的研究来探寻环境变迁的状况及其特点与规律,不仅拓宽探索中国历史变化原因的范围,而且还能够帮助我们“复原”出真实的历史和人类走过的真实的足迹,进而服务于现代社会与经济建设的现实,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护环境和进行环境教育方面提供有益的历史启示,为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