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雷蒙 阿隆在冷战初期,针对当时法国特别是法国知识界的情况而写的一本法国人反思法兰西病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对偏爱走极端的法国知识分子本身进行了剖析和批判,是研究法国现代思想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知识社会学的名著。在许多情况下,深刻的思想往往采取片面的姿态,左派的作品是这样,右派的作品也是如此。所以,即使在时过几十年之后,我们再来阅读阿隆的这部著作,仍会为其间的清醒与尖利惊叹。
或许可以把后现代性看作是人类历史的,不仅如此,还像是自哲学诞生以来被人们不顾一切、满怀期冀地表达的所有那些希望和雄心的实现。只要毫不理会前历史性人群和历史性人群破败不堪的残余,任他们隐约闪现着后现代性金碧辉煌的拱廊街外,这时候,仿佛这个世界已经最终获得了完满清晰的呈现。 人们不再有需要,不再有不适,但同时那也意味着,不再有希望。 过一种后现代的日子,就是要活在一种无视之中,无视现代性的教益,尤其是卡夫卡的教益:希望的前提条件就在于,所希望的东西必然是无法抵达的。活出后现代的生命,就是要活在一种真理之中:其实,比未能实现希望还要糟糕的事情,就是实现希望。
1977年至今的近四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最终表现为不同社会思潮的兴起和博弈。作为一位敏锐而深刻的社会政治评论家,马立诚对中国当代社会思潮的把握、分析和评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批判性,同时也寄托着他本人的思考和忧虑。本书呈现给广大读者的是最近四十年,深刻影响中国改革决策以及社会启蒙的主要社会思潮。包括占据主导地位的邓小平思想,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民主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新儒家思想等。 这些社会思潮,既是不同历史背景下具体问题的产物,又是企图解决中国各种问题的药方,它们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或隐或显,大小各异。彼此之间,或激烈争辩,或部分重合。在书中,作者不仅呈现了这些社会思潮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历程中的较量与博弈,
\\\\\\\\\\\\\\\\\\\\\\\\\\\\\\\"本书是美国 杂志奖得主肖恩·鲍尔的非虚构力作。一方面,肖恩·鲍尔在书中讲述了其在路易斯安那州韦恩监狱为期4个月精彩的卧底狱警故事,并披露了美国私营监狱暴力、虐待、性侵、腐败等诸多乱象,尤其是对私营监狱为了牟利不择手段的行为,进行了深刻批判。另一方面,他还在书中穿插了对美国两百余年暗黑监禁史的回顾与梳理,并把“利用犯人牟利”作为奴隶制的有毒遗产,追溯到了美国南北战争。由于资本对利润的追逐,监狱联合政府开始从犯人身上牟利,由于种族主义余毒未消,对黑人乃至于弱势群体的歧视又加剧了美国监狱行业的繁荣。 本书是对美国私营监狱系统及其背后强大助推力的有力控诉,同时也是对美国当前 黑暗和 深远的困境的可怕一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