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为博物馆学的研究生入门教材,本书旨在让读者对博物馆的早期历史、当下状况和未来发展有一个广泛的了解;解释博物馆的功能;为博物馆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本书的独特之处是作者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博物馆,并认为博物馆是以文献为中心的机构,将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结合起来,并通过跨学科理论视角审视博物馆实践。随后,作者提出了现有多种类型博物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的共性及区分彼此的差异,以及所谓的有意义的物质资源 博物馆中的 物 。大多数博物馆学著述将 物 仅仅视为构成收藏的东西,然而本书深入探讨了 物 的物理性及其意义,尤其是被博物馆化后 物 的意义的演变。这部分构成本书的核心内容,审视了博物馆学的重大转向,即从最初的关注博物馆观众转变为关注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此情境下, 物 是如何被
自2008年以来,每年12月,来自瑞士的合作伙伴都会与奥维尼埃的迈松?博雷尔基金会合作,在纳沙泰尔组织一次关于博物馆学当前问题的研讨会。在一周的时间里,来自全世界的博物馆学教授与博物馆馆长、文物专家、国际知名的策展人、文物修复师以及文化界人士齐聚一堂,与两所机构的师生一起,讨论研讨会列出的各项议题。2015年的研讨会的主题是 数字时代的博物馆:新媒体和新中介 ,来自传播学、法理学、社会科学、经济学、信息技术和媒体心理学等众多不同领域的专家,以及企业界和文物修复行业的专家们也应邀从各自的角度参会讨论,讨论的内容涉及新媒体相关的展览、博物馆数字艺术作品的收藏与保护、文化中介与博物馆数字化传播以及内容数字化的法律方面的问题,来说明 新媒体 的功能性和活跃性以及数字技术对博物馆的影响程度。
《故宫物语》第一篇“话文物”中,野岛刚评述了《翠玉白菜》、《溪山行旅图》、《快雪时晴帖》、《毛公鼎》、《富春山居图》等37件台北故宫的重要馆藏,时而描写作品本身,更多的则是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这些文物在战时的颠沛流离中所经历的故事。第二篇“谈故宫”中国,每一话都围绕着与故宫相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特写了故宫的过去。“故宫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文化反映了中国所有的东西,中国人也通过文化反映了自己的历史和命运。”第三篇“访昔人”则通过专访故宫历任院长等社会人物,揭露了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一座博物馆是怎样诞生的?本书以对谈形式,全景式呈现湘博近10年设计、建设过程。陈建明、矶崎新、胡倩、杨晓、黄建成等行业领军人物,从博物馆学、建筑设计、空间展陈设计等专业角度出发,讲述由一个概念到一座场馆的落成,如何做到从一粒沙开始,到建筑、园林、展陈,甚至文创都有着湘博的精神和烙印的一体化设计。本书通过剖析湘博设计建造过程,为专业人士提供生动样本与可操作方案;同时通过 竞标、辛追夫人的安置、建筑师的奇特遭遇、T形帛画的展现、常设展的紧张筹备等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带领读者走到神秘有趣的湘博幕后。
《博物视野里的鲁迅》( 上海鲁迅纪念馆奔流丛书 之一)是上海鲁迅纪念馆顾音海研究馆员的学术随笔集,涉及鲁迅和同时代文化人事迹、事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全书23篇文章近20万字,主要从鲁迅纪念馆收藏和展示的物品、文献等 博物 当中,择取兼具代表性、可读性、趣味性的内容,以学术随笔的形式娓娓道来。大致可分三大板块,一是直接写鲁迅的,如《鲁迅对北方历史考古的关注与思考》《从古版画、汉画到新兴木刻 鲁迅学术、创作与美术活动的关联》《鲁迅与九华堂笺纸》等;二是间接写鲁迅的,如《贺友直绘 白光 》中陈士成形象的塑造》《李桦木刻中的景物处理特色》《朝花嘉卉说 陀莱 》等;三是作者常年来对博物学和博物馆工作的思考,如《新文化运动背景下传统学术的转型 以博物学及博物馆兴起为例》等;适合博物馆、文学、文化、文
本书名为 奇趣景观 ,书中的专题博物馆有各种特色收藏和镇馆之宝,保留了业已逝去的世界中无数个瞬间的奇景。那一个个瞬间仿佛从历史上截取的小小切片,林林总总拼贴在一起,构建出区别于大型综合博物馆的,更为平等入微的文化叙事。 一个人的个性来自其独特的成长环境,博物馆的特色也与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息息相关。书中介绍的展示火车演变历程的铁路博物馆,设在退役的华丽老车站,作为藏品的老火车,仍能带着游客在铁路网上驰骋。海事博物馆的大厦以前是矗立于大河旁的海军军械库,古老的幽灵船就漂在门前的水面上。音乐盒博物馆由废弃的老教堂改造而成,教堂原来的钟楼和管风琴,都成为馆藏的一部分。手袋与箱包博物馆开在阿姆斯特丹绅士运河旁的古宅里,珍藏着当年河畔豪宅贵妇们心爱的包包和手袋。伦勃朗之家并没有价值连城
《伦敦大英博物馆》是对大英博物馆部分藏品的一次巡礼,藏品不但数量ji其庞大,具有ji高的审美价值和文物价值。
