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最後一部作品 回顧一生傳世之作 不凡之人的不凡之書 超越半世紀的經典 與魯迅、胡適同為引領新文化運動之聞人, 他的散文到底有多風靡世人,竟能自成一派? 他的「人的文學」與傳統的文學又有什麼不同? 他的文章對研究魯迅提供了多少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大文豪魯迅之弟,中國最負盛名的散文及文學翻譯家,與胡適並列為新文化運動執牛耳者!獨創的散文風格風靡一時成言志派;並以「人的文學」奠定了五四文學基調。 ※《知堂回想錄》是周作人所有作品中篇幅的一本,也是他晚年回顧一生的完整回憶錄,全書分四大卷,共兩百多篇。原刊載於報紙副刊,後才集結成冊,書籍正式出版時,周作人已去世三年有餘。 ※周作人的文章兼具文學性與史料性,親身經歷許多重要歷史事件,如辛亥革命、張勳復辟、新文化運動等
數年前亦舒停寫《明周》專欄後,就再沒寫新散文了。 本書輯自九十年代未曾出版過的散文。重溫那個年代的人和事,是一份回憶,亦可以是一個時代的印記。 如無意外,這是亦舒的最後一本散文集。
※經典新版精選,不朽文學重現! ※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和開山巨匠;*勇於面對時代與人性黑暗的作家;掀起文壇筆戰與爭議*多的創作者! ※他為什麼吶喊?又是為誰吶喊?來自*深層的知識分子的呼聲! ※他揭示文學風雲數十年,號稱中國文壇di一人;他自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引領時代潮流,挑戰舊有傳統,指出社會矛盾;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大領土的作家」。 ※《狂人日記》是現代文學史上di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短篇白話文小說;《阿Q正傳》更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弄文罹文網,抗世違世情,積毀可銷骨,空留紙上聲 魯迅 或者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
就一個豐沛的、摯樸的文學心靈所展現的作品,無論人性的善美、醜敗、脆弱、韌柔;人類情愫的哀鬱與歡愉;或人世的尊貴、屈辱、爭執和挫折,林蒼鬱因緣於生命本身的真實,如寬大的涵容和善感悲憫的心懷;是自覺的,像剝落一層層名相,讓我們看到人生實是生活與創作的鍛鍊及結合。 其特異的語言、深思的特質、創新的藝術形式,為我們提供了豐饒的面貌。本書與「離訣」合收林蒼鬱一九七五至一九七九全部小說作品,是完整的、深具實驗意義的總集。
※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和開山巨匠;最勇於面對時代與人性黑暗的作家;掀起文壇筆戰與爭議最多的創作者! ※收入〈秋夜〉、〈影的告別〉、〈我的失戀〉等篇。《野草》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散文詩集之一! ※作者透過詩的形式來表現其中心思想,企圖以文字的力量改變當時舊社會的許多不平與怪象。其內含的諷刺寓意與深層的情緒,將他的文字化為一篇篇不同於當代的文學藝術。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 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魯迅 他不是野草,卻有野草般頑強的生命力; 他愛他的野草,但憎惡野草的肆意蔓生! 萬家墨面沒蒿萊 敢有歌吟動地哀 心事浩茫連廣宇 於無
凡是不願隨波逐流的人, 都要耐得住那份寂寞。 張愛玲自傳小說三部曲 逢甲大學張瑞芬教授:「這是一個太悲的故事。 繁華落盡,往事成煙,只留下一個活口來見證它曾經的存在。」 張愛玲 百歲誕辰 紀念版 《易經》與《雷峯塔》、《小團圓》並列為張愛玲的自傳小說三部曲。好不容易逃出衰落破敗、人心險惡的「雷峯塔」,隻身遠赴香港求學,卻又迎頭撞上席捲而來的戰火,猛地燃起了她的孤絕與恐懼。歷盡前半生的情感顛沛,等待她的會是柳暗花明的新生,還是時移事易的囚局?《易經》不是卜運問卦的天命之書,而是記錄張愛玲多舛一生的「變易」之書,透過「琵琶」這個角色的強烈投射,張愛玲娓娓奏起一首起落無常的生命殤歌,而當最後的故事說完,說故事的人,又該何去何從?
內容簡介: 「凡事往好處想,得到的才是最好的,自然開心。」 疫情改變了社會常態,而很久沒有見面的蘇季一家人亦在疫情下相聚在一起,可算是因禍得福嗎?蘇季為人樂觀闊達,為了家人甘願吃虧,擔當起照顧家庭的責任。她亦與分開三年的前男友重逢,當初因為原則問題分開的他們,又會重新在一起嗎?
