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剧《只此青绿》登上2022春晚舞台爆火全国,至今已演出超过600场,并走出国门,数次进行国际巡演,同名电影也于2024年10月上映,好评如潮。在专业领域,舞剧获得第十七届文华大奖, 青绿 已成为中式美学的代表之一。 本书收录舞剧《只此青绿》全部定妆棚拍照、舞台剧照、幕后设计手稿图,展示舞剧全部文学剧本,分享书法音乐设计师、非遗顾问、灯光舞美服化道等分工总设计师创作历程。 记录现象级舞剧的诞生,解读专业舞剧背后的文化创意,珍藏演员妆造和舞台精彩瞬间。
《音乐剧基础教程》的内容可一学期学完,也可分两个学期来学习。全书共16章,分别为:音乐剧的定义与特征、西方音乐剧的诞生、音乐剧的黄金时代、摇滚音乐剧与概念音乐剧、英国音乐剧、21世纪西方音乐剧、日韩音乐剧概况、中国音乐剧概况、音乐剧的剧作、音乐剧的音乐和演唱、音乐剧的舞蹈、音乐剧的视听、音乐剧导演、音乐剧表演、音乐剧鉴赏、音乐剧产业。每章结尾留有思考题,可供讨论与思辨。该教程既可作为音乐剧教育的基础理论教材,也可作为音乐剧爱好者的普及读物。 在此,谨向历年来介绍和研究音乐剧的前辈学者表示敬意,《音乐剧基础教程》的撰写建立在已有的学术成果之上,可以说他们也是这部教程不署名的作者。 音乐剧是一门发展迅速的艺术,音乐剧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之中。虽然基础理论有其相对的稳定性,
《中国当代舞剧创作三论》(简称 三论 ),是作者继《中国当代舞剧创作综论》(简称 综论 ) 《中国当代舞剧创作再论》(简称 再论 )之后关于 中国当代舞剧 的研究成果。 三论 由二十八个单元构成,全书40万字左右。第一单元至第十二单元主要述评张继钢、赵明、杨威、陈惠芬、王勇、苏时进、杨笑阳、杨丽萍、王举、王玫、万素、佟睿睿、王舸等13位国内最具成就的中国导演执导的大型舞剧;第十三单元至第十五单元主要是述评陈维亚、高度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舞作编导;第十六单元述评舞剧文学台本;第十七单元后主要就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革命历史舞剧、民族舞剧、芭蕾舞剧、第十二届中国舞蹈 荷花奖 舞剧等进行述评;该书所评舞剧、编导、导演等对中国当代舞剧发展态势具有展望与引导作用。
《中国当代舞剧创作再论》(简称 再论 )由于平著,是作者继《中国当代舞剧创作综论》(简称 综论 )之后关于 中国当代舞剧 的研究成果。 再论 由二十二个单元(单元目录附后)构成,全书40万字左右。二十二个单元共分为四大板块:第一板块为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其中以《从开放格局到开创新域 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中国舞剧述评》为主,该文35000字;《当代中国新十大少数民族舞剧述评》是《当代中国十大少数民族舞剧》(载 综论 )的姊妹篇;后两篇是对改革开放以来 革命历史题材 和 现实题材 舞剧的择优述评。第二板块为第五单元至第十六单元,对改革开放以来12位最有成就的中国舞剧编导进行述评,这12位编导大致可分为三代人:佟睿睿、王舸属第二代;周莉亚、韩真、孔德辛属第三代;其余8位属第一代。第三板块为第十七单元至第二十单元,分
暂无内容简介。。。。。。
临湘花鼓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临湘花鼓戏音乐汇编》是继临湘花鼓戏申遗资料后的一部较为完整的音乐资料。内容包括锣腔、琴腔、小曲、专用小调、丝弦乐曲、吹奏乐曲、地花鼓曲调、曲艺和民歌、山歌等,内容丰富、翔实,可谓临湘花鼓戏音乐之百科全书。
本书搜集、整理了地处秦巴山区汉水上游,陕南一带的近50种民间舞蹈形式。全书约20万字,近800幅照片插图。种类齐全,内容浩繁。并根据其形式和功能,梳理为“宗教祭祀类”、“社火玩灯类”、“歌舞小戏类”、“论文附录类”四个篇章。由于陕南秦巴山区地处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自古以来栈道纵横,河流密布,成为我国东、西、南、北各种地域文化的碰撞和交错地带,致使这一地区同秦陇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多元交融。尤其在民间舞蹈上就表现出“秦风蜀韵羌楚影”的显著特征。本书正是依据这一特征,从地理、历史、民情风俗、民族、宗教、音乐、美术等多学科的联系中进行整理,力争使本书具有资料性、工具性和研究性。
