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试图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来探讨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一次努力的结晶。全书共分十三章,内容包括:侦察到案制度,认真对待侦察讯问,被规避与替代了的搜查程序,侦查羁押制度,侦查中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侦查中的律师,侦查监督制度的考察与反思,公诉裁量等。
《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在对司法权的性质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讨论了司法裁判的行政模式、审判委员会制度,对这些司法制度的深层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挖掘。《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从“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刑事政策入手,对长期存在的“义务本位主义”刑事诉讼模式进行了理论总结,讨论了这一模式对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广泛影响。针对中国刑事诉讼中所面临的程序实施困境,《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还讨论了末决羁押、回避和变更管辖、法院变更起诉罪名、重复追诉和法权救济等五个问题,提出了一些富有解释力的理论思路。最后,《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还结合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律师法难以实施的问题,对中国“立法推动主义”的制度变革道路作出了评价,并对那种自生自发的“司法推动主义”的制度试验模式作出了展望。
本书著者从我国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精心选择了六十余个真实案例,围绕、紧扣其中反映来的一些热点问题,立足于我国现行证据法律制度,并在与国外证据制度及证据法学理论相对照的基础上,从细微处着手,对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实践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和分析,以求裨益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之发展与完善。
每个人都知道我国已经实施10年的《刑事诉讼法》需要修改了,每个人都知道刑讯逼供种种弊病,每个人都知道律师应当在刑事诉讼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每个人”到底是怎样想的?他们的想法真的和我们认为的是一样的吗?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够清晰明白地告诉我们。 本书正是在艰苦地进行了遍及全国的大规模调查后,用真实详尽的数据回答了我们心中的许多推测、猜测和疑问。正是这些有价值的数据,为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意义重大的修法活动不至于局限在学者的狭窄视野中。也正是在对这些枯燥乏味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作者为《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提出了很多弥足珍贵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也许不有多么深刻和全面,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来自基层的意愿和呼声,揭示了修改《刑事诉讼法》所可能带
《刑事诉讼法学》是“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法学核心课系列教材”之一。本书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需求出发,力图突出以下特点:,内容丰富。不仅注重对我国刑事诉讼法作出的解释,而且从总体上对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阐释。第二,体系完备。既注意在整体上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进行概括和归纳,又注意系统介绍刑事诉讼法学学科体系。第三,资料新颖准确。关注我国及各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同时强调资料准确严谨。第四,形式新颖。为了便于读者阅读、理解和深入思考,在每章正文之前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并用案例引出相关问题;在每章正文之后,不仅总结了各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进行了典型案例分析,列出了一些重要思考问题。
本书是试图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来探讨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一次努力的结晶。全书共分十三章,内容包括:侦察到案制度,认真对待侦察讯问,被规避与替代了的搜查程序,侦查羁押制度,侦查中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侦查中的律师,侦查监督制度的考察与反思,公诉裁量等。
。。。。。。
在高校从事7年的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后,1995年9月,我来到复旦大学法学院进修,开始涉足法学这一新的领域。1998年9月,我考取华东政法学院的法律硕士研究生,再次系统地研习法律。根据自己的兴趣,我把研究方向定位于刑法学,并以“假释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为题撰写硕士论文并获得硕士学位。紧接着,我继续展开对假释制度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十余篇论文。随后,我把关注的目光拓展至缓刑以及其他非监禁刑制度,并于2003年上半年以“非监禁刑研究”为题申报江苏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并获得立项。2003年下半年在我国推行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社区矫正制度所蕴涵的刑罚轻缓化趋势和对犯罪人的人性关爱的理念给予我学术的灵感,我决定把社区矫正作为自己下一步的研究课题。
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为了方便读者学习和查阅刑法、刑事诉讼法,本书将*刑法、刑事诉讼法及相关立法解释的标准文本合为一册。本书不但收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还收录了相关的立法解释,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二款的解释》等。
《刑事辩护(执业现状与经验技巧)》是对于法学院的学生和初入辩护之门的年轻律师而言都非常有益的一本书,此书承载了王亚林律师25年执业生涯的精华,书中既有对中西方律师制度的比较研究,也有对中国律师刑事辩护执业状况的调研和反思;还有对诉讼法学的前沿问题电子证据的深入研究;更有中国法制改革进步的缩影——中国“疑罪从无”典型案例刘明河故意杀人案等重大复杂的刑事案件辩护范例;刑法学和刑事诉讼法学上的前沿理论都能在一篇篇充满学术气息的辩护词中得到反映,其中很多辩护词完全能作为法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科书。书中对办理死刑等刑事案件程序和步骤以及技巧都有详细的叙述,阅读此书时仿佛是在和作者的对话,旁听作者的庭审。
《冲突与平衡——刑事程序理论的新视角》一书基本上都是围绕刑事程序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共分22个专题:题刑事诉讼溯源;第2题刑事诉讼法律渊源新探;第3题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关系新解;第4题刑事诉讼程序述评;第5题刑事诉讼职能研究;第6题刑事诉讼法律关系探析;第7题刑事诉讼中的利益观;第8题犯罪控制和人权保护——论刑事诉讼的双重目的;第9题刑事诉讼文化研讨;0题论司法的与的司法;1题从世界的眼光看刑事诉讼——当代世界各主要国家刑事诉讼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2题刑事司法体制的类型化考察;3题从逻辑理性到人埂性的转变——论无罪推定原则在中国的现实适应性;4题论程序公正与刑罚效果;5题正当程序维护度内的强制措施;6题刑事侦查权之法理分析;7题起诉法定主义与起诉便宜主义的调和;8题比较法视野下的刑事庭前审查程序之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