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迄今为止zui完整的人生自传,讲述了一个个人梦想与家国理想高度统一的知识分子的追梦人生。 作品不仅展示了许渊冲先生将近一个世纪的追梦历程,更以坦荡的胸怀,如实记录了他与著名翻译家赵瑞蕻、王佐良以及中国社科院的江枫教授、南京大学的许钧教授、复旦大学的陆谷孙教授等人围绕翻译的 真 与 美 、 神似 与 形似 等涉及翻译核心的问题展开的大论争,一字一句均可见作者的真性情。
埃德加·莫兰已经100岁了,但他仍然受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折磨。这位人文主义思想家在他那个时代的流浪与希望、危机与磨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本书中,他向我们传递了自己在百年人生中对人类复杂性的经验教训。 在莫兰看来,正如每个人的人生故事一样,同样的悖论在人类历 显然是不可分割的:有多少善良、慷慨、奉献,就有多少邪恶、卑鄙、自私;有多少智慧、狡猾、创造性的天才,就有多少愚蠢、盲目、幻想和错误。人类精神中的想象具有多么奇妙而可怕的力量,它创造出诗歌、文学和艺术的杰作,并通过崇拜和祈求他所创造的神灵和传说来奴役自己。 而复杂性的意义在于它使我们能够感知到所有存在、局势、事件的各方各面和各种矛盾,从这种感知中就产生了仁慈之心。莫兰的 一课,作为他全部人生经验的结晶,就存在于这个兼具开明理
本书从几个独特的面向对季羡林先生博大而精深的学问进行了别具一格的解读。《季羡林与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季羡林与吐火罗语研究》是对季羡林先生在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研究领域的分析与评价,《季羡林教授学述》是对季羡林先生一生学术研究的整体评价,《陈寅恪与季羡林》是把研究领域相对接近的陈先生与季先生作一比较研究,以昭示我国两代学者在学术研究中的际遇与成就。本书是一部有个性、有深度的力作,有助于读者走进季羡林先生的学术世界。
浦薛凤,二十一岁毕业于清华学校,二十八岁执教于清华大学;半生清华园问学传道,爱人以德待人以诚,师友同侪遍布学林。中年从学入仕,三十载政坛亲历,知人论世持平公允,不堕清正廉洁声名,时人尊称 逖公 。八十五岁高龄,亲自辑录忆述平生往来故人之文字,攒成此一真挚沉郁《音容宛在》。涉笔人物既有政学界师长吴稚晖、蔡元培、王宠惠、梅贻琦等,亦不乏其朋辈同仁蒋廷黻、萧公权、闻一多等,更有数十载伉俪情深的亡妻、年少罹难的长子、早年亲炙的族中长辈。作者笔端苍健,细节掌故历历在目;文风古雅,师友亲朋音容宛在。
本书是日语翻译家陈德文半个世纪以来的人生总结,记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生活于农村、同土地为伍,成年之后辗转 各地,耳顺之年又赴国外从事教学和研究的生活经历与人生感悟。笔墨隽永,情真意切,平静的文字中渗透着细腻的观察与思考。
这部散文集是凌宇所选《沈从文集》中的一卷,是沈从文先生的自述。沈从文(1902年—1988年),20世纪30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蔡元培是 的教育家,也是很有影响的民主革命家。他提出的种种主张,犹如黄钟大吕,百年来在中国人耳边奏鸣。本书通过他的自述和朋友、僚佐、弟子的追忆,从多个侧面展现他饱经沧桑、功高德劭的一生。蔡元培的自述和小传,记叙他的家世,在旧时代接受的教育,在北京大学进行改革以及被迫离职的经过,在海外游学考察的感悟等。旁人的追忆,则通过具体而生动的事实,再现蔡元培新旧兼修、渊博通达的学术,兼容并包、以德化人的胸襟,言行如一、不作空言的作风,总结蔡元培为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留下的丰厚遗产,以及他各方面的思想。
《何正璜传》是关于我国文博考古学界泰斗何正璜先生的部传记。何正璜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文博事业的拓荒者,我国敦煌学研究的奠基人,我国美术考古学科的创立者,与林徽因、曾昭燏、容媛并称中国考古学界 巾帼四绝 。 她 1943 年发表的《敦煌莫高窟现存佛洞概况之调查》一文是我国部敦煌学专著。她首创了我国美术考古学科,在我国考古史上具有奠基意义。本书的主线正是传奇才女何正璜先生一生燃烧着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她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在任何条件下都自觉地、执着地、满腔热忱地为国家、为民族、为事业燃烧的激情,在今天的 中国梦 背景下更具榜样性意义。《何正璜传》的问世,不仅是对何正璜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和献礼,也为读者提供了可贵的研究材料,更进一步认识这位传奇的女学者。
......
