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人口统计学知识的全面和系统介绍,内容涵盖:有关人口统计数据搜集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对数据误差的甄别和数据质量的评估与调整技术;反映人口状态、事件和过程的人口统计指标、方法和模型,包括其界定、计算或构建、相互之间的逻辑和数量关系等;反映人口再生产过程及其模式的各种数量指标和反映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方法等。全书共分16章,每章可讲授3~4课时,适用于大专院校本科及研究生相关课程,也可供人口学、社会学、统计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师生和研究者参考使用。
本书以当代我国少数民族散、杂居人口的现状与发展态势等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民族关系问题的对策、思考和建议为主旨。《少数民族人口散杂居现状与发展态势研究》注重问卷调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与第五次人口普查同口径数据比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人口学理论、方法和模型,对我国少数民族散、杂居人口的现状及其民族关系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16个县乡(镇)村调查数据和北京市少数民族人口散、杂居分布变化特征为例,侧重探讨、研究了当代我国少数民族散、杂居社会化管理模式及其发展态势的走向问题。
《2010浙江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解读》是根据浙江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快速汇总数据结果而编写的,反映了我省人口在数量、结构、地区分布、受教育程度、迁移流动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本书可供各级领导、从事人口工作和关心浙江人口问题的读者参考。
《抽样调查技术(第2版)》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常用抽样调查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抽样调查方法步骤、样本组织、基本估计原理与效率分析。在内容次序安排上大体分为两个层次,即:抽样方法、统计估计方法和算例等实用部分放在每章的前面;把估计原理、公式证明、效率分析评价放在后面。这样安排能突出重点,便于教学。使用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对象差异、学时多少进行选择。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推进,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本书通过系统地发掘和整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有关人的发展的思想理论,全面阐述了关于入是真正发展的动物,人的发展的内在原因和动力,人的本质与发展,人的生存与发展,人的自由与发展,以及个人、群体和类在发展上的相互关系等基础性理论问题。同时,从中国国情出发,针对当代中国社会人的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探讨促进入的发展的条件和途径。面对经济全球化对人的发展的双重影响,展望人的发展未来。
金融危机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短期影响,并没有改变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长期趋势,相反.这个短期冲击却以更多的证据检验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深刻变化。这个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将突出地表现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劳动力市场面临的重大挑战中。这本绿皮书从理论和经验上回答了诸如人口发展趋势如何、劳动力流动出现了哪些新特点、为什么就业压力和民工荒并存、劳动力市场应如何调整以适应未来的挑战、如何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城市化为什么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怎样处理节能减排与扩大就业的关系等问题。
本书是《环境调控丛书》之二。人口是环境调控的首要因素,对我国人口发展的远期规模进行合理定位、对人口发展战略进行科学调控,是有效进行环境调控的首要任务。本书通过五律解析,探求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总结我国人口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总和生育率的6种不同估计,分析21世纪我国人口发展前景;结合国内外人口调控实践经验,探讨我国人口调控策略。 本书可供政府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和相关专业研究生参阅,也可作为环境学课程的辅助教材供环境科学专业学生使用,还可作为大学生环境通识教育课程和国民科学素质教育读物供大学生和一般读者阅读。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Python在开发人口统计分析工具、挖掘人口数据、深入研究人口问题有着独特的优势。 目标 :为从事人口统计及相关原创性研究,开发自主独立知识产权计算机分析工具的研究者提供帮助。 内容: 在介绍Python人口统计分析所需语法的基础上,对人口统计分析算法、计算机程序开发和实际应用案例进行展示,试图帮助读者在人口统计方法、分析技能和计算机软件开发方面进一步提高。 特色: 为了兼顾实际研究问题和基础训练两个方面,本书在讨论人口研究问题、统计分析方法和Python程序设计的同时,提供完整Python源程序和研究案例所需数据,便于读者直接使用,减少研究上的弯路。 拓展: 在面向人口统计研究者的同时,本书力图面向更广泛的公共政策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全书设计的内容也可作为相关研
《当代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精选丛书: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导言,民族人口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少数民族人口综合研究,少数民族人口教育与健康,少数民族人口婚姻、家庭、生育与计划生育,少数民族人口迁移与流动,附录:中国民族人口研究专著,出版后记。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内容简介:一是流动人口生存发展专题。分析人口流量、流向及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的*变动趋势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对生态脆弱地区人口流动迁移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进行探讨。二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专题。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标体系,探讨地方户籍制度改革的新经验。三是人口管理和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专题。比较世界各国特大城市人口发展和城市治理的经验,针对中国当前特大城市人口发展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四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专题。深入分析新生代流动人口婚恋、生育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情况,总结各地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经验。五是中德项目合作专题。汇集中德人口挑战和社会融合合作项目在移民管理、城镇化、家庭发展方面的研究
