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包含《锁麟囊》《穆桂英挂帅》《龙凤呈祥》《赵氏孤儿》。他们以介绍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裘盛戎、赵燕侠等京剧表演艺术家代表名剧为主线,全面展现诸京剧大师的人生经历、该剧剧本的编写及修改过程、剧本结构、人物形象、表演艺术、服饰道具、演出盛况,并深入分析剧目的唱腔艺术、思想文化、精神内涵及其在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代表性作用等。本丛书还配有大量精美的演出剧照。比如,舞台摄影的照片,采用多机位、多角度的拍摄方式,记录与还原京剧舞台演出实况,用丰富的摄影语言展现京剧的优雅与美丽。而影棚摄影的照片,包括了每一剧目的主演、当红京剧名角,既展现京剧服饰之华美、化妆之精细、演员表演技艺之纯熟,也体现出摄影中光影的语言。
丽水鼓词是以丽水方言说唱相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以鼓、六轮板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出方式灵活,有流动表演的“门头鼓”,也有坐场演出的“包场鼓”。唱腔曲调为板腔体,唱词以七字句为主,通常四句为一段,曲目有长篇也有短篇,内容主要有侠义、公案、世情、神话等,其中说唱表演“夫人词”的活动还具有非常浓郁的娱神和祈福意味。
《戏在民间:韩再芬戏剧表演艺术评论集》不是一部仅仅用来宣传黄梅戏代表人物韩再芬的书籍,而是一部将韩再芬当作戏曲表演艺术的个案进行深入剖析的富有学术性的评论集。阅读了这部作品,不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黄梅戏和其代表人物韩再芬,还会对戏曲艺术的美学特质有更准确的把握。
《弋阳腔传奇演出史》考述了弋阳腔的产生与发展、戏班组织、角色穿关、舞台表演及演出剧目出目,发现弋阳腔传奇演出繁盛期在明代嘉靖及万历时期。嘉靖时期以《风月锦囊》为对象,考察当时忠孝戏、节义戏和功名戏之演出;万历时期以富春堂本和文林阁本为依托,探讨万历神佛仙鬼戏、帝王将相戏、士农工商戏之演出,并以《大明天下春》和《怡春锦》为范本,研究万历折子戏之演出;清代初、中叶弋阳腔传奇尚有演出,但已发生重大变异,《弋阳腔传奇演出史》只取3部有代表性作品予以分析。《弋阳腔传奇演出史》突出之处是以舞台演出本为研究对象,从角色穿关、唱念做表演等舞台艺术的角度研究弋阳腔传奇的演出史,为戏曲史研究提供新视角,以期构建新的戏曲文学与舞台演出并重的戏曲史研究体系。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读本(传统戏剧卷)》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延续,对山东省各地传统戏剧进行深入介绍。内容翔实,语言通俗。一方面通过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对山东不同地区传统戏剧进行生动而直观的呈现,强调传统戏剧活动的源远流长与蓬勃生机;另一方面结合现实生活,展现各地传统戏剧的区域性特征,同时充分展示山东地区传统戏剧的共性,以及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的重要地位,从戏剧的角度体现文化自信。在内容上突出历史的延续性,介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山东戏剧的传承与发展。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读本(传统戏剧卷)》分上下两册,《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读本(传统戏剧卷下)》是其中的下册,介绍了马堤吹腔、大弦子戏、章丘梆子等33个山东省级传统戏剧项目。
“相声艺术教程丛书”是由知名相声演员李伟建主编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相声教学工具书,分为《相声艺术教程·入门级》《相声艺术教程·中级》和《相声艺术教程·高级》三本。 《相声艺术教程(中级)》是“相声艺术教程丛书”的第二本,延续一本课程教学的形式,难度较一本稍有提升,内容涉及口齿训练、眼睛练习、节奏、韵律等,结合漫画形象,将相声基础知识生动形象、重点突出地讲述出来,更容易被少儿接受。这《相声艺术教程(中级)》将相声的基本学习理论、方法和实践融会贯通,目的是填补相声界多年来只有口传心授、没有教学指导的工具类书籍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