罗家伦是中国现代 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本书辑录了他自述生平以及友朋、学生的回忆文章。罗氏自撰的文章,讲述在北京大学的经历(重点是创办《新潮》杂志和参加五四运动的经过)、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的改革、抗战时期主持中央大学从南京迁往四川之始末、担任驻印度大使时的活动等。友朋、学生的回忆文章,则记叙他们与罗氏交往中的见闻,表彰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在教育及文学等方面的成绩。书中还选录了罗家伦的数篇文章,内容包括他对五四精神的总结、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的就职演讲、对个人修养的见解等。
本书主要介绍马一浮先生一生的生平事迹及其学术思想,对马一浮的儒学思想作了客观实而又系统完整的论述。这是一本介绍他全部的情感、思想、哲学和信念的书。全书共十二章。他是现代中国纯粹的儒家学者,周恩来称他为“现代中国的理学家”,梁漱溟更是以“千年国粹,一代儒宗”盖棺论之。 一切道术皆统摄于六艺,而六艺实统摄于一心,即是一心之全体大用也。 ——马一浮 人类只有真正体悟了儒家的平易之心,仁爱之旨,才能够有资格走出地球,进入更广袤的世界。而如果儒家的文明价值是永恒的,那么马一浮其人、其人格、其学问、其思想也必将是不朽的。 ——滕复
在振兴中华、科教兴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院士”是一个非凡的群体。在他们的身上,爱国热情与科学精神,志存高远与脚踏实地,璀璨成就与朴素无华,高贵人格与平凡生活,浪漫情怀与求实态度……一切都是那么地统一于一身。因此,宣传院士的功业,展现院士的风采,学习院士的精神,成为今日中国传媒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本书院士们的照片都是出自牛群的实地拍摄。牛眼看院士,记者写院士。牛群的镜头展现的不是呆板的肖像,而是活动、幽默、人情化的院士生活的真实写照;记者的笔头描述的也不是院士复杂的科学研究过程,而是趣事、逸闻、故事化的院士成才之路的生动描写。
杜国庠,广东澄海人,的学者和革命家。除了长期从事地下工作之外,他在思想史研究领域亦卓有贡献。本书顺着杜国庠的生命轨迹,从早年教育、留学经历、地下活动、学术争鸣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文教工作等方面,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他的道德风范和学术贡献。适合关心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与革命史的人士阅读。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他与康梁、袁世凯、孙中山、黎元洪都有过交情,早期反对满清政府,后发起成立“中华民国联合会”,晚期反对过袁世凯复辟帝制。他一生特立独行,坚持自己的革命理念,并不被时代的风向潮流所左右。作为学者,他研究范围涉及国学、历史、哲学、政治、佛学等,著述甚丰。附录《邹容传》记述了邹容追寻民主革命短暂而光辉的人生足迹。
王元化先生是一位在外享有盛誉的学者,当代中国著名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在中国古代文论、当代文艺理论、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史研究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的学术研究经历了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每有重要著述发表,都会引起学界的的大讨论。引人深思的是,先生去世后,有关评论更多了。本书以王元化先生的学术研究主题为线索,涉及文心雕龙、读黑格尔、19世纪西方文学、中国京剧、近代现代学术思想与人物、中西思想共同价值等数个主题,精选了2003年以来关于王元化先生的研究性论著和珍贵的回忆性文章,包括墨子刻、林同奇、许纪霖、张汝伦、胡晓明等以及受过王元化亲炙的知名学者,同时附录了王元化先生佚文三篇以及从1978—2020年间,关于王元化先生研究的资料目录索引,是研究王元化先生学思历程的书。
《启功:国之瑰宝》是侯刚先生的新著作,文笔优美简洁,尤其是收编的部分图片是发表。就图书市场而言,由于启功先生为多个界别的人们所景仰和熟悉,他的生平事迹更是许多人所希望了解的,因此,《启功:国之瑰宝》的读者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广泛性。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抓住了蔡元培作为北京大学校长的本质特征,视角新颖,说服力强,成功地写出了一个贴近历史真实的北大校长,以及其对北京大学和中国文化教育、社会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在深入开展高等教育改革,急切呼唤当代蔡元培出现的今天,该书的出版发行,是学术界一桩值得庆贺的喜事。
作者依据《庄子》本文及相关史料,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精心组织素材、深入构思;以散文形式、写实手法,全面展现传主的生命历程、思想轨迹、性格特点,阐明传主哲学、文学方面的成就及其在外的深远影响。丛书编审委员会审读认为,“该书以全新的视角、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生活于两千多年前的庄老夫子”,“这是一部相当出色、极具个性特点的上乘之作”;“这是现今庄子研究最全面深入和真切生动的著作”,“带有开创和庄重深入的集大成式文化研究成果”,“这样的作品,实在是难得而珍贵”。
河南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原大地孕育出了众多法律名人。他们在历朝历代的国家治理、政治活动和社会变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国法律的萌芽、形成、发展和传播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河南法律名人的研究和整理可以发挥名人的集聚效应,提升河南的知名度和形象,对于推动法治河南、法治中国的历史进程有重要作用。在历史名人的激励下,必将涌现出更多名人志士,干成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事业。时间顺序,整理、研究河南法律名人。分为六个阶段研究:一是,上古传说中的河南法律名;二是,先秦时期河南法律名人;三是,秦汉至隋唐河南法律名人;四是,宋元明清河南法律名人;五是,近代转型时期河南法律名人;六是,当代河南法律名人。对河南法律名人的事
老于愤慨述说家世、家世与童年、祖父与祖母、二祖父、二祖母与二姑母、母亲的家世、继母江氏的琐事、记忆中的家庭经济状况、求学道路坎坷崎岖、私塾的启蒙教育、考院小学的新生活、礼贤中学的“世外桃源、山东临中探索人生、从北京师大走向革命、年近“而立”,奔赴新途……
《父亲(套装共2册)》包括《父亲(上册)》《父亲(下册)》2册。《父亲(套装共2册)》是迄今为止,完整详实还原一生的传记作品。作者南一鹏是南师第三子,曾长期亲炙先生教导。《父亲(套装共2册)》从“继志述事”的立场,详尽述说了先生少时在家乡开蒙立志、青年离乡拜师访道、而立去台湾弘文励教、花甲至美国传道授业、古稀回香港广行善业、晚年归根定居太湖等重要人生阶段的点滴,以广阔的视角重现了南师“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教,出入百家言”的百年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