一篇微信公眾號的貼文:〈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瞬間掀起了網絡狂歡,「中年油膩男」一詞熱爆社交媒體。大眾、傳媒紛紛引用,不絕於耳。 有人視為知音,爭相補充列舉心目中「油膩男」的標準;有人口誅筆伐,逐點駁斥,群起攻之。 引爆爭議,並非初衷。「油膩」言論也只不過是異鄉無眠夜的自省,告別了那些被梨花照過的時光,進入中年階段的生活態度新指標,想與讀者共勉之而已。 「中年油膩男」通過一場場炮火洗禮,已然進階為「油膩2.0」,比成為油膩中年更可怕的是成了油膩青年。中年油膩有些無奈,青年油膩有些可悲。 本隨筆集分為四章,各自闡述作者關於成就、愛情、意義及自我的觀點。當中有被標籤裝逼後洋洋灑灑的回應、對女性讀者的友情提示、與父母的獨特相處、翻譯《飛鳥集》引發的江湖紛爭
豐子愷常從《史記》《漢書》《虞初新志》《說苑》等中國古代經典作品中擷取有關學習態度、為人處世、治國平天下道理的篇章,用白話複述,再用鋼筆抄寫在緣緣堂信箋上,裝訂後讀給孩子們聽。本書在這些故事基礎上,經過挑選、整理、修圖,配上古文出處和相應意境的小漫畫而出版。共收錄小故事五十篇,寓意深刻,對大人和孩子同樣具啟發性;讀故事之餘,又可欣賞豐子愷別有韻味的書跡。因年代久遠,文字多有出入,在編輯整理過程中,錯字逕改,並用藍色字標識,缺字則以方括號表示。
特別收錄:盛唐地圖與李白生平年表,提供讀者李白一生遊歷的具體地理方位與唐代歷史事件背景。 金石堂年度十大好書、中時開卷2013年度好書、新浪網2014一月好書首選《大唐李白:少年遊》 「這一次,我是要用《大唐李白》寫文學史。」──張大春 盛唐在文學史上早已被定位為一個詩的盛世。詩仙李白則是唐詩時代最閃亮的明星。然而讀唐詩更寫唐詩的張大春卻認為「名滿天下的李白,並不是真正的李白。」 為此,他開始踏上追尋李白創作啟源的長路,並大膽用非制式的小說筆法叩問「李白為什麼詩無敵」。他認為答案並不在《唐詩三百首》創作裡,而在天寶年間盛唐社會的名利遊戲中。鳳凰臺,就是要為讀者揭開文采不凡的一代詩人,為甚麼會寫出:「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
蔡瀾先生是個人所共知的「生活家」,在他的眼中,世事萬物都有趣味在,他亦從不吝嗇在作品中,分享他從豐富人生體驗中獲得的識見,現在把他的眾多智慧話語集於一書,豈容錯過。
※本书附赠司马中原亲笔签名,数量有限! ※不论时代再怎么变迁,人事再怎么凋零,人们对故乡、亲人的想念,永远不会因为时间久远而忘怀,儿时的经历更不会因年纪增长而遗失,反而历久弥新,如醇酒般越陈越香,更会烙印在心头一辈子,成为美好的回忆。 ※刺绣、作诗样样精通的表姐是仙女临凡还是白狐精附身?西屋的可怕传闻是什么?与表姐的病竟有惊人的关联?房门的门框上,为什么要张贴镇邪的符篆?大表姐的病是忧郁成疾还是俗称的美人痨?狐仙作祟是乡人的无知谣言还是真有其事? ※陪你走过一甲子的感动,司马中原长篇感人巨著!震撼两岸三地,南方朔、蔡诗萍 等多位名家真情推荐! 哭倒长城的孟姜女,磨房产子的赵五娘, 待月西厢的崔莺莺,潇湘呕血的林黛玉, 谁是饮恨含冤的游魂? 谁又是那个至死不悔的痴人? 既不
殘酷的戰火持續著,北平成為淪陷區。 北平王爺園的姚家,已有妻室的伯牙,戀上了一個背景神秘複雜的女子媚玲。然而戰時一切的變化都來得突然,媚玲與伯牙好友老彭為避開日本人的搜索,不得不先行離開北平,穿越戰區,前往上海。路上,他們與一位不知自己懷上的是已逝丈夫的骨肉,抑或日本鬼子的孽種而徬徨不安的女子玉梅結伴同行。 此時,渾然不知狀況的伯牙,赫然得知他愛上的女子,竟是天津某要人捲款潛逃的小妾!誤會、猜疑、難言的過去,橫亙在伯牙和媚玲之間 戰爭就像大風暴,掃著千百萬落葉般的男女和小孩,把他們刮得四處飄散,讓他們在某一個好的角落躺一會兒,直到新的風暴又把他們捲入另一旋風裡 這段中國抗戰史和所有偉大運動的歷史一樣,銘刻在這一代的腦海和身心裡。五十年或一百年後,茶樓
《遍地梟雄》是王安憶自《長恨歌》以來的重要突破,顯現她現階段小說美學的變與不變。這本小說仍然以大上海為題材,時間的落點則是當代,寫的是主角──男性──而且是黑道上的男性──之間,穿鄉走鎮,過起亡命生涯的情義。小說的正題雖以一個上海小青年的啟蒙故事為主,但故事的峰迴路繞,情節的大逆轉,結局急轉直下,已不僅僅是單純講了個上海出租車搶案的故事,王安憶更描繪了個有關「創造世界的方法」的寓言──和這一寓言瓦解的可能,也是她正面反省小說與現實關係的嘗試。 於是,一個「出遊」的故事,由「遍地」的景象開始
船往何處去?他還不知道,他也沒有發問的習慣, 四海從容地聽天由命,他個性如此,民族性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