《中国梆子》积极响应国家“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号召,旨在通过介绍各地梆子艺术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艺术特色及创新、传播与传承现状等方面的内容,向社会介绍中国梆子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心。该书以较为生动的笔调追述梆子腔剧种的历史渊源,厘清发展脉络,展示艺术特色,宣传代表人物,全面展示梆子剧种的魅力和发展创新,使读者能够对梆子剧种有个透彻的理解和全面的了解。该书致力于雅俗共赏,以深厚的理论为支撑,以较强的可读性为传播手段,配以精彩的图片和现代化的多媒体介质,带给读者图文及声色的美好体验。剧目卷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地梆子腔的经典剧目,比较了不同剧种的相同剧目,分析了剧种之间的剧目移植和学习过程,展现了梆子戏剧情背后所蕴含
《楚风艺丛:楚艺术史(一个被湮没2000余年的艺术传统)》是一部断代的、区域性的艺术史,是完整的中国艺术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相对于一部完整的中国艺术通史而言,楚艺术史又是一个有显著自身特质的独立结构。就艺术样式和它们所包容的文化内涵而言,我们都能深切感受到楚艺术那非同寻常的魅力。这些重见天日的楚艺术品使我们得以窥见上古时期人类心智和精神的一科一十分独特的艺术显现。从这一意义上讲,楚艺术不惟明显区别于中国东周时期北方地区的艺术,也是与人类在古代世界所有杰出的艺术创造,与早于它的古代埃及艺术、巴比伦艺术,以及与它大致同期的希腊艺术,稍后的罗马艺术相互辉映的。
二十余年来,作者一直在潜心研究中外舞剧理论与创作,前后也编创了五部舞剧。《中外舞剧分析与鉴赏》一书正是作者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此书既涵盖了舞剧理论的新思考、新观念与新探索,又提出了舞剧分析与鉴赏方面的新方法、视角与切入点。
《一式多变》主要是为美术高考生编写的。内容涉及速写理论,速写六要素,人物画局部练习,道具和动态,不同姿势的人物画法,一式多变的优势和训练方法,一式多变的典型示例。
《国画大师唐代人物画(2)》,本书为画册。
本书是“广东戏剧文库·很好剧作选”丛书之一,本书精选1949至2019年广东地区的经典潮剧剧作,从内容上看,既有经过加工提炼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剧目,也有对传统剧目进行选择改变加工的经典保留目录,此外,还有新编的现代很好剧目。书稿中的剧作立意高、唱词独具地方特色,是一套值得收藏的史料著作
《文化遗产的畛域困境与当代振兴:川剧乐师口述史研究》是一本立足于当前中国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结合当前文化政策,对极具巴蜀特色的川剧文化中的乐师文化进行口述史研究的图书。全书以对川剧乐师的口述史采访为主体,采访对象年龄分布广,从业经历各不相同,极具代表性。通过对川剧乐师的口述史采访,总结出川剧乐师在当代面临的传衍危机,对其未来发展途径提出建议,以期为其传承、保护、发展、创新发挥多维度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
本书共收录有谣曲16篇,采用中日对照的形式。其中既有申非译本中已有收录的曲目,如《高砂》《熊野》《隅田川》《砧》《道成寺》,也有对从未在中国译介过的谣曲的尝试;既有《东方朔》《杨贵妃》等中国读者可能更感兴趣的唐事能(中国题材的能),也有《砧》这样、主人公虽非唐人、其背后却隐藏着《汉书》中的苏武故事和捣衣的汉诗素材的能,更多的还是讲述日本本土故事的曲目。六名译者在秉承“接近原文原作”的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在译法和文风上又各有千秋。对读者来说,无论是对同一谣曲的前后两个版本的对照、还是在不同译者间的比较,或是对谣曲本身的单纯鉴赏与了解,本书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