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说明(第二版) 本教材自2019年年底出版以来,已经六次重印。知识产权的基础理论与一般规则,对于知识产权、民法甚至法学的体系建构与完善具有内在的、实质的重要意义。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知识产权总论及其对实践的统领力与解释力的思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科学理性的道路上与时俱进。 本次修订力争全面与细致,大大小小的变动之处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突出讨论前提与评判标准的重要性,增加有关方法的阐释,帮助读者更容易明白问题之所以是问题,观点为何如此观点的理据与脉络。二是综合传统教材传授共识的要求,同时强化争辩启迪思考与研究型教学的重要作用, 努力展现出全面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的信息,提升读者的研习效益。三是调整了部分章节的结构与具体表述,也包括个别观点的修订。四是删减并增加
当申请在一个或多个EPC 成员国寻求专利保护时可以利用希望获得授权的成员国的国家程序或欧洲程序。国家程序即直接向目标国提出专利申请,欧洲程序是向EPO 提出专利申请,并指定目标国。欧洲程序是一个单一程序,可以在指定的所有成员国获得保护。
《专利复审无效行政诉讼手册》的体例结构为:*章对专利复审无效行政诉讼进行概述,包括专利复审无效行政诉讼程序的启动、人民法院对专利复审无效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应诉工作及对生效判决的执行,第二章至第四章中分别针对*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及审判监督程序进行详细完整的说明,第五章为诉讼工作的其他事宜,并在*后附上常用的法律法规。 本手册的撰写思路为:按照诉讼程序进行的顺序,结合工作中涉及到的表单、文件,具体阐明专利复审委员会的诉讼代理人在每一个环节中的职责,并且着重说明在各种情况下的注意事项。因此,本手册既可以用于规范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应诉工作,也可以作为新任审查员的培训教材,还可以作为审查员参加应诉工作的工具书。
《知识产权案件办案实录》内容简介:本书以办案实录的方式展示了作者处理及参与办理知识产权案件的经验技巧与感悟,内容包括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种类,同时涉及民事、行政、刑事诉讼三大领域。全书仅用五个案例,分别阐述了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侵权、*评审、侵犯商业秘密、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犯罪等典型案件的处理过程、案情分析与研究。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识到文化遗产管理机构不断 增长的需求,因此委托创作了本指南。本指南分为两 个部分, 部分包括博物馆知识产权的确定,以及 与博物馆所承担的使命和任务相适应的 佳管理实践 :第二部分分析了现有的和新出现的商业模式,作为 创造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的工具帮助博物馆辨识和抓 住机遇,以使博物馆的各种项目得以延续,并实现其 使命和任务。
本书首先通过梳理地方立法备案审查制度的发展脉络,在追根溯源考察其制度来源及其演变后,指出地方立法双重备案审查制度是根植于我国政治实践的特有制度,是在人民代表大会理论引领下,是对已经生效的规范性文件的一种事后柔性立法监督,在本质上属于合法性审查,是一种合宪性审查过滤机制。本书希望通过地方立法双重备案审查机制重塑研究,以丰富和完善我国宪法监督、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划分以及备案审查与合宪性审查之间的关系以及制度衔接等新理论问题,促进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型。 尽管近年来地方层面在备案审查制度上有诸多创新,但地方立法备案审查制度在整体上还存在诸多不足,亟需在程序机制、公开制度、公众参与制度、问责联动机制等方面予以改进和完善。此外,还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地方立法备案审查的能力和质量,从而真
本书主要围绕专利分析中数据处理流程,以分步讲解、整体演示的形式,结合具体专利检索分析工具的操作实例,将数据处理分析图清晰地展现出来。本书分为数据源处理、数据的清洗和记录、数据的规范化及标引、数据信息的可视化呈现,根据市场上不同专利检索分析工具的特点,设计出了一些简单、实用的操作 攻略 ,供用户按图索骥完成数据处理流程。
本书分析了新科技革命对著作权制度、专利制度、商标制度的影响、挑战及相关实践,讨论了人工智能时代知识产权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本书从音乐IP的萌芽、形成、再造与音乐IP的传播多个角度介绍了音乐IP的情况。版权问题是音乐IP创造与传播的核心问题,在版权输出购买过程中,需要解决哪些核心问题以及如何规避版权纠纷本书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解读。
本书提出的侵害商标权的认定标准,着眼于商标的本质,即显著性,认为 显著性受到损害之虞 是侵害商标权的判定标准。这种认识延续了 现代商标的价值依赖于其销售力 的论断,指出显著性就是商标销售力、性的体现。本研究认为,商标法是商标所有人导向的(trademark owner oriented),保护商标权人是商标法的要旨。显著性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企业、商标与商品/服务之间的关系,它展现的是一个比较。把 显著性受到损害之虞 作为判定侵害商标权的标准,可以克服商标法上混淆标准和淡化标准并置的局面。
《文化科技融合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指南》内容包括文化科技融合产业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热点问题、典型案例三部分。由业内专家撰写,语言生动,案例真实,既有法律知识的普及,又有实操流程的知识,对文化产业、科技企业以及二者融合产业的从业者,尤其是企业法务工作者,具有很好的实践指导性。
