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蓄意谋划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甲午战争史话》以简明、生动的语言叙述了甲午战争前后与此战有关的一系列事件、战役和人物,为我们全景式地展示了甲午战争的全过程。像以往历次战争一样,清政府除赔偿巨额军费外,又加割地,使得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次战争的失败也深深地震动了中国社会,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甲午战争史话》由寇伟所著。
本书紧紧围绕新战士参军后“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进行了缜密的逻辑归纳和深刻的理性分析。
本书选取日军侵略中国的华北平原这一侧面,揭露、论说了日本法西斯的残暴本性和种种的血腥罪行。华北平原原本美丽、富饶、资源丰富,但日本侵略者曾在此疯狂地实行“三光”政策,使我们的家园在很长时间里创伤累累,尸骨成山,血流成河。中国人民决不能忘记这样一段屈辱的历史,要在对历史的郑重的回望中,把今天的中国建设得愈加富足、强大。本书用平实而有意味的叙述对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了较全面、细致的组合,使日本法西斯对华北平原的侵略罪行更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是《读者参考丛书》的第65期,此期内容包括寻求二战遗迹、人民币升值“渐进路”怎么走?联合国出了什么事等内容。该书是以多层次读者为对象的综合性文摘读物,系从大量*出版的报刊中精心筛选、采撷英华汇集而成。信息密集,知识丰富,新见纷呈,是广大读者通晓天下大事、把握时代脉搏、充实文化知识、提高生活情趣的休闲赏阅的佳品。
疾风暴雨的苏维埃建设阶段,是中国革命急剧变动的时期,也是革命者经历痛苦、牺牲*的时期。长篇影视小说《经略赣西南》,以那个血雨腥风的时代为背景,相对集中地以江西省苏维埃政权建议为主体,以曾山同志,在大哥的影响下参加革命——发动官田起义——担任吉水县委书记——流亡生活、游击革命——在*领导下进行苏维埃政权建设——当选省苏维埃书记——担任内务部长、代江西省委书记——坚持游击战争,作为叙述主线,再现了革命者当年播撒火种,唤醒民众,艰苦卓绝与敌斗争的非凡气魄,虽九死而不悔的追求精神。
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国外许多者根据各自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思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出版了数以千计的论著。 为帮助国内学者了解国外研究*思想的状况和动态,为使*思想的研究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并在对外宣传中有针对性地阐明*思想的科学体系,我们决定编译《国外研究*思想资料选辑》,供有关研究人员内部参考。 这个选辑以丛书形式出版,主要选编有学术参考价值的资料;以提供原始资料为主,其中既有专著,也包括论文汇编;既有全译的,也有节译的。形式根据编选内容而定,不强求一律,编者只作必要的编辑和评注工作。 《国外研究*思想资料选辑》力求比较客观、系统地反映国外多年来有代表性的观点,并希望能够起到开拓理论视野、扩展思维空间、促进学术交流
1984年,蓄谋侵略中国已久的日本军国主义,悍然挑起了中日战争,旨在瓜分掠夺中国。中国军民对日本的侵略进行了英勇抗击,但是,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终以中国失败而告终,清朝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又一次让中国背上了割地赔款的耻辱。通过本书的一系列事件和故事,让今天的中国人能有深刻的启迪。
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是紧接南昌起义以后,我党领导的一次伟大的工农武装暴动。本书辑录了罗章龙、何长工等21个亲历秋收起义者的22篇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周的角度、侧面回顾了秋收起义的准备、发动、实施和结果,再现了秋收起义的全过程。 本书辑录了罗章龙、何长工等21个亲历秋收起义者的22篇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周的角度、侧面回顾了秋收起义的准备、发动、实施和结果,再现了秋收起义的全过程。讴歌了起义领导者*等人当时不顾生命凶险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英勇斗争。这些回忆录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材料,也是研究中共党史、军史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珍贵文献。
上甘领战役,是世界战争史上实施坚守防御的光辉范例。 本书在综合叙述此次战役经过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挖掘历史事实,精选作战片段,力求对战役全貌进行较为全面的反映,其中不乏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情节和首次披露的历史事件。此书内容翔实,语言流畅,并穿插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是人们了解战争、学习军事知识的有益助手。
