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用 图说 的方式,即使用大量的插图帮助读者学习消防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掌握相关的基本技能,其内容较为新颖,工程实用性强。全书共分9章:主要内容包括消防系统及工程基础知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灭火系统;防排烟及通风系统;防火卷帘与消防电梯;消防广播与火灾事故照明;消防控制室与联动控制系统;消防系统的设计、施工与调试;消防工程案例分析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暖通空调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以作为建筑弱电技术、暖通空调技术及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初版于1889年,是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经典著作,被各种城市设计思潮与实践所援引,在多方面影响与改变了现代城市设计,并为现代城市设计打开了新方向。 该中译本译自德语区的通行版本,即德文版第四版,书中还收录了西特讨论城市绿地的一篇重要文章《大城市绿地》。 作者考察了大量古老优美的城市,对传统城市空间形态进行系统研究,对现代城市人文精神的缺失进行批判,提炼出城市设计的艺术性原则与手法,并给出现代城市的改良原则及实际案例,为城市设计实践人员提供了有效建议。
本书是写给 小地方 的深情告白。作者凭借独特的漫游者与 造城市的人 的身份,深入城乡一隅,重新审视那些在媒体和公众视野中鲜少出现、易被忽视的 小地方 ,探寻宏大叙事之下人与地方的隐秘联结。 作者认为 小地方 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大时代背景下舞台边缘的 小地方 遥远的小镇、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基层地区;二是大都市的寻常角落、被忽略的边缘地带以及在那里生活的普通人。在剧烈变革的时代中,在主流的镜头之外, 小地方 保持着一种不被代表与概括的真实。 作者在豫南村庄参与了一场农业社会传统的葬礼,在霍尔果斯观看各族少年的足球赛,于杭州郊外目睹了几万人生活在一个仿造的巴黎,并为一座并未开放的博物馆而特意造访了敕勒川的小镇。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到几万元买一套房的鹤岗,从没入南海的珍宝海
选题《城市公共艺术创意思维研究》关注城市公共艺术领域的创意思维、设计方法和实践探索。本专著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剖析创意思维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与价值。首先,本专著系统梳理公共艺术创意思维的理论体系,探讨创意思维与公共艺术设计的内在联系;其次,本专著分析公共艺术设计的原则和规律,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设计策略;再次,本专著选取多个成功的公共艺术项目案例,展示创意思维在不同类型公共艺术项目中的实际应用;*后,本专著探讨公共艺术与城市环境、社会文化、人们心理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揭示公共艺术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全面阐述城市公共艺术创意思维的理论与实践,本专著旨在为公共艺术设计者、研究者和城市规划者提供有益的启示,推动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从而为构建美好的城市环境贡献力量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是我国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的专门性法律。本书旨在以 图、文、表、照 相结合的形式,直观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中涉及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及重点内容表现出来,以提高公众对无障碍环境的关注和认识。本手册分为居住建筑、居住区、公共建筑、公共场所、交通运输设施、城乡道路、导视标志七个篇章。使用者可根据自身需要查询相关篇章的无障碍设施一览表,结合无障碍设施的具体建设内容和示意图进行查阅。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作为公共空间中一直被忽视的类型,在当前城市更新国家大背景下,对修补城市断裂尺度,连接人与城市密切关联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的主旨意在回归人本尺度与日常生活,进一步拓展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要义,解析其情感内核、本源属性及健康效益。综合运用新技术和多源数据分析老年人行为偏好和感知数据,通过SPSS等统计方法,挖掘小微公共空间与老年人行为感知间的互动特征,揭示 空间-行为-感知 间互动关联机制,提取适老化空间形态要素的关键指标,从而提出科学性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的精细化设计方法。
