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初版于1889年,是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经典著作,被各种城市设计思潮与实践所援引,在多方面影响与改变了现代城市设计,并为现代城市设计打开了新方向。 该中译本译自德语区的通行版本,即德文版第四版,书中还收录了西特讨论城市绿地的一篇重要文章《大城市绿地》。 作者考察了大量古老优美的城市,对传统城市空间形态进行系统研究,对现代城市人文精神的缺失进行批判,提炼出城市设计的艺术性原则与手法,并给出现代城市的改良原则及实际案例,为城市设计实践人员提供了有效建议。
我们迎来了必须要设计造型新颖的大型建筑的新时代。大型建筑应该如何与场所连接,这是建筑行业大的课题。建筑体量很大,会给人一种漂浮在环境中的感觉。无论如何,都会让人觉得有一个巨大的异物出现了。 究竟该如何消除这种违和感呢?我想向年轻人传授这种方法 ,这就是隈研吾撰写《场所原论II 》的初衷。隈研吾一边探索自身拼尽全力解决 大问题 的方法途径,一边将问题的解决过程以报告的形式写成此书。本书以建筑如何与场所相连为主题,将全书分为4个部分:粒子、孔、倾斜、时间。隈研吾不是在批判大型建筑,而是想坦率地告诉大家其中的艰辛,以及与多才多艺的合作伙伴共事是多么重要。建筑与场所相连的方法,有形态论,也有团体论。如果二者可以相辅相成,自然与人便可以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
本书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来讲解现代乡村住宅的建造方法,直面乡村居民,指导其真正地参与住宅建 造,甚至是指导施工过程,使他们将住宅建筑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避免上当受骗,浪费钱财。随书附带一张 二维码,扫描即可进入武汉创鼎国瑞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官网获取本书案例图片、DWG文件以及典型乡村住宅设计施工 图纸,方便学习使用。本书不仅适用于村镇居民,同时也是建筑承包商、村镇建房施工员、村镇(乡)基层干部、村镇 土地建筑管理决策者、大中专设计专业学生和设计师参与乡村住宅设计与施工的学习参考读物。
本书以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与实践为主题,辑录了外二十多个不同类型的城市广场设计案例,并对其进行详尽的阐释探讨,力图从中找寻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的得失成败。 在主题论文部分,蔡老师等从社会学的角度着重探讨了当代中国城市广场的发展动力与角色危机,张老师等对临沂人民广场的使用状况进行了详尽的调查与阐述;专题案例部分辑录了市民广场、商业广场、文化广场、火车站广场和体育广场五大类十七个案例,从空间组织和景观设计等线索着手,试图对城市广场的设计手法进行细致的探索分析;它山之石部分详细地介绍了西班牙、柏林、波兰等国家的四个风格各异的广场,希望对我国的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有所启迪和帮助。
本书作者告诉我们,做一个素食者,这会使人类与动物和睦相处,也将拯救不堪重负的地球。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正是对人类生命的关注;解放动物,就是解放人类自己……
第十三届首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展内容由城市环境建设设计方案、新农村规划和公共建筑方案三大部分组成,贯彻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突出节水、节能、节地、节材的主题。 此书为第十三届首都规划建筑设计汇报的部分优秀设计精品。它凝聚了一代建筑师的心血和收获。本书也展示了当前首都建筑设计届的一些新理念和新的设计手法,无疑对广大读者具有极强的借鉴作用。 书中收录了部分青年建筑师演讲比赛的优秀文章,它充分展示了青年建筑师在建筑领域敢想敢做的才能。互相学习,共同探索。
《古今中外桥梁》主要介绍了古今中外城市桥梁的设计、建设及作者自己的相关思考,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向读者展示《中国建设报》“老穆说桥”专栏中作者系统介绍中外城市桥梁文化的相关文章;中篇重点介绍古今中外111座造型奇异的桥梁;下篇向读者介绍作者近些年来关于城市桥梁有代表性的13篇学术论文。
本书以工业开发先导型新城 天津泰达为主要实证案例,重点以城市功能和空间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借鉴国外新城规划及城市有机生长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全面总结了中国当代大城市地区以工业开发为先导的新城的规划和发展状况,详细探讨了这类新城向有机生长方向演进的趋势、成因及其模式。
肖爱玲编著的《西汉城市体系的空间演化》从西汉城市的空间发展过程入手,以中央王朝政治权力对城市空间的控制,即政治权力对区域城市地理的影响为主线。《西汉城市体系的空间演化》探讨了城市空间发展的三种模式,系统分析了城市发展的时空特征、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等级、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及其内在机制和规律性,并提出了政治权力是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兴起、发展、分布及其空间结构变化的关键要素。
本书是《美丽乡村建设丛书》分册之一。本书在简要介绍新农村住宅分类和房屋建筑构造组成的基础上,分章系统、详细地阐述了地基与基础、墙体、楼梯、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楼(地)面、屋顶、门窗及室外装修的构造要求和施工要点。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文字简洁,通俗易懂,便于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可供从事新农村住宅设计和施工的设计人员及施工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教学参考。
