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日本书法艺术的研究和思考,全书分成 东瀛书论 日本书法史 日本篆刻史、书法理论史和书法教育史 三编,从日本书法史、日本篆刻史、日本书法理论史、日本书法教育等方面,详细阐述日本书法的发展过程,不仅详述古代日本书法,更涉及近现代日本书法发展的多方面,是了解日本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陈仓十碣——石鼓文,人们誉为石刻之祖,其渔猎记事,文载字体,唐代张怀瓘、韩愈认为周室之物、近代自王国维始,以及郭沫若、马衡认为先秦刻石,唐贞观石鼓发现于岐阳,五代变乱、遗弃风翔之野,宋皇祜向传师寻到已凿成臼这只石鼓,幸存文字。宋徽宗诏“以金填其文,以示贵重,且绝摹拓之患”。靖康时,金人见以金填字,必贵物,运回燕金(北京)。元军攻破燕京、石鼓又被弃于废墟。元代王械将石鼓置孔庙庑下。元大德末年时石鼓其一已无字,其一尚存数字。元皇庆石鼓置国子监大成殿内。清季高宗,设重栏保护。今藏北京故宫。元吴邱衍《学古编》中说“篆法扁者、谓之蜾扁、石鼓文是也。蜾扁法非老手莫能到。”潘迪在《石鼓音训》中提
《西域出土:晋代墨迹的书法史研究》由日本书法史家西川宁1960年发表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这是一部以学者渊博学识和书家敏锐洞察力结合的艺术史研究著作。20世纪初,中国西域发现了大量晋代简牍与残纸。从书法史研究角度看,这批实物资料的学术意义十分重大。由这些资料可论证并回答“钟、王”所处时代的书法史中的一些问题。《西域出土:晋代墨迹的书法史研究》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为资料介绍;第二部分为资料的整理与编年;第三部分为关于样式(风格)论的研究,以实证方法分别阐述书法表现的形式和意义,并作了样式论的综合考察;第四部分从书法史的角度对这些资料加以阐释,论证了西域出土书迹与同时代的钟繇、陆机、王羲之等的书风之关系。《西域出土:晋代墨迹的书法史研究》中的“样式论”的分析,显系受到了西方艺术史学中H.Wolfflin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等。浙江吴兴(今湖州),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他是宋室后裔而入仕元廷,颇受后人诋毁。曾任兵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儒学提举等职。元仁宗时,升任集贤侍讲学士,官至从一品的翰林学士承旨,故人又称“赵承旨”。赵孟頫博学广识,才气横溢,“荣际五朝,名满四海”。在书法上,他是王羲之之后又一位集大成者,是元代书坛上的扛鼎人物,由他领导的复古潮流,影响了元、明两朝书法。《元史本传》称:“孟頫篆、籀、分、隶、正、行、颠草,俱为当代。”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评:“自唐以前,集书法之大成者,赵集贤也。盖其于篆隶真草,无不臻妙。”文徵明之子文嘉则称赵孟頫的书法为“上下一千年,纵横二万里……无有与并者。”上述评价是很客
书法是以文字为基础的书写艺术,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字也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演变、革新、发展着,各种书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着由繁趋简的演变,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形式。其中,行书无论从实用还是艺术的角度来说,都是广大民众和书家所喜爱的一种书体。作为特殊的书体,行书包含了书法艺术中的气韵、笔势、力度、神采、筋骨、血肉的审美范畴,融进了刚柔、方圆、虚实、黑白、疏密等形式及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纵观一千八百多年中国行书发展的历史,建立了不朽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其行收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行书》。
东晋永和九年(三五三年),暮春三月,书圣王羲之与谢安等衆多名人齐聚会稽山陰之兰亭。
北魏《他瞻墓志》,《他瞻墓志》全称《儒德李生之墓铭》刻于北魏正始五年(五零八)正月,墓志为覆斗形状,石高三十六点五厘米,宽四十三厘米,字面高二十九厘米,宽三十六点五厘米,正书十六行,行十五字,有棋盘格,二零零零年出土于河北赞皇。此志书法点画丰腴舒展,结体翔动开张,其字形时有舛误,殆由石质松脆且镌刻仓促所致,然以此更见率意洒脱,不衫履之趣。东魏《吕盛墓志》,《吕盛墓志》,全称《后魏济阳内史吕君之铭》刻于东魏武定二年(五四四)二月,石高五十一点五厘米,宽五十二点五厘米,正书二十四行,行二十四字。二零零零年春出土于河北临漳。志主吕盛字世兴,见于《魏书吕罗汉传》附传诸子。此志书法峭拔坚劲,刻工准确入微,笔形字势皆与《张黑女墓志》神态毕肖,二者相距仅十余年,或竟同出一手,亦有可能。
张华飚是当代篆刻名家,创作理论兼擅,《篆刻刀法百讲/篆刻技法百讲丛书》是他一本关于篆刻刀法的专著。篆刻刀法是篆刻艺术兴起以后才提出的一个称谓,故我们今天所说的刀法,多指明清以来文人以石章作为印材,在其上施展的种种运刀技法。自秦汉以降,印章工艺得到了少见的发展,刀法的运用也更加成熟。今天,刀法在篆刻领域得到了靠前的繁荣发展,其内涵与外延已经抵达篆刻创作的方方面面。刀法已不仅仅特指运刀之法,而已囊括了所有对印面进行深化处理的技术
本书由具有多年书法教学经验的何大齐先生精心撰写而成。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楷书的形成及特点、楷书的笔法、结构、章法等内容。这是一本学习楷书难得的入门教材。
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嘉祜二年(1057年)进士,累官礼部尚书、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故人称“苏学士”。苏轼在诗、赋、文、词、书、画上都冠绝一时,传颂千载。在文学上,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在诗赋上,开创了江西诗派,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书法上,以其极高的造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少年时即聪敏过人,志向远大,不到l2岁已博通经史,诗文超群。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苏辙赴京应试。次年,兄弟二人高中同榜进士。嘉祜六年(1061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从此步入仕途。由于“乌台诗案”,苏轼被逮下狱,后贬谪黄州。苏轼在黄州筑“东坡雪堂”,曾在此会见了米芾。元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