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书法,自汉至晋,从南北朝到隋唐之际,已然发展到了精醇美好的顶巅,无论手迹或是石刻,都令人爱不释手。 书法的演变发展和兴衰更替、书写主题的变化及书法家的风格特点和文脉传承、帝王喜好风尚及当时社会思想形态对书法都产生各方面的影响,本书从书法艺术不同阶段的概述、代表书法家的作品介绍、解析,向读者展开了一条历史脉络清晰的书法艺术发展的详细介绍,便于读者轻松鸟瞰浩瀚的中国书法史。 其中,书法的不同形式,涉及甲骨文、碑贴、书法、书画题跋等,通过图解形式,配以精准的阐释,解读百余幅的书法史经典,图文资料独到经典,简约深刻,论述通俗而专业,适合读者轻松入手,亦可细品深读,深切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书谱》,纸本墨迹、小草长卷,书写于唐垂拱三年(687),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该卷首题曰“《书谱》卷上”,文中亦称“撰为六篇,分成两卷”,宋《宣和书谱》亦有记载唐孙过庭:“今御府所藏草书三:《书谱序》上下二,《千文》。”究竟该卷《书谱》仅是上卷,还是在流传中经割裱、合装后的上下卷全部?或者本来就是孙过庭未写完的残稿?今已无从考证。不过,从现有的文字来看,其内容完整,论述精辟,堪称古代书论之经典。该卷草书用笔遒劲、笔法精熟,墨色变化妙趣横生,结体优美,不失法度,通篇起承转合和谐完美,更是后世草书取法之典范。
本系列主要是针对有一定临习基础,但初始创作有一定困难的书法爱好者,所编写的技法类图书。全书集合了春联,五言七言字联、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的形制,可以直接临写成作品,解决创作初期的困惑,让您把本书作为书法创作推荐工具之书。
《修震泽许塘记》共有两种,一是刻本,一是墨本。刻本之后有长跋,补充了『修震泽县西塘拔助银元户名元数』,吴昌硕时年六十七岁,功力炉火纯青之时。行书款有『乙卯花朝缶复检』字样,看来比较慎重。此作为吴昌硕的篆书代表作,笔法纯熟生动,字数又多,自然可以作为重要取法对象之一。这件作品,自始至终流露出浓烈的行草书笔意。
范韧盒主编的《五体书法字典》是书法字典工具书。收正、草、隶、篆、行各类书体,其历代书家远至先秦,近至殁世未久的高手,共列首文四千三百七十二个,重文三万一千余,是近期新编的又一实用工具书。
365件艺术珍品 新上市的2019年《嘉德日历》延续了前两本日历的传统,所收录的365件艺术品皆来自中国嘉德2017年春、秋大拍及2018年春季拍品。 在品类上则涵盖了书画、油画、瓷器、家具、古籍善本、邮品钱币等各个门类,可以说是中国嘉德二十余年经手艺术珍品的呈现。 拍卖市场数据 《嘉德日历》所收录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标注了历年估价与成交价。 如果说2017年《嘉德日历》简单勾勒了近二十年来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脉络,2018、2019年《嘉德日历》则试图使读者一览当下艺术品市场的风云变幻。 无论是为大众所广泛关注的中国书画、油画,还是陶瓷、家具、古籍善本、文玩杂项,我们都希望《嘉德日历》能够还原艺术作品的真实价值所在,开启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品市场面貌的一扇小窗。 收藏学习指南 除了价格说明,我们还为每件艺术品精心准备
闻一多先生说:“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庄子》以引人入胜的方式阐述哲理,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对中国后世哲学、艺术、宗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玄宗天宝元年追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这部著作的出现,标志着战国时代中国哲学和文学的优选成就。《庄子》一书空灵透脱,千百年来为之作注者难以枚举,在信息化爆炸的时代要想一一研读难乎其难,为了更加直观切实的契入庄子的精神世界,我们特地做了一番全新的尝试,精选明代中期文徵明的绘画为背景、王宠的小楷《南华真经内七篇》手书为骨架、明末高僧憨山大师的《庄子内篇注》为神理,多管齐下、互融,完成一部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庄子》珍藏本。