《公共交通街道设计指南》是美国国家城市交通官员协会 街道设计指南丛书 的第四本,将街道设计的核心放在如何规划公共交通上。 本书描述了各种规模的城市街道应该如何重新设计,以创造伟大的公交街道,支持社区发展并满足城市中心的巨大交通需求。 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第 1章绪论,第2章公共交通街道,第3章车站和停靠站,第4章车站和停靠站的组成要素,第5章公交车道和公交专用车道,第6章交叉路口,第7章公交系统策略。 详尽介绍了如何设计高质量的公共交通街道,从当地公交到 BRT ,从有轨电车到轻轨 ;示意图采用鸟瞰的视角,运用简单的线条、不同的颜色以及编号的图例符号将每一种设计的特点展现无遗,同时相关实践案例,旨在为不同规模的城市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理论研究-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治理基础理论;实证研究-城市空间治理政策工具对城市空间增长演变的效用检验。2.1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治理基础理论首先分析讨论国内外城市空间治理产生的历史背景、政策工具和实施效用,试从空间规划体系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等视角对城市空间增长这一现象进行重新解释和梳理,以国内外*新理论研究动向和成果为基础,并在中国当前 新常态 下的制度环境、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发展总目标的分析框架下,完成了中国城市空间治理基础理论部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空间增长阶段特征及趋势分析;中国城市空间增长的动力机制分析;中国城市空间治理的体制设计;中国城市空间治理政策工具及其作用机制。
本书共分为11章 ,其内容主要包括:施工准备、施工测量、城镇道路工程、城市桥梁工程 、城市给水排水工程、城市管道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园林绿化工程 、海绵城市和施工管理。本书可作为市政建设的实际工作指导书,也可作为相关施工技术人员参考的图书。
本书包括概论、一般平屋面、倒置式屋面、种植屋面、一般坡屋面、金属板屋面、外墙、室内工程、地下工程防水设计的相关内容。
本书试图通过对一系列历史街区振兴案例的分析,将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予以综合考虑。本书所研究的对象是历史街区,即那种在一个相对有限的范围内集中了相当多的历史建筑的地区,以及以场所和地区为指向的各种城市设计与规划方法。许多城市都有以浓郁历史文化氛围见长的街区,它们营造出特有的场所感和认同感,构成城市魅力与活力的重要部分。这些街区的形象特征和功能品质都与城市整体密不可分。来自北美和欧洲的个案分析展示出多样性的城市振兴策略及其成果,从这些历史街区的经验中所获得的方法与思考构成了本书的核心内容。
本书共包括6章。第1章阐述了研究背景及城市更新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与困境。第2章厘清绿色基础设施韧性的内涵及韧性特征,从目标、策略及路径构建了城市更新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的逻辑框架及技术路线。第3章论证了存量空间增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韧性的潜力及价值。第4章从城市尺度阐述了绿色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的需求,并整合城市需求与场地属性进行徐州市绿色基础设施增绿选址的实证研究。第5章阐述了社区尺度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诉求,以徐州市鼓楼区为例,进行了基于城市公园绿地公平性提升的绿色基础设施布局优化研究。第6章从建筑与绿化复合角度识别绿色基础设施存量空间类型,提出城市更新背景下建筑与绿化复合技术要点及规划设计策略。
本书案例遍及世界各地,既有现代景观设计史上的经典项目,也有富有时代感的项目。基于城市更新的视角,借鉴国内外实践成果及图文并茂的分析方法,向读者展示出如何创造具有包容性、可持续性和韧性的景观。书中内容分为8大部分,分别是小微空间(口袋公园)改造,社区花园改造,城市街区改造,菜市场改造,城市公园改造,桥底空间、架空层改造,旧厂房、仓库改造和滨水区、港口改造。 书中的相关案例和经验能为我国从事城市更新工作的读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感悟,为公共空间景观体系营造者和运营者提供实践参考和指导策略。
本书引用了交通和城市规划专家的大量研究成果,分析了近年来交通拥堵加剧的原因;阐述了治堵策略和有关交通拥堵的四项基本原则,如何减少事故造成的交通拥堵,如何增加道路通行能力,如何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提出了道路收费策略、交通需求管理策略、提升密度策略、改善职住比策略、岗位集聚策略、地方增长管理策略、区域性治堵策略等。并分析了各类常见治堵措施的优缺点、适用情况,以及各地治堵措施的借鉴意义。综合来看,城市需要抛弃过去就交通论交通的方式,综合考虑城市、地域、基础服务设施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力图有效地解决交通拥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