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战线春秋书系 回忆录卷》(10册)近期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作者均为中共隐蔽战线情报保卫、联络策反方面的英雄,回忆传奇人生,重现密战历史。其中就有《郭汝瑰回忆录》。 郭汝瑰,出身名门,黄埔五期。抗日战争中曾率旅在淞沪会战中扬名,长沙会战中再立战功,成为蒋介石心中的 军界精英 。实际上,他在抗战中已与中共南方局建立联系。解放战争的紧要关头,郭汝瑰进入国民党军中枢决策机构,任国防部第三厅厅长,经常向蒋介石提供作战方案,听取指令,有机会将*军事机密转交中共方面。当时的徐州 剿总 副总司令杜聿明说: 蒋介石、顾祝同是完全听信郭汝瑰这个小鬼的摆布,才造成这种糟糕的局面。 解放战争后期,郭汝瑰在宜宾率兵团通电起义,破坏了国民党方面固守大西南的计划。蒋介石到台湾后曾说: 没有想到郭汝瑰是*的共谍。
本书收录了《解放军报》围绕智能化战争刊发的70余篇文章,对当前战争形态的演变、智能化战争的制胜机理、 混合战争 、认知域作战、无人作战与反无人作战等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有助于广大读者对智能化战争形成全维系统的认知。
《战时笔记》是维特根斯坦的1914 1917年写的笔记。该书是维特根斯坦写作《逻辑哲学论》时所作的笔记。包括哲学笔记和私人笔记两个部分。哲学部分主要探讨了语言、心灵和世界的关系;私人部分主要记录了写作期间维特根斯坦的心路历程及其人生经历。
本书是德国著名诗人席勒唯一完成的历史著作,探讨了1618到1648年间,由神圣罗马帝国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洲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的状况。在书中席勒强烈要求德意志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和崛起,反对国内诸侯专政,国外势力侵吞,呼吁市民利益,表达了独特的英雄判断标准。是德国著名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关于这场战争的经典性名著。此书不仅是席勒历史研究的重头戏,而且全面体现了席勒开创的新历史研究的进步观。
2018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组织全国相关纪念馆编辑出版了《抗战文物故事》。这部《抗战文物故事选》是从中精选了抗战馆馆藏文物故事65篇汇编而成。本书的编排大体以文物产生的时间为序,涵盖内容主要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抗战胜利14年间的文物故事,兼及甲午战争后台湾抗日志士事迹和全国抗战胜利后的相关故事,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更好地配合和服务全国中小学生到 馆开展研学活动而编写出版了这部《抗战文物故事选》,希望为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走进抗战纪念馆、认识了解抗战文物、学习抗战历史、弘扬和践行抗战精神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公元前58~前50年,恺撒对高卢发动了残酷的战争,此战主要目的是建功扬威,可他的做法遭到元老院强烈反对。压力之下,擅长笼络人心的恺撒写下了《高卢战记》。这件流传两千年、让欧洲高中生又爱又怕的文学瑰宝,彼时还主要是一份面向罗马公众的精心辩白。恺撒为何能操纵读者?书中哪些地方避实就虚、粉饰现实,哪些地方又微言大义、暗作褒贬?古典文学教授绍尔比照史实,深入剖析恺撒在体裁选择、视角转换、修辞技巧上,如何巧妙而隐秘地合法化其行为、美化其形象、升华其军功,从而赢得古今读者的支持。
本书用历史事实说明从战场到后方,从农村到城市,从生活到经济,从舆论到思想,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让我们回顾1948年中国经历的风风雨雨。 如果说1947年是转折的一年,1948年则是决战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当年下半年连续进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国民党的重兵集团被解放军一个个歼灭,国民党方面完全丧失了进攻的能力,转而求和。共产党则更加坚定了决心,要打过长江,夺取全国的胜利。本书用历史事实说明从战场到后方,从农村到城市,从生活到经济,从舆论到思想,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让我们回顾1948年中国经历的风风雨雨。
《七七事变探秘》是一部以史料说话的力作。作者经过多年的搜寻,查找了大量档案资料,走访了幸存的当事人和亲历者,经过多方考证查对、去伪存真、弃谎求实而完成此书。《七七事变探秘》解开了诸多历史之谜,如张自忠留平之谜,赵登禹、佟麟阁二将军为何在战争伊始即英勇殉国,是何人出卖了二十九军绝密的调兵方案和路线,又是谁挑起了二十九军高级将领之间的矛盾和分歧等。书中还对七七事变中的一支重要抗日队伍——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中涌现的感人事迹也进行了呈现,如李文田三救张自忠、刘汝珍突围抗日、秦德纯力挽狂澜等。《七七事变探秘》中的考证都是以确凿的史料为依据,并嵌入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及趣味性,能够让读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更加清晰透彻,同时也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资料。
《我们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战争亲历者人生传奇实录》是十五位抗美援朝战争亲历者对那场战争、那个时代往事的回忆。十五位亲历者分别是:柴成文、钱嗣杰、徐肖冰、王殊、洪学智、赵南起、李德生、张铚秀、王诚汉、余祚德、李用胡、刘祚坤、张绍奎、田从豁、张泽石,他们中有上将,也有普通士兵,有冲锋陷阵的战士,也有笔诛墨伐的记者。他们用各自的视角回忆同一场战争,让60年前的这段历史更为鲜活而具体,既有全战场的概略记叙,又有战斗场景的细节描写;既有战场外停战谈判的曲折斗争阐述,又有战场内各个前线及人物的写真。谨以此书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60周年!
《战时笔记(1914-1917)(精)/维特根斯坦文集》是维特根斯坦的1914―1917年写的笔记。这本书是维特根斯坦写作《逻辑哲学论》时所作的笔记。包括哲学笔记和私人笔记两个部分。哲学部分主要探讨了语言、心灵和世界的关系;私人部分主要记录了写作期间维特根斯坦的心路历程及其人生经历。
本书是李德·哈特以西方军事目前的三十场战争,二百八十多个战役的研究为例,归结出间接路线为最有希望且最经济的战略形式。他通过分析战史以说明理论,揭示出了战争中种种部署的优势与不足,简单易懂,使读完此书后的每个人都会对他的“间接路线”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