“书法篆刻工具书系列”是为喜好中国传统书法篆刻艺术的读者编撰的一套工具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适用于书画家、篆刻家及书法爱好者案头使用。 本套丛书共包括六本:《常用字书法六体字典》,《常用篆书书法字典》《常用鸟虫篆书法字典》,《甲骨文书法字典》,《常用金文书法字典》(即将上市),《简牍帛书书法字典》(即将上市)。这几部字典主题鲜明,各有特色,选字起点高,艺术性强,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适用于书画家、篆刻家及书法爱好者案头使用。
本书集资料性、鉴赏性和实用性为一体,从书法欣赏和临摹的角度编辑的金文书法拓片选本。选取的拓片年代上自商代,下迄战国,直至秦统一之前。选取的拓片兼顾书法价值、图片质量和器形种类,共收入拓片约500余件,是从近万件已经出土的金文拓片中精选的。在编排上,按照作品年代先后时序,字数由少到多排序。拓片附以释文,通假字和异体字用括弧注出,是书法篆刻爱好者,推荐的参考用书。
《历代经典碑帖高清放大对照本》丛书汇集了传世经典碑帖,精选优选碑帖版本,右边满版高清印刷原碑帖,左边精选部分代表性例字放大还原处理。整本彩色印刷,右边碑帖图片清晰,左边放大例字精准。为书法爱好者及入门者临摹选用,实用性强,可以将透明纸直接蒙在帖上练习。同时,每本对应简体释文,便于读者临摹研习,是书法临习及欣赏的推荐法帖。 本书为翁志飞编写的《颜真卿多宝塔碑(历代经典碑帖高清放大对照本)》。
王羲之,字逸少,晋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生于簪缨大族,初为秘书郎,迁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永和中退居不仕。王羲之幼时曾向叔父王廙及表姑卫铄学书。及长,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为一种妍美流利的新书风。诸体皆能,尤擅楷书、行草书。南朝萧衍评曰:“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后世尊为“书圣”。唐高宗咸亨三年(六七七)都城诸僧为弘扬佛法,委托怀仁和尚,依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圣教序,高宗李治所作圣教序,出示内府所藏真迹,摹集王羲之行书,勾摹上石,费时十余载,始克成事,于是逸少真迹,咸萃其中,评者以为“天衣无缝,胜于自运”,且勒石、镌刻皆当时高手,故此册成为历代书家学字的很好范
《十七帖》,书圣王羲之草书之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此帖是王羲之晚年书写的一系列尺牍,其中多数尺牍是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此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风规自远,少见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字里行间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唐宋以来,此帖一直是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
《墨点字帖·历代经典碑帖高清放大对照本:王羲之兰亭序》编者精选历代经典碑帖,以高清彩色印刷再现原貌。同时为了更方便读者临摹学习,在编排上做了创新,每页作品精选部份代表例字,由专业人员技术处理,还原放大置入米字格中。《墨点字帖·历代经典碑帖高清放大对照本:王羲之兰亭序》适合书法爱好者及入门者临摹选用,既可观摩作品的原汁原味,也可左右对照品读临习,实用性强。
