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故事》是美国法学院学生学习证据法课程的一本补充读物。书中将美国证据法中重要也是有趣的判例进行了新的故事性讲述,阐述了这些故事所代表的证据法规则。这些判例都是美国证据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例,而且是美国*的证据法学者在进行阐释这些判例背后的故事和法律规则,因此其法律学术性和可读性兼有。
本书从一个新的视角,对社会信息化以及信息社会法治化建设所涉及的信息犯罪与计算机取证相关技术与法律等问题进行了梳理。作者在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资料,从信息安全所面临的威胁以及司法实践的应用需求出发,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信息安全、信息犯罪、计算机入侵、计算机取证、电子证据发现与收集、电子证据保全、电子数据恢复、电子证据分析与评估、计算机取证工具以及计算机司法鉴定等内容。
本书是 打官司就是打证据 普法系列套书的合同分册,以劳动纠纷案例为基础,对案例进行法理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对该类纠纷中的常见证据、举证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阐述,指引读者如何举证。具体来说,本书在结构和内容上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为 劳动纠纷常识导读 ,因为本书面向的是没有法律知识背景的读者,所以开篇即为读者介绍劳动纠纷中常见、常用的法律术语,便于读者理解后文内容,增强本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本书第二部分,即主体部分为 劳动纠纷典型案例及证据指引 。在该部分,作者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劳动纠纷案例并进行分析: (1)通过 法理分析 梳理案例中的法律关系,结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规定和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情况,分析案件可能的裁判结果。这对读者来说具有较强的参考性,读者可以结合
司法的功能之一在于断事鞫狱、定分止争,证明负担原理与法则之遵从,乃司法正义之根本所系,否则,司法裁判即无定数,司法公正与文明即难长久实现。胡适先生“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其理自明。 传统证据法理论认为,只有在案件事实发生真伪不明时,才有证明负担法则的适用。本书认为,每一个案件的诉讼过程,都有证明负担原理与法则的运用。证明负担自身的内容包括,审前程序中声明证据方法的主张负担、法庭调查程序中提出证据方法的举证负担、法庭辩论程序中运用证据进行辩论的心证负担。本书证明负担原理与法则,包括:(1)证明负担原论。主要涉及的原理与法则有:证明负担历史发展、证明负担内容体系、证明负担分配原理。(2)证明负担转承论。涉及的原理与法则主要有:司法认知法则、推定法则、
本书共分为四编二十二章。编为绪论,主要概述了证据法学的学科体系、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以及证据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第二编为证据论,主要介绍了证据的基础性知识,包括证据的概念、特征、功能、意义、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以及证据规则的体系和内容,并按照法定的证据分类形式,对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物证、书证、勘验笔录、鉴定结论、视听资料等各种类型证据的特征及其运用规则作了介绍。第三编为证明论,主要介绍了证明制度、司法认知与推定、证明对象、证明责任、证明标准等基本理论与制度。第四编为应用论,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取证制度、举证制度、质证制度、认证制度进行了系统阐述。本书整合了我国主要法学院、系在证据法学领域优秀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具有知识精准、内容前沿、信息丰富、结构合理、逻辑严
本书是我国部专门研究鉴定结论的专著,它以解读鉴定的内涵、鉴定人角色以及鉴定结论性质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从事实裁判者对专门性问题认识的有能与无能、证明责任摆脱与鉴定结论寻求探讨其缘由;从历史的渊源追溯了它与证人证言、勘验和检查笔录的脱离、独立,预测了鉴定的未来走向;在分析其证据属性的基础卜-构架启动程序,创设了立证措施,设计了鉴定品质的控制程序,完善了质证程序;以还原论与基础主义为视角构建了鉴定结论的认证程序,重新设计了救济程序,并为司法鉴定的立法和诉讼法的修改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现实生活中,合同几乎无处不在,因合同订立、履行引发的纠纷也举不胜举。如何处理这些常见的纠纷,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如何在诉讼中掌握主动,打赢合同官司?这就需要当事人掌握诉讼的关键——证据。 合同种类非常繁多,不同的合同纠纷类型对证据有着不同的要求。如伺能在各类合同官司中取得证据上的优势?这本《合同官司证据收集、认定和运用》由李君编著,通过31个典型案例,详细解析了证据在合同官司中的运用,以及不同类型合同官司中证据的收集、运用要点。 本书适合法律相关工作者阅读。