人口迁移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人口迁移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书系统地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的发展历程,多层面、多角度地探讨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省际人口迁移特征、省际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关系及未来趋势,并对人口迁移与上海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了个案剖析。作为多项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的集成,本书建立了一个研究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分析框架和范式,提出了几种新的研究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问题的定量分析思路和方法,并得出一些重要的创新性研究结论。这些对人口迁移与发展等学术研究,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国家或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战略及规划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区域科学等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及相关政府决策
蔡昉主编的《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主要关注中国经济转型问题,共分三个专题进行探讨。专题一讨论中国的人口转变问题。第六次人口普查与联合国人口预测都表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妇女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非常低的水平,极有可能掉人“低生育水平的陷阱”。专题二主要讨论中国经济再平衡。人口红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经济体制改革的滞后和结构性挑战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和重投资、轻消费的GDP格局,带来了在部分政策倾斜区域和扶持性产业中严重的产能过剩,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再平衡迫在眉睫。专题三主要讨论就业与收入分配问题。从就业格局来看,中国就业的非农化趋势快于雇员化,这意味着有相当数量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中只能从事自雇就业,同时农民工与城市本地工在社会
本书是国家人口计生委2009年关于流动人口问题的调查研究成果。《报告》分总报告、分析预测篇、理论政策篇、体制创新篇和附录五大部分。总报告对我国人口流动、分布的现状和未来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的政策体系框架,同时针对“十二五”时期城镇化背景下人口流动迁移的规律和特点,形成了促进人口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思路和建议,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政策措施和重点工程。分析预测篇重点分析和预测了中长期人口流动规模、分布以及近期流动人生存发展状况及金融危机影响对人口流动迁移的影响;理论政策篇系统梳理、分析了人口流动迁移理论和政策问题,深入研究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和内需潜能释放等政策热点问题;体制创新篇客观评价了我国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工
《基于“六普”资料的中国人口死亡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从国家及省级层面对人口死亡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人口死亡所致疾病负担、死亡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探究人口死亡水平和死亡原因的关系、国内各地区死亡模式的差异以及死亡水平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基于“六普”资料的中国人口死亡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还首次尝试将“(死亡水平)人口普查大数据”与“(死亡原因)医疗卫生大数据”有效关联起来,开拓了中国疾病负担研究的新领域,充分展现了人口理论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诠释》由二十章组成。前三章为综合篇。章《中国政府统计体系》,简要描述了中国的统计法律制度、统计组织体系、统计调查体系和统计数据公布情况;第二章《中国统计调查制度》,系统介绍了中国的普查制度、经济统计调查制度、住户与人口统计调查制度、科技与社会统计调查制度、环境与资源统计调查制度等基本统计调查制度以及主要统计分类标准;第三章《正确解读统计数据》,提出了正确认识和使用统计指标的基本方法。综合篇对读者完整系统地认识中国统计工作,更好地理解把握全书内容,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第四章至二十章为专业篇。分别选取了总人口、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粮食产量等17个经济社会统计指标,从基本定义和经济社会涵义、统计和计算方法、基础数据来源、解读方式、存在问题及改革完善方向等方面进
由杜鹏主编的《新世纪的中国人口(中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在深入分析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同时,系统收集了此前中国历次人口普查的相关资料,开展文献研究,运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力争能够准确反映世纪之交中国人口的全貌与特点。 《新世纪的中国人口(中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内容包括三个部分。部分是数据质量评估,该项内容是进行后续分析工作的基础;第二部分是人口结构和变动分析,包括出生、死亡、迁移以及对上述变动结果的综合评估、性別年龄结构分析;第三部分是人口的家庭和社会经济状况分析,包括婚姻和家庭、文化教育、劳动就业和住房状况分析等。