颜真卿(七〇九—七八五),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玄宗开元间举进士。曾任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平叛后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又称“颜鲁公”。其书师承褚遂良、张旭,正书开张雄伟,行书遒劲舒和。以圆转浑厚的笔致代替了方折劲巧的晋人笔法,以平稳厚重的结构代替欹侧秀美的二王书体,自成一家,称为“颜体”。是继王羲之后对后世影响优选的书法家。《祭侄文稿》,纸本。行书。二十三行,二百三十五字,又涂抹三十四字,合计二百六十九字。纵二八·八厘米,横七五·五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宋代黄庭坚评曰:“鲁公祭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祭伯父文稿》,或称《祭伯父豪州刺史文》、《告伯父文稿》。为颜真卿祭其伯父颜元孙及一门去世
《中国古代法书选》系列选用历代经典碑帖海内外珍稀传世版本,涵盖篆、隶、楷、行、草各体经典碑帖,碑帖种类丰富,采用18开优质纸印刷,并附带碑帖释文,便于书法爱好者临摹学习。
《古诗四帖》属狂草,是张旭的代表作,全卷书古诗四首共188个字,落笔一气呵成,、用笔肥厚,字势横壮。 它打破了魏晋时期拘谨的草书风格,在草书原有的基础结构上,将上下两字的笔画紧密相连,即所谓“连绵环绕”。在书写上,更是一反魏晋“匆匆不及草书”的四平八稳的传统书写速度,而采取了奔放、写意的抒情形式。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之作。
宋徽宗赵佶(1082—1135),北宋第八位皇帝,神宗子,哲宗弟,初封端王。元符三年(1100),哲宗崩,无嗣,兄终弟及,向太后等决定拥立赵佶即位。无奈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他在位期间,崇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不问政事,一心享乐,又重用蔡京、高俅、王黼、童贯等奸臣,大肆搜刮民财,终致民不聊生,海内摇荡。久已虎视眈眈的北方金人,伺机挥兵南下,徽宗遂成亡国之君,被俘而死。 徽宗虽昏庸,却极富艺术天分。其少时即雅好书法、丹青、图史、射御,与画家王诜、赵令穰等交往密切。登基后,徽宗设置书学,复兴画学,并组织编撰《宣和画谱》《宣和书谱》等图书。徽宗本人书画均可彪炳史册。 徽宗书法,以黄庭坚、褚遂良、怀素、薛稷、薛曜为基,别创一格,自号『瘦金书』。『瘦金书』运笔快捷,笔画瘦劲,长横长竖
虞世南,初唐四大书家之一,自幼跟随智永研习书法,“深得山阴真传”。他的书法,继承多于创造,加上博学卓识,坦诚忠直,故而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器重。虞世南书法笔圆体方,外柔内刚,几无一点雕饰或烟火气,自成“虞体”。这件楷书《演连珠》,是虞世南平生楷书的绝诣,结构严谨,笔致温润细腻,简洁含蓄,妍美端庄。此作为悬腕书写,笔笔中锋,非凡劲力内敛于笔画之中,在冲淡平和中尽显非凡骨力,可谓唐楷上乘之作。此作尽显钟繇、卫夫人、二王、智永真传,字画笔势皆流露出一股山阴笔风、走势,颇有簪花小楷的风姿,令人过目难忘。
《行草书部首对照字典》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楷、行、隶、篆、草济济一堂。在这些书体当中,最活跃、最精妙、也最富有“弹性”的当属行书和草书(尤其是草书),由于行书和草书书体自身具有的书写“弹性”,以及其部首之间的互相参用,就容易使这两种书体分别在各自相同的一个字当中产生多种写法,而这种书写的灵活性,虽然可以给书体本身增添了其多姿多彩的一面,但同时也加难了其可读性。因此,在遵循古法的前提下,通过对历代名家行书、草书部首的写法进行归纳和总结,探索出它们的基本写法,使广大读者对这两种书体的结构形式和规律有个比较全面、系统及清晰的了解,以便在学习和使用时“知下笔向背”从而准确写好行书和草书,而编著了这部《行(草)书部首对照字典》。 本书从汉字部首入手,汇集历代名家范字,以表格形
本册为过年写春联:曹全碑,曹全碑为东汉著名碑刻,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是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重要的历史资料,也是现存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其结字匀整,用笔方圆兼备,整体面貌风致翩翩,曼妙多姿,是汉隶中秀美风格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