本书作者在研究刑事证据规则基本理论、内在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刑事证据规则的系统化立法建议。作者认为,现代证据规则是对自由心证与证据裁判主义衡平的结果。刑事证据规则的基本框架是以确保证据可靠性的证据能力规则为中心展开,分为证据运用基础规则、证据能力规则、证据程序规则三部分。作为中心的证据能力规则又进一步分为基础与基本两部分,并以基本规则为核心,而该基本规则形成的内在逻辑是把口头证言作为证据可信性基础展开。此外,作者还探讨了单个证据规则的内在构成,主要特色是对证明标准在待证事实上的层次性、举证责任转移的内在机理和程序化进行了初步探索,对证据开示的程序进行了设计,对意见证据规则之鉴定规则的专门性界限进行了分析,对非法实物证据的运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本书以2010年颁布的“两个证据规定”为契机,回顾了中国此前证据规则的规范与实践状况,评述了“两个证据规定”的出台背景与制度贡献,同时也深入反思了“两个证据规定”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突破性与局限性。鉴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构建与刑事司法程序的配套完善密不可分,《两个证据规定与证据排除规则》还集中对中国侦查前程序、侦查讯问程序、搜查扣押程序、刑事辨认程序以及非法证据排除运行机制的完善问题进行了比较法的考察与改革思路的前瞻。
本书分为四篇:篇,导论,阐述了刑事证据制度的沿革、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第二篇,证据论,阐述了刑事证据的概念、特征、分类、种类和证据规则:第三篇,证明论,系统地探讨了刑事证明的对象、责任分配、方式和标准;第四篇,运用论,探讨了刑事诉讼的取证、举证、质证和认证问题。 本书与各种证据法学书籍相比,不是证据法的理论,而是立足于刑事证据,侧重刑事证据与证明的分析与研究,力图体现如下特点:①充分反映*的刑事证据立法成果、刑事证据理论研究科研成果;②分析和评价刑事证据理论研究中的点、难点;③在立论上做到新、深、实、透;④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归纳与综合原则,力求达到相当的理论深度,充分反映司法实践的经验、教训。
本书的写作力图贯穿两条主线。,将证据问题的研究纳入综合学科与边缘学科的范畴,从哲学上分析证据的认识论理与证据认识的特殊性,从心理学和伦理学的角度探讨证据的内在规律与社会价值,甚至希望能过物理学和数学的分析来控究证据的程序价值与证明作用。通俗地说,设计条写作主线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证据的基础理论研究,为合理的证明思维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第二,对大量涉及证据运用规律,从程序法和实体法的不同角度考察证据的法学目的,从证据规则本身的特殊性来总结具体的操作技能。换句话说,设计第二条写作主线的动力源于那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较研究的本身并非目的,通过比较,汲取别人的长处,对于我们的证据实践才有现实的意义。这样看来,把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视为证据的基础理论,后半部分看成是证据的操作规
为弘扬证据学学术研究,证据学研究所于2000年创办了全国家证据学学术专刊《证据学论坛》、系列讲座“德恒证据学论坛”以及专业网站“中国证据法网”、“中国物证技术学网”,开创了一门应用法学新课程“证据调查学”,在研或已完成的国家社科等*和境外法学研究项目有十多项。 本卷为第15卷。
本书以“证据与胜诉”为核心,以帮助读者掌握收集、运用证据的方法与技巧为目的,通过25个典型案例,层层展开,分析了道路交通官司证据的特征、证据证明力冲突时的处理规则,道路交通官司的举证责任分配和证据收集要点,证据质证和认证规则等,并结合道路交通事故赔偿案件的特性,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机动车商业保险免赔事由举证等重要而又特殊的证据如何收集、运用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说明。本书由李君编著。
《刑事证据的运用》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著,或者说是应用理论专著。全书围绕着“证明对象的确定——证据的收集——证据的审查分析——证据开示——举证——质证——认证——证明标准的判断”这一证据运用流程,从理论到实践都作了非常深刻的探讨,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性和实践意义: 本书具有四大鲜明的特点:是体系新。本书与其他同类书相比,体系是一大特色。它以刑事诉讼中司法人员对证据的认识和运用的过程来确立体系。 第二是理论性强。诉讼证据问题本身就是理论性强的问题。作者不仅运用证据的基本理论,阐明问题,特别是对一些前沿的理论问题作了较为深刻的探索,提出作者的独特见解,给人新的启示。 第三是,实践性强,本书不是抽象的纯理论研究,而是作者依托自己较为扎实的诉讼证据理论的功底,面对司法实践中的
