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画册为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白晓军的水墨写生作品集。画册中收录的作品是近来画家在华山、峨眉山等地的写生小品。这批小品画代表了画家在现阶段对中国水墨画的探索与新尝试,在艺术造诣上又上了一个台阶。白晓军的艺术风格独特,既雄厚豪放,又清旷流动、沉郁苍茫。他的画以水墨山水为主,画里的风景能够扑捉到山水的灵韵,尤其是他画笔下的桂林山水,率真、雄浑,画出了桂林山水的秀美与气势,墨色浓淡相宜,虚实结合,韵味无穷。 这本画册中所画华山、峨眉山、桂林等地的景色作品同样精彩,他把祖国各大名山用水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笔下的名山或许不是写实的,但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是哪一座名山,因其生动地描绘出了每座名山的气质。画家用简单的水墨语言描绘不同景物的特点,从画中也可感受到画家在作画时内心的平静,这份
《历代名画宣纸高清大图:元·顾安·幽篁秀石图》绘数竿青竹在清风晨露中绰约多姿的体态。图中所绘之竹以淡墨写竿,浓墨画叶,深浅墨色虚实互衬,加强了画面层次感,扩展了空间。竹叶的画法遵循赵孟俯所倡导的『写竹还须八法通』的原则,熟练地以书法的『捺』法起笔收笔,叶根及叶尖皆见笔锋,写出其错落参差、披离偃仰之态。图中的湖石以墨、色点染,具有玲珑剔透之美,也映衬出竹之秀润娴静。全图以简洁的笔墨营造出『无穷出清新』的清逸意境。款署『东淮顾安定之』,下钤『顾定之印』等印三方。画幅左侧有明代张绅题记。
《历代名画宣纸高清大图:清·虚谷·花果图》以纵向截面的构图形式,描绘了菊、佛手及桃等花果,融汇了佛家及文人的意趣。菊韵盎然,佛手饱满,桃果鲜润,可以说是一幅别开生面的水墨设色的静物图。画面自上而下,同时也是自内而外,分别是盆中之菊、盘中之佛手、地面之桃。对三种花果分别以捆墨线条勾勒,并以相应的淡紫、深绿和赭黄等颜色设色,形象而生动地将这些花果呈现出来。而对栽菊之盆、盛佛手之盘并没有过多描画,很好地避免了对盆、盘渲染过多而喧宾夺主。在画面构图上,别具特色地对于盆栽的菊花及盘盛的佛手,都纵向呈现了一半,这就使画面产生了意趣无限的张力。
《山海经》,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瑰宝;水彩和水墨,则是西方与东方绘画领域中,以水为媒介的绘画材料。张婧茹编著的《水彩水墨绘山海经古风神怪绘制教程》为《山海经》神怪的水彩绘制教程,将玄妙离奇的《山海经》、灵动明快的水彩、神韵飘逸的水墨三者结合,在视觉上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秘一面。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基础部分与案例部分。基础部分讲解了水彩工具的准备、水彩水墨绘制技巧、配色知识及创作构思示范;案例部分讲解了《山海经》中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中共20种神怪的绘制技法。 本书适合绘画爱好者、传统文化爱好者等相关专业人士阅读、收藏,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培训教材。
本书突破传统意义的画谱、画册形式,以八开折 叠的方式,原色、原迹、高清的面貌呈现,整体全面 且完整,局部精彩而丰富。收录了以下作品:《葛稚 川移居图》《丹崖玉树图》《浴马图》。 《葛稚川移居图》描绘的是葛洪携妻女子侄,带 着琴囊书卷等物移居罗浮山的情景。画面以山水为主 体,重山复岭,丹柯碧树,飞瀑溪潭,茅亭草舍,一 派深秋山林佳境。全画构图繁密饱满,层次井然,以 飞瀑、山径引导观者的视线层层深入,使画面气脉贯 通,虽满而不迫塞。图中山石纯用水墨,皴擦点染兼 参,干湿浓淡互用,勾画缜密,而树木、人物、屋宇 则施以赭石、藤黄、花青,设色沉稳浑厚,极富古雅 的韵致。整个画面谨严深秀,创造出一幅理想的隐居 环境。 《丹崖玉树图》采用深远构图法,由于是在纸本 上作画,该作较黄公望的《天池石壁图》、
浅绛山水是以笔墨为主,设色为辅,这就确定了笔墨技法在浅绛山水画中的领导地位,它关系到作品的成败和质量的高低。它具有功夫性和情感性,所说的功夫性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法度的追求和训练,所说的情感性是指行笔走线由于速度和运笔方式,带有的情绪,可抒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