李菊丹所著的《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研究》内容简介:植新品种/植物创新的保护制度,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美国和欧洲发展出两种各有特色的保护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及TRIPs协议的缔结和实施,在植物品种/植物创新保护的问题上,又增加了不少可能影响植物品种保护的国际力量。本书系统地讨论了美国植物品种保护制度、欧盟植物品种保护制度以及植物品种保护的国际法律框架,尤其关注美国和欧盟立法选择的原因、特点及其实践运行情况,以及有可能影响各国植物品种/植物保护制度的国际力量及其原因,从而为中国的植物品种/植物创新的保护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借鉴。本书分为四编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编为“美国植物品种保护制度研究”。分别以1930年《植物专利法》、1970年《植物品种保护法》以及1952年修订的《专利法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知识产权管理服务工作过程中,实务经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重要成果,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国际科技合作知识产权实务中的重点及难点问题。全书共六章,包括三个部分,*部分(第1-2章)分析了国际科技合作背景下知识产权的基本含义、主要特点、驱动因素和重要类别等;第二部分(第3-4章)讨论了国际科技合作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并以美国、英国、欧盟、以色列和日本为例,介绍了国际科技合作概况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第三部分(第5-6章)在阐述国际科技合作知识产权保护协议的主要内容、注意问题、参考文本的同时,立足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开展广泛调研并提出了相关调研结论。
本书是特种工程塑料行业的专利分析报告。报告从该行业的专利(国内、国外)申请、授权、申请人的已有专利状态、其他先进国家的专利状况、同领域领先企业的专利壁垒等方面入手,充分结合相关数据,展开分析,并得出分析结果。本书是了解该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并预测未来走向,帮助企业做好专利预警的工具书。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形成了既履行国际条约义务又适合中国国情的较为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与司法审判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本书在对中国专利制度进行概括介绍的基础上,精选了中国在加入WTO后,各省、市高级人民法院以及中级人民法院审结的20个典型专利审判案例,通过资深知识产权法官对这些案例的解读,深度阐释了中国专利法的主要内容。
从管理的一般知识入手,阐述管理定义、范畴,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原理等基本概念;从知识产权管理概念、特征、分类、内容、原则、作用、意义展开,系统介绍知识产权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概况;并以较大的篇幅对知识产权文化管理、制度管理、人才管理、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司法管理、经营管理、统计管理、战略管理、保护管理、中介服务管理等,进行归纳提练,力求系统全面地回答知识产权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本书的结尾部分提出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些具体见解,包括现行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的弊端、体制改革设想、建议、改革推进以及体制改革成果评价等,这些观点既有作者从事知识产权管理的亲身体验,也有全国知识产权管理经验的累积汇流与升华提练,既是现实管理需要,也是长远发展需求。尽管书中有些提法有待商榷,但试图
本书选取中美两国的数字内容产业为研究对象,对比两国数字内容产业的行业发展情况、产业政策及以版权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通过分析近三年来两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情况,对比两国产业发展的特征,总结出各产业之间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从两国数字内容产业的政策维度进行分析,将两国的不同时期的产业政策以相应的时间节点为依据进行切割,划分为不同的发展时期。由于美国的数字内容产业起步较早,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形成了一批以好莱坞、迪士尼等为代表的全球内容产业发展的引领企业。我国的数字内容产业在发展初期有着较强的行政管制色彩,随着市场机制发展的不断健全,我国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在国家的政策引领下逐渐走向规范,迎来了历史发展的黄金期。两国的法律制度层面,分别从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比较
简微专利,就是结构简单、方法简单、技术原理简单,文字记载简洁,转化应用简单,资金投入比较少的专利。简微专利产品化,就是把简微专利以可批量生产的可销售或使用的实物呈现。本书结合专利基础理论与笔者的长期实践经验,根据专利技术难度进行分类,按照专利申请流程和技术转化的要求,解析其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介绍大学生简微专利产品化实验案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为读者提供直观案例。书中案例适用于交通工程、道路工程、市政工程与海绵城市等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实践参考。本书不仅可用于专利申请教育,也可用于成果转化教育,尤其是专利质量提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