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三编,分别为总论、刑事证据论、刑事证明论,全书共十四章,对刑事证据的基础理论,实务问题都进行了论述。本书在研究的深度、创新性和反映学术前沿的动态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本书分为三编,分别为总论、刑事证据论、刑事证明论,全书共十四章。本书在研究的深度、创新性和反映学术前沿的动态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此次修订,对于版出版之后新修订和颁布的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的新内容予以吸收,大幅度删改了相关内容。本书不仅能够为法学院校开设刑事证据法学提供教科书,也能为司法实践提供学术的参考。
民事诉讼是典型的规范性纠纷解决方式,作为公力救济取代私力救济的结果,它是人类对于纠纷解决方式的革命性创造。诉讼制度的出现使纠纷的解决能够在和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而且,由于有了公权力机关的主导,诉讼程序更加专业化,纠纷解决的结果也更加确定,执行更有保障。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民事诉讼及其相关制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民众多元化的利益需求,更有效地解决争议,保障人民的权益。 现行《民事诉讼法》制定于1991年。17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基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的目标,“人权人宪”,司法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为适应保障人民权利和纠纷解决实践的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列入其立法计划
本教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近年法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实践中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在此期间,我国对《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正;同时,人民法院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司法解释。民事诉讼方面的法律和司法解释的变动主要体现在诉讼费用制度、民事再审程序、强制执行程序以及破产程序上。民事诉讼是程序法与实体法共同作用的“场”,民事实体法律制度的修订亦会影响到本教材的部分内容。为了使教材能够适应我国法律变化的需要,我们决定对本教材进行修订。
《高等学校法学精品教材系列:民事诉讼法(第7版)》以我国2012年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为依据,结合司法改革和民事审判的实践,阐述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程序。作者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的同时,力求体现*的立法、司法和学术研究动态,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等学校法学精品教材系列:民事诉讼法(第6版)》以我国《民事诉讼法》为依据,结合司法改革和审判实践,阐述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程序。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的同时,力求体现*的立法、司法和学术研究动态,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系统阐述了我国民事诉讼法领域的立法内容和司法实践。在体例上,增加了海事诉讼特别程序和区际民事司法协助,将“民事诉讼证明”独立为一编,并全面吸收了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内容上在介绍基本理论时比较系统全面并引入了大量国外学说。对理论上的热点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对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的不足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我国民事诉讼在立法论与解释论方面提供了参考意见,并力图阐明有关民事诉讼的基本知识、正当程序保障原理和法的精神。全书内容丰富、结构新颖、论述充分,既可以作为法律院校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以作为研究生的教学参考。
《刑事诉讼程序研究》是为高等院校法学院诉讼法学专业研究生撰写的教材。本书共分5编20章,内容涵盖刑事诉讼程序基础理论、审前程序、审判程序、特殊程序和执行程序五个部分。在刑事诉讼程序基础理论一编中,撰写了刑事诉讼程序理念、刑事诉讼程序要素、刑事诉讼程序原则、刑事诉讼程序国际化和刑事诉讼程序构造五个方面的内容,力求使读者对刑事诉讼程序相关的理论问题有一个系统的把握。以后四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体例,从立案开始,分析研究了每一个诉讼阶段上相关程序的主要理论问题。
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多年来,我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弘扬老延大“政治坚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断改革进取,提高教学质量,为全国特别是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近年来,学校按照适度稳定规模、合理调整结构、充实办学条件、全面提高质量的工作原则,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狠抓教学与管理工作,正在向着“法学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进。 教材作为反映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载体,是我校新一轮课程建设的重点。为了适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目标的要求,学校决定紧紧抓住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而《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的解释》也于2012年11月5日由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59次会议通过,于2012年12月24日由人民法院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本书的编写,以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为依据,重点阐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操作方法,知识更全面,体系更新颖。 本书可供法律院校学生学习使用,也可供法律实务工作者及法学科研工作者研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司“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湖南人民出版社与湖南大学出版社在各高等院校的支持下,与2000年夏初决定联合出版一套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教材。 本教材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力求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力求全面、系统且重点突出地介绍我国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力求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实践性、逻辑性和稳定性,同时也要努力反映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反映法学研究中的新成果,反映*的立法和*的司法解释,并且在理论体系和结构上力求有所创新,文字简明流畅、可读性强。 本教材主要适合于全日制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教学之用,亦适合于法学专业本科和专科自学考试者作自学教材,同时亦适合政法干警培训和社会各界法学爱好者自学之用。
