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快速浏览世界经典音乐剧的指南,涵盖了来自英国、美国、法国、德奥、俄罗斯等多个音乐剧原创大国的代表作,其中既有常演不衰的音乐剧经典(如《剧院魅影》《伊丽莎白》),也有近年来引领潮流的新作(如《汉密尔顿》《摇滚莫扎特》),可谓风格各异,品类繁多。 作者费元洪有二十余年的音乐剧从业经验,以通俗的语言,从创作背景、剧情内容、音乐构思、舞美设计、演唱表演、文化内涵等方面,展现丰富多元的世界音乐剧图景,带领读者领略音乐剧这门当代最综合的舞台艺术的魅力。
一本由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人写给大家的歌剧答案之书,是从文本到剧场,兼具学术与实践双重视野的难得之作。 本书面向可能走进歌剧院的每一个读者,以作者本人丰富的歌剧观演、制作经验为基础,以戏剧 情境 理论为依托,以瓦格纳的经典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为对象,解答 什么是歌剧 、 当我们观看歌剧时,我们看什么 、 瓦格纳的 乐剧 创举何如 等话题,力求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越过屏障,为读者畅通欣赏歌剧、理解歌剧的路径,进而带我们领略这一综合性剧场艺术经久不衰的魅力。
本书内容包括:《一夜》《没有人活着吗?》《白条肉》《太阳》。
《野斑马》是以动物为表现对象的拟人化舞剧作品。其构思巧妙,情节感人,形象生动,在弘扬真善美之大爱的同时,每一个舞段都充满着活力。该剧音乐创作历时十三个月。作曲家力图把动物世界外在的鲜活灵性和人类世界内在的至纯情感完美细腻地融合在一起,“动”则惟妙惟肖,“静”则难以忘怀。
一出青春版《牡丹亭》,二十年昆曲复兴路。《牡丹花开二十年》是青春版《牡丹亭》二十年的全记录,也是白先勇二十年追求昆曲复兴之路的历程呈现。全书六辑内容从白先勇与昆曲结缘谈起,回顾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来龙去脉。除白先勇的个人讲述外,还有主创团队回顾二十年的征程,导演、艺术指导解析青春版《牡丹亭》的舞台美学建构,演员分享拜师学艺之路等内容。书末附有多篇论文及文献,并有逾200幅全彩剧照及幕后工作照。为了解白先勇矢志不渝的昆曲情缘和美学建构和入门昆曲艺术的典藏书籍。
帕勒登杜一生创作/翻译了20多个剧本,留存于世的原创剧有11个,皆收录于本书。分为社会剧和传说剧两类。社会剧作以《印度惨状》《印度母亲》《按 杀生不算杀生》《黑暗的城邑》为代表,其中《按 杀生不算杀生》是其创作的*个剧本,《印度惨状》被认为是印地语文学中的*部爱国主义作品;传说剧作以《信守不渝的赫利谢金德尔》《金德拉沃里》《尼勒德维》《烈女的威力》为代表,其中《信守不渝的赫利谢金德尔》曾多次被搬上舞台,影响深远。
本书以纱阁戏人的生成、演变与传承为脉络,探讨纱阁戏人与地方社会和民众在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中的互动关系,关注并反思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试图为纱阁戏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之道。
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剧场研究经历了从“戏剧”到“剧场”的范式变换,而今已形成丰富的理论成果。本书立足国内外剧场实践共通的媒介社会现实语境,从剧场的社会基础、主体设想、心理机制、时空结构等层面系统研究国外剧场理论的近期新成果,通过考察旨在言说社会实践复数性与复杂性的“悲剧”视域,提炼出剧场艺术批判地介入媒介社会的四个核心范畴:他律主体、悲剧升华、年代错位、剧场场景。由此重思处在媒介技术与商业资本双重牵引下的剧场艺术,把握其独特的艺术生产规律,反思当代艺术备受威胁的使命,表达隐而不显的社会关系,从而将剧场批评扩展为一套批判地理解媒介社会文化结构的“拟剧论”方法。本书融合了前沿剧场理论研究与剧场艺术批评的工作,目标读者为从事美学、文艺研究、文化产业研究的学者与高校学生,文艺批评家
首届“友邻杯”莎士比亚(中国)学生戏剧节由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联合主办,友邻优课和译林出版社共同支持,分为“戏剧工作坊”“戏剧大赛”“学术前沿工作坊”“教学与实践研讨会”四部分,旨在推广莎剧在中国的教育和传播,激发学生对莎剧的兴趣和创造力。本书全景式记录了本次戏剧盛会,收录了主题发言、创作手记、中外剧评等。本书既是一本展示对莎剧热爱与创造的文化纪念册,也是一部体现莎剧在中国教育的地位与社会影响的学术参考书。
本书包含十部三岛由纪夫代表性戏剧作品,体现了作者在戏剧领域的深厚功力和独特的美学追求。篇目包含:《尼俄柏》《大障碍》《鹿鸣馆》《清晨的杜鹃花》《黑蜥蜴》《源氏供养》《萨德侯爵夫人》《朱雀家的灭亡》《我的朋友希特勒》《癞王的露台》。作者以 的表现力、丰富的剧作手法与严密构筑的舞台空间,追寻人性深处的幽微情感。 译者玖羽译有三岛由纪夫戏剧集《近代能乐集》,此番甄选 能体现三岛美学的十篇戏剧作品, 参考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的导读。
《戏剧的诱惑》从社会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视域考察元杂剧在元明清三代不断被改写、重构的历史(版本)演变研究,是研究中国古典戏剧的西方汉学专著。作者聚焦于在印刷文化语境中文本的真实性和再生产等问题,详尽地探讨了在后期历史发展的流动语境中元杂剧文本的改写、再生产等问题,追溯了在过去五百多年间文人学士、编辑者、出版商以及翻译者给予一些元杂剧著名文本以重大影响的历史进程,从而进一步地深化了对中国古典戏剧的认知和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有关元杂剧在元明清时期被经典建构和接受的跨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