设计作品放在一个公共环境中,它就不再是一个“好看”的概念,它是一个社会的合理性。而放在美术馆里面,就只是要欣赏的,而放在环境里,则要关注参与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的目的、环境中人的行为、以作品与环境之“物境”,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理念一起构成一个整体的“情境”,来影响、引导人们的动作、行为的改变,使其沉淀成为意义和价值,升华为“意境”。《城市导视系统色彩设计》、《城市照明设施色彩设计》、《城市交通设施色彩设计》和《城市交通工具色彩设计》等册为集的《视觉景观色彩系列》丛书,正是基于探讨设计呈现在对造型、色彩、材料、工艺等“物境”的组织上,但其功夫却在“物”之外,在对“情境”的研究中。“情境”是组织“物境”的出发点,“意境”是“情境”的归宿。希望设计同仁和学子们能
本书以“经世”思想和问题史学为指导,对中国古代区域空间秩序营建的思想方法进行挖掘与分析。基于研究对象的现实性和复杂性,运用案例研究方法,首先,针对研究问题选择有代表性和启示性的案例,即秦汉隋唐时期的长安地区;其次,界定研究对象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以小都城地区,尤其是距城60里内为主要研究范围;再次,开展典型案例的材料获取与分析研究,分别对秦汉时期铺设宏观构架与隋唐时期进行全面充实的区域空间秩序营建实践及其思想方法进行挖掘、分析;最终,进行分析性归纳,提炼地区设计的空间性规律、时间性规律、实施主体和动因。其中,典型案例的材料获取与分析研究是本书的主体,主要运用人居科学复杂问题有限求解的方法,抓住每一时期具有典型性且对现实问题具有借鉴意义的几项主要空间实践来进行研究。在历史研究的基
设计作品放在一个公共环境中,它就不再是一个“好看”的概念,它是一个社会的合理性。而放在美术馆里面,就只是要欣赏的,而放在环境里,则要关注参与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的目的、环境中人的行为、以作品与环境之“物境”,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理念一起构成一个整体的“情境”,来影响、引导人们的动作、行为的改变,使其沉淀成为意义和价值,升华为“意境”。《城市导视系统色彩设计》、《城市照明设施色彩设计》、《城市交通设施色彩设计》和《城市交通工具色彩设计》等册为集的《视觉景观色彩系列》丛书,正是基于探讨设计呈现在对造型、色彩、材料、工艺等“物境”的组织上,但其功夫却在“物”之外,在对“情境”的研究中。“情境”是组织“物境”的出发点,“意境”是“情境”的归宿。希望设计同仁和学子们能
设计作品放在一个公共环境中,它就不再是一个“好看”的概念,它是一个社会的合理性。而放在美术馆里面,就只是要欣赏的,而放在环境里,则要关注参与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的目的、环境中人的行为、以作品与环境之“物境”,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理念一起构成一个整体的“情境”,来影响、引导人们的动作、行为的改变,使其沉淀成为意义和价值,升华为“意境”。 《视觉景观色彩系列:城市照明设施色彩设计》正是基于探讨设计呈现在对造型、色彩、材料、工艺等“物境”的组织上,但其功夫却在“物”之外,在对“情境”的研究中。“情境”是组织“物境”的出发点,“意境”是“情境”的归宿。希望设计同仁和学子们能从这套丛书中感悟设计的真谛。
本书以特色小镇建设为背景,对我国新农村的景观建设做了系统研究。本书分为七章,首先对我国特色小镇的相关政策和概念进行了详细解读,其次对我国新农村景观建设的现状和特色小镇背景下新农村景观建设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后对特色小镇背景下新农村景观建设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并对新农村景观建设的前景做了展望,以期为我国的新农村景观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本书是对城市社会地理学进行系统解说、在国际上影响深远并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社会地理学教材。它不偏重于多种多样地理学方法中的某个范式,而是对城市研究的所有方法进行了总体概述。本书不仅是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社会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的重要著作与教材,而且是城市经济学、城市人类学、城市住房研究、城市社区研究、心理学研究、民族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多学科的重要参考书目。 作者保罗·诺克斯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城市问题与规划系的著名教授及建筑与城市研究学院的院长,史蒂文·平奇则在南安普敦大学地理系任职。
城市与区域的空间形态、空间结构是经济社会活动在空间上的投影。经济社会活动会引起空间结构的改变。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与空间重构的辩证关系,通过城市与区域空间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组织,能够引导和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想做好规划,首先要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研究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特点,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共生关系。这是规划工作的重要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