《北京市大兴区人口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为基础,通过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大兴区人口总量、区域功能定位对人口总量及分布的影响、外来人口总量、结构与特征及流动规律、大兴区未来十年人口发展趋势预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探讨,梳理了大兴区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人口问题,并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大兴区人口发展的前景进行了科学预测,提出了解决大兴区人口问题的若干对策。
本书通过对中日家庭育儿费用的支出进行数量分析,阐明育儿成本过高给中日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进而导致中日女性少育或者不育是中日少子化趋势加剧的首要原因,中日政府及企业只有对这一因素进行充分认识和切实把握,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才能解决少子化问题。
今年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由蔡昉主编,本书的主题是:“十二五”时期挑战:人口、就业和收入分配”,书中认为十二五时期人口就业和收入分配是中国经济学家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和政策挑战,主要论述了以下两点:如何从经济增长方式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出发,准确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做出判断,识别这个新阶段的到来及其中国特色;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揭示新时期人口就业问题所具有的理论含义和政策含义,并给出中国经济学家的回答。
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围绕 十三五 人口流动迁移趋势、人口流动与新型城镇化、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需求及相关政策等,组织开展了相关课题研究,形成了系列成果。在此基础上,流动人口司编纂了《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106》.报告分设人口流动迁移与城镇化、流出地人口变动状况及相关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和家庭发展、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流动老人健康服务五个专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相关政策。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编著者王培安。人口大规模流动迁移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显著的人口现象,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社会组织体系变化的重要因素。20l2年全国流动人口达2.36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l7%。人口流动迁移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人口流动迁移日趋活跃,人口流向由东南沿海单向集中向多向集中转变;人口流动由个体劳动力外出务工步入核心家庭整体迁移阶段,流动人口稳定性增强;新生代流动人口成为主体,人口流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迁移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显著的人口现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21亿人,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6.5%。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深化关键领域体制改革,确保经济社会长期较快发展的重大问题,对于促进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迁移日趋活跃,并出现一些新的变动趋向。一是流动人口总量持续增加,新生代流动人口逐步成为主体。近3年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以每年1千万的速度增长。未来3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在劳动年龄人口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流动人口已占主体。二是人口继续向沿海、沿江、沿线聚集,城市群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目前,沿海轴线、
本书以清代东北人口为切入点,广泛发掘、运用东北区域特有的、翔实的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清代东北人口与环境、管理、数量、移流、结构、族群、素质、婚姻、家庭、家族及人口与城镇化等问题,展示了清代东北区域人口社会的全貌。本书运用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家庭学、统计学等理论方法,深入探讨了清代东北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东北人口管理的特点,人口数量变迁周期与因素,各个时期人口迁移与流动的特点,人口年龄、性别、职业与宗教结构,族群人口的分布、构成及关系,人口发展对城镇规模变迁的影响,人口文化、身体素质对人口质量、规模的影响,以及东北人口婚姻、家庭、家族状况与特点,对清代东北自身特有的规律与内涵,阐释了独到见解。本书的出版对丰富中国人口社会史、东北区域社会史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人口与劳动绿皮书》系列的第8本,今年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与往年不同的是本书对如何应对中国正在迎来的“刘易斯转折点”,是中国经济学家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和政策挑战。主要论述了以下两点:,如何从经济增长方式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出发,准确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做出判断,识别这个转折点的到来及其中国特色;第二,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揭示这个转折所具有的理论含义和政策含义,并给出中国经济学家的回答。 根据课题组的预测,如果粗略地把劳动年龄人口看作劳动力供给的话,其净增量不能满足非农产业对劳动力需求的情形,将会发生在2004~2009年间的某一年。接下来,2013年前后,曾经为改革开放期间中国人均GDP高速增长做出1/4以上贡献的人口抚养比,将停止其长期的下降而转为提高。大约与此同时,劳动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