这套大型丛书,汇集了国内名家研治抗日战争史的精心之作,时间上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下迄于1945年9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内容上包括“政治系列”、“经济系列”、“军事系列”、“综合系列”等。每书专门研究一个方面或一个问题,既深入透彻,亦全面具体,许多结论、观点都突破了过去学术界的习闻常说,显现当代学人的求真求实的学术情怀。全套书构成对整个战争的全面、真实的大写真。可读性强,许多史事的反映都出乎意料,大量征引的资料都鲜为人知。的确是人们了解中华民族和现代崛起和了解抗战史研究的*成果的力著。
在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对战争的胜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人民解放军发动的辽沈战役吹响了胜利的号角。1948年是解放战争的第三个年头,在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后,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中央军委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并制定了详细的作战方针: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敌人封闭在东北,造成“关门打狗”之势,然后各个歼灭敌人。然而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在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的问题上顾虑重重,犹豫不决,经过慎重地思考,林彪终于下定决心先打锦州。 在国民党方面,蒋介石昼夜难眠,是否撤出东北守军的问题使蒋介石十分头疼。战争打到这种地步,蒋介石感到力不从心,想撤出东北守军,重点加强关内的防御。但广大的东北地区又令蒋介石不忍放弃。他派何应钦向冈村宁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本书收录了太原解放前夕相关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概况;人民解放军政治攻势、战役战斗等军事斗争情况;城市解放后的接管政策、接管过程、各界反映;接管城市后的政权建设、城市建设、恢复和发展生产方面的情况。
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时间,星期日),日本未经宣战,即以海军航空母舰机动舰队,对太平洋夏威夷群岛的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实施了战略突袭。 在突袭之前,日本海军极为秘密地进行了周密的谋划和准备。11月中旬,由27艘潜艇编成的先遣队,事先潜入夏威夷海区,负责侦察、监视和截击美舰队。11月26日,由6艘航空母舰及400架舰载机编成的机动舰队担任突击主力,沿着冬季航船少、航程较远的北航线,采取无线电静默等措施,隐蔽地驶向夏威夷的瓦胡岛。12月7日早晨,日机动舰队舰载机分两次,先后向瓦胡岛的珍珠港发起猛烈攻击。次飞机189架,7时55分开始攻击;第二次飞机171架,8时55分开始攻击。整个攻击持续约两个小时。美军对日军的战略企业和动向判断错误,其太平洋舰队疏于戒备,遭受严重损失。停泊于珍珠满内的全部8艘战列舰和10余艘其他主要
淮海战役是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胜利展开之际发动的。这次战役、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在中国共产党和*主席的领导下,会师淮海,血战中原,以气吞山河之势,浴血苦战65个昼夜,共歼灭敌军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计55万多人。这一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乃至世界战争史上,淮海战役都有它璀璨的一页。 1948年1月,为了改善中原战况,迫使国民党改变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粟裕率领三个纵队,渡过长江到湖南、江西机动作战,然后进军闽浙赣边,开辟新的解放区,直逼南京、上海,为以后大规模歼灭敌人创造有利条件。 粟裕将军对这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权衡利弊,思虑再三。他谨慎地向中央军委提出:部队暂不过江,留在中原战场伺机歼灭敌人。这一建议引起了*、周恩来、朱德等人的高度重视,他们根据粟裕的建议,决定在陇海铁路以南、淮河以北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一次大决战,这就是淮海战役的构想。 淮海战役大获全胜,国民党的精锐主力被消灭。斯大林闻讯后,当即在他的记事本上写下:“六十万打败八十万,奇迹!真正的奇迹!”
这是一本介绍抗日战争知识的题集,详细介绍了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政府宣布投降、整个抗日战争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战役等相关知识,具有权威性、知识性、实用性。 本书采用题库的方式,分别用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的形式将知识点巧妙地设入习题中,适合于开展国防教育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各种知识竞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