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1944年,为保卫滇缅公路,中国政府先后两次派出近30万部队进入缅甸与日寇作战,在付出了10余万人伤亡的代价后,全歼缅甸日军。此战中,中国远征军反攻胜利,大放异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本书口述者多为参战将士,他们的口述全面还原了中国远征军历史。
本书是一本老照片集,书稿中收集的老照片,真实反映了上个世纪以来,作者的外公、外婆各个历史时期的家庭生活风貌。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本照片集也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百余年历史,百余张照片,岁月年轮不着点墨即跃然纸上。岁月沧桑,真情鉴证。虽时光流逝,儒雅老人慈蔼音容犹在心中。
基本信息 书名: 上学记(增订版) 作者: 何兆武 开本: *: 32 页数: 现价: 见顶部 出版时间 2016-04 书号: 9787020114665 印刷时间: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一个出生于红色家庭的“红二代”,其父为原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孔原,其母许明为周恩来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副秘书长。 一个“文革”前北京四中的高材生,北京市“优良奖章”的获得者,校团委副书记,北京市第一批入党的中学生党员。 一个首都红卫兵西城纠察队的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连续发布十个“西纠通令”,曾对初期的“文革”运动有过很大影响的红卫兵。 一个因此两度入狱的青年,其父母也因此被江青点名为“西纠黑后台”,直接导致其父被关押多年、其母自杀的家庭惨剧。 一个曾被人称为“当年在陕北窑洞里读过黑格尔”的知青,1978年以同等学力考上吴敬琏开门弟子的硕士研究生。 一个曾任国家经委主任张劲夫的秘书,后任光大集团总经理和中信集团董事长的国企领导者。 他的六十年经历是怎样度过的,充满了什
燕京大学在中国近代史上仅仅存在了33年,但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对中国教育和人才培养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本书从司徒雷登创建燕京大学开始,讲述了燕京大学的名师风采、校友的逸闻趣事、燕大在抗日战争中因身份特殊起到的保护作用以及受到的摧残、哈佛-燕京学社的成立过程、燕大在院系调整后对中国教育界产生的影响等,也追述了许多功绩卓著却受到误解甚至不公正待遇的学者,如傅泾波、吴兴华等。本书作者历时数年,搜集整理燕京大学的资料,在采访大量历史见证这得基础上完成此书,被学者丁东誉为“传世之作”。 黄宗江先生看到作者撰写的司徒雷登的文章后对作者笑言:“你研究的是一个不可触摸的题目。”侯仁之先生在看了作者撰写的司徒雷登的文章之后说
珠三角八品官的岁月回望,情节生动有趣,叙述幽默风趣 创业的苦乐艰辛、被招商的惊险奇遇, 贫穷的窘迫、误会的尴尬、失败的教训,苦楚心酸之事尽付笑谈中 本书讲述了作者从参加工作时连“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都没有听过的“无知青年”,成长为一名镇委书记,以及在改革开放早期当镇委书记的故事,客观地书写了改革开放起步阶段珠三角镇区人民艰苦创业的真实历史。
曾国藩的一生,凭借一个“挺”字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实,历尽劫波,以坚韧挺劲的无畏精神成就了“天下之大功”。他潜心治学砺志,饮誉士林;他投笔从戎,奏陈时弊,敢于直面现实,赢得“中兴名臣”的美誉;他顺应世界,首倡洋务,为中国揭开了近代化的序幕;他的家训思想智慧,更是影响深远,为后人所推崇………… 本书以郦波一贯的诙谐幽默的叙事风格,为读者全新揭示了曾国藩这个神秘人物的真实面纱。本书生动阐释了曾国藩家训的思想:修身、养性、自立、自达;识人、用人、立人、达人;讲述了曾国藩家训中临事与处世的智慧,也就是行动力与执行力的培养。曾国藩常说:“人生需有根柢,方可撑持世间变化”,这种可以撑持人世间风雨、坎坷、挫折、变化的人生“根柢”,就是那种精神、信仰、理想与情怀。让我们随着郦波
一个出生于红色家庭的“红二代”,其父为原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孔原,其母许明为周恩来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副秘书长。 一个“文革”前北京四中的高材生,北京市“优良奖章”的获得者,校团委副书记,北京市第一批入党的中学生党员。 一个首都红卫兵西城纠察队的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连续发布十个“西纠通令”,曾对初期的“文革”运动有过很大影响的红卫兵。 一个因此两度入狱的青年,其父母也因此被江青点名为“西纠黑后台”,直接导致其父被关押多年、其母自杀的家庭惨剧。 一个曾被人称为“当年在陕北窑洞里读过黑格尔”的知青,1978年以同等学力考上吴敬琏开门弟子的硕士研究生。 一个曾任国家经委主任张劲夫的秘书,后任光大集团总经理和中信集团董事长的国企领导者。 他的六十年经历是怎样度过的,充满了什
内容简介
口述史学(oral history)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为数不多的兼具学术研究意义、社会行动议程与公共历史价值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经过60多年的发展,口述史学不助于历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与革新,同时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在推动跨学科应用与交叉研究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作为现代口述史学的发源地,《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研究》对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国际背景、基本特征、理论研究、跨学科应用、口述历史教育与面临的主要挑战等问题做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并希望为方兴未艾的中国口述史学的发展与建设提供某些借鉴与参考。
在每个朝代几乎都会存在几个不同的党派,他们的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总是针对某件事争论不休,他们竭尽所能地阐述自己的理由,希望众人能够信服,直到有一方胜出,这件事才会告一段落。当然了,其中不排除有的党派会使用一些非常手段。《剥茧抽丝看历史:党争争议》节选历史上比较经典的党政争议的片段串联成书,再现了当时的纷纷扰扰。
《上学记》是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的个人口述史。何先生生于1921年,在北平读小学和中学,在西南联大读大学和研究生,共七年,读过四个系,之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上学记》写的就是何先生1949年的求学生涯,其中西南联大的七年是主要篇幅。何先生以治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思想底蕴,以谦和率真的学者姿态,以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和感受,讲述在特殊的年代,尤其是抗战烽火中,一代人的青春和理想、知识和风雅。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何先生说:“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并不是真正对人的尊重。一个人的思想本来是活泼的、与时俱进的,又何必一定要把它弄成一种思想上的木乃伊,让人去顶礼膜拜呢?” 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上学记》不止是一本口述史,更是一本打开历史之门、知识之门,乃至真理之门和思想之门的启蒙之书。当
本书以宏观的历史为主线,讲述了历朝历代被推上“神坛”的圣人们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全书由三十余篇重构历史的逸闻趣事组成,以悬疑、喜剧、伦理、励志、惊奇、探险、谍战七大元素,写就圣人们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生活轨迹。全书写作视角独特,人物定位新颖,在本书中,唐宣宗是演技达人,朱厚照是整蛊专家,孔融是骇世愤青。翻开本书,你会摆脱沉重历史高高在上的虚假面具,你会看到圣人们不苟言笑的背后,也和所有普通人一样正经历着开心、失意、迷茫,经历着生活中那些种种“不正经”的事儿……
《方舱记忆》最真实地反映了不同背景、不同诉求的不同群体在此次抗“疫”战争中的生活、工作状态,体现了医患同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也彰显了他们身上凝聚中国力量的“中国精神”。 《方舱记忆》所折射的时代精神,对提升民族凝聚力、提振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