作为知识之学,民事诉讼法学首先是一种专门的知识系统,即民事诉讼制度及其运作所产生的专门概念、命题和原则组合成民事诉讼知识体系;作为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民事诉讼法学还含涉大量的“实践理性”和“诉讼经验”。 作为智慧之学,民事诉讼法学可以教授我们如何分析和处理民事诉讼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可以培养我们的法律思维方式或者法律家的思维方式;可以提升我们确定公共政策、推动社会改革的能力。 作为精神之学,民事诉讼法学诠释如何运用正当程序解决民事纠纷、保护民事权益,还公民以自由、公正与安定的社会秩序;传播民事诉讼当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知识、智慧可能被用于邪恶的目的,故需精神之学,即民事诉讼法学应当合情、合善、合安。 知识之学、智慧之学、精神之学之统一为美之学。作为美之学,民事诉讼
《刑事诉讼法(第3版21世纪远程教育精品教材)》由王新清、李蓉、穆远征编著,考虑到网络教育授课对象的多元化、学习目的多样化的特点,运用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原理,以解释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部门规章的重要规定为重点。在教材内容安排上,本书注意吸收法学研究、教学的*成果,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在教材体例的安排上,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力求用通俗的语言来生动阐释枯燥的刑事诉讼法条文和抽象的刑事诉讼法学原理。在每一章的前部,列出学习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本章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和掌握的重点;在每一章的结尾有小结和练习题,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小结和做练习题来复习与巩固前面学习的内容。
这本教材的特色,在于它是一种新的教材结构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设计的蓝本。作者为了使这本教材所体现的新的教学模式更为完善,在教材出版后,于1997年9月至1999年1月,在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本科学生中,采取逐步扩大实验范围的做法,开展了使用这本新教材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迸行课堂教学的实验。实验证明,新的教学方法不仅在形式上改变了过去"填鸭式"的传统授课模式,更重要的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由被动听讲转变为积极进行自学和准备课堂讨论,由课堂教学的对象转变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学内容因采用讨论分析案例的教学形式而得以"活化",不再是抽象的理论加呆板的法条,使学生对本门学科从理论的把握到实际应用都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司法部为了总结和推广这部教材
本书为21实际法学系列教材《民事诉讼法》的教学参考用书,全书按照教材的篇章体例结构编写,针对教材的特点,每章内容分为论点综述、中国立法、外国立法、司法解释、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力求给从事法学教学与学习的人员提供更详尽的资料,补充教材中的不足,与教材结合使用。 该书与教材完全同步。从内容上说,该书在写作的过程中,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避免重复。所以,该书的内容基本上是属于补充性的,在教材中涉及的内容,尤其是一些基本的概念、范畴、知识性内容 ,都尽量避免重复。当然,有时为了叙述上的便利,仍有一些难免重复的地方。为了研究和理解上的方便,我们还专门在每一章节的文后,补充附录了法律条文,包括中、外法律中的相关条文,人民法院作出的、目前仍然有效的司法解释。这也可以看做是本书的一个特色。
本教材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核心课教材之一,在1999年版、2005年第二版、2007年第三版、2009年第四版的基础上修订为第五版,继承了原有的体系编排和部分内容。 这次修订,主要是应出版社要求,将原先的“本章概要”、“关键术语”调整为“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参考文献”,并在每一章章后结合本章内容选取了近年来国家司法考试真题,在书后附有答案和详细的解析。同时,与国家的立法进程同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2011年6月30日公布)、《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2011年1月20日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法》(2012年6月30日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2012年10月26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2012年10月26日修订)等近四年来新增法律、法规的*发展纳入相关章节内容
《证据法学》共包括二十四章,涉及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证据法的基本原则、证据规则概述、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当事人陈述、勘验检查笔录和现场笔录、证据的收集与保全、证明主体、证明责任、证明方法等。 本教材是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之《证据法学》第二版的基础上修订的,内容和体例都做了较大的改动,在广泛借鉴和吸收证据法学核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需要编著而成。 本书结合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准确、简洁地阐明了证据法学的相关理论问题,吸收了证据法学教学与科研的*成果,是一本质量较高的证据法学教材。
《刑事证据法学》以个人独著的形式体现了作者多年来在刑事证据法领域的研究成果,使教科书具有了高端学术含量,体现了思想性、前沿性、实践性。本教材汲取同类教材的经验和精华,同时具有中国当下的问题意识,整合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融为一体,*限度地反映刑事证据法学的*研究成果。 第二版根据院等部门关于《刑事诉讼法》以及刑事证据法的解释,对全书进行了修订,并增加了不少典型案例。
????内容简介本书为高等教育法学专业案例教材系列中的一册,可以作为学校教材或者培训用书。本书的特点是案例详实,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民事程序法研究(第8辑)》编著者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民事程序法研究》是一个专业橱窗,为人们集中、全面地展示了民事诉讼法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民事程序法研究》一辑数十万字的容量,使得我们有更充分的空间展示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充分地阐发自己的理论和独到的见解。有了我们自己专业的理论园地之后,就可以更加从容地进行研究,推出更有体量和厚度的研究成果,发出更有分量的声音。在司法改革不断推进的时代,我们应该发出更加铿锵有力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