本书以“两个证据规定”为研究对象,围绕“两个证据规定”的立法评述、“两个证据规定”的司法现状以及“两个证据规定”完善的具体立法建议三个方面展开。本书采取实证考察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科学而严谨,研究成果具有很强实践意义。本书不仅适合法学研究人员阅读,也适合法律实务工作者研习。
《法院证据调查制度研究》是李晓丽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法院证据调查,是以法院为主体的收集证据和审查证据的制度,既包括实质层面上提出证据权力的配置,即将证据引入诉讼;又包括形式层面上证据调查程序的设置,即依照证据调查程序、运用调查措施获悉证据资料。根据案件性质的不同,应当分别以修正的辩论主义和职权探知主义为法理基础,通过举证释明和证据协力义务,在实质层面上规范法院的职权运用;通过证据调查期日制度和证据调查措施,在程序层面上规范法院职权的具体运用。《法院证据调查制度研究》选取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事诉讼立法,着重分析和比较了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民事诉讼法的证据调查制度。
王立梅、刘浩阳主编的《电子数据取证基础研究》首先对电子数据取证的相关概念进行总结,然后对国内外电子数据取证的基础研究工作进行了概要性的描述,并对目前较为典型的取证工作予以介绍。在对电子数据取证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其上层典型应用的行为方式,力求为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数据取证系统建立良好的基础。
我与刘品新博士合著的《证据法学》自2004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以来,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和读者的欢迎——在两年多的时间内便已经七次重印,并且于2006年荣获司法部颁发的“第二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一等奖”。诚然,这部教材是我与刘品新博士共同努力的成果,但是其中也凝聚了法律出版社教育分社社长丁小宣先生的创意和心血。因此,我要借本书第二版付梓之际,向丁小宣先生表示诚挚的谢意。 学科是要不断发展的,教材也是要不断更新的。在《证据法学》出版后的两年多时间内,我国的证据法学研究又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同时,我们在使用本教材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还听取了其他使用本教材的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这次修订就是以上述认识为基础来进行的。另外,我们结合内容需要添加了一些图片——这是品新博士的强项,以增强
司法公正和诉讼效率是证据制度的价值目标。证据制度在注重司法公正的同时应兼顾诉讼效率。证据制度的建立既是在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之间、在实体真实与正当程序之间的一种合理平衡,又是基于程序经济性、诉讼效益性作出的一种理性选择。证据规则设计的不同将影响诉讼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效率,也将影响对诉讼资源的有效配置。要构建证据的*规则,就必须考虑诉讼的成本和诉讼的收益,以实现诉讼成本小化和诉讼效益*化。本书论述了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价值、证据制度经济学分析的内在逻辑和基本工具,论证了我国证据制度立法的必要性和模式选择,阐述了证据制度经济学分析的重要性,并就诉讼证明责任、诉讼证明标准、诉讼证据的相关规则等进行了具体的经济学分析。
本书对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中有关证据问题和证据制度在学者研究与论述的基础上吸收了证据法学的*理论成果和司法实践的经验,尤其是刑事诉讼法修改过程中的争议,在保持李连宁深度的基础上,力求系统、准确、全面地阐述新的证据观念及证据需要完善的规则,并提出了一些带有探讨型的研究问题。为理论研究与解决实践中存在的证据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本书立足于现行三大诉讼法典中的证据法则以及人民法院于不同时期颁行的关于证据法的司法解释,在大量吸收国内学者的关于证据法*成果之基础上,阐释了民、刑证据法基本原理、证据中的基本制度与基本证据规则,缕析了我国证据规范所存在的缺漏并就如何完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书立论平允,其中不少为作者自己所持之见解,在此意义上讲,其实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毋宁认为乃真正意义上的证据法著作。本书不仅可作为初学者入门之用,也可作为法学专业研究生进一步研习证据法的高级读本,于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者在司法实务中的操作亦不无裨益。 为方便读者进一步研究证据法,作者将书中所援引的中外文参考文献列入书尾,以供检索、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