随着经济与科技一体化、文化多元化发展,博物馆正面临经济与社会的挑战,博物馆学也在适应这种变化而不断丰富其内涵。新博物馆学不再将重心置于传统博物馆学一贯的典藏建档、保存、陈列等功能,而是将社区成员的需求作为博物馆经营的优选指导原则。即博物馆的焦点是对博物馆有需求的人,而不是博物馆所拥有的藏品。本书分9个专题,阐述了新博物馆学的基本内容:博物馆、人工制品及其意义;认识客体:博物馆的历史透视;主题公园和时间机器;教育、娱乐和政治;生活在一个全新的国家;艺术博物馆中参观者的经验特质;作为文化现象的博物馆参观;博物馆和文化财产。本书确立了新博物馆学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提倡多元文化;服务社会,深入参与社会变革。
本书为《你所不知道的 一级博物馆》系列图书第三辑,汇集《人民日报》(海外版)栏目《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刊发的关于 一级博物馆的文章,对32家 一级博物馆的历史、馆藏等进行深入挖掘和介绍,并配以稀见馆藏文物图片200余幅,其中很多文物为“镇馆之宝”。书中既有贵州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等综合类博物馆,又有 自然博物馆、大连自然博物馆等自然博物馆,还有中国印刷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等专业类博物馆;形式上按照博物馆所在的地理位置排序,清晰明了。本书图文并茂,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扩展了原文的内容含量,旨在帮助 多读者走进博物馆、了解中华 传统文化。
乡村活态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界在乡村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当下,主动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为服务 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的博物馆新业态试点。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博物馆文化专业委员会依托 社科基金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城内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课题,对北京、山西、天津、辽宁、河北部分长城周边的70多个村镇开展走访调研后,聚焦河北省怀来县东花园镇羊儿岭村建设“乡村活态博物馆”。该书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以羊儿岭村建设“乡村活态博物馆”为案例,进行以下四方面的探讨研究:一,是探索用博物馆理念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二是探索乡村活态博物馆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式;三是在乡村基层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工作;四是拓宽和加深新时代长城内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本书首先讲解了科技与文物保护修复传统工艺紧密结合,为传统保护修复工艺提供 服务,不断提升、改进传统保护修复工艺的水平与质量;其次以课题、项目的形式带动文保科技研究发展进程,科技研究力争做到可行、实用、创新三方面相结合;然后突出研究重点,具体到首都博物馆文物保护实验室,就是要体现有机质文物科技研究的特点;接着介绍与 外同行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分析了博物馆各类文物的原料及结构,并探讨了相关保护修复的内容及方法; 以继承和发展的眼光,探究了博物馆文物保护的创新应用。
内容简介百科全书式博物馆是保存时代印记、让参观者获得艺术熏陶的文化机构,还是政治与权力语言的遮羞布?作者詹姆斯 库诺从博物馆与启蒙运动的关系、博物馆所象征的国家话语权争论、博物馆与世界主义间的关联以及博物馆是否带有帝国主义色彩这四大角度出发,将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丰富意涵作了多样解读,并主张 文化没有政治的边界,文化永远都是动态、混合的,产生于不同人群的沟通与交流之中 。在本书中,我们将看到不同展品是如何在时光的河流中游荡并汇集于一地,会看到观赏者经由博物馆的引导能获得怎样的个体体验,会看到不同流派学者的思辨火花,也会看到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重要意义以及它之所以存在并发展背后的政治与历史渊源。
本书以智慧博物馆公众服务需求为主线,结合 外智慧博物馆公众服务的技术研究和实践发展现状,以融合交叉不同理论的独特视角,为智慧博物馆构建一个整体化、系统化的公众服务体系。本书重点突出智能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阐明智慧博物馆发展的不同阶段;突出博物馆公共服务与博物馆公众服务的区别与联系,明确智慧博物馆公众服务的重点对象,即面对的所有人群;通过分析智慧博物馆公众服务的特征和内容,总结智慧博物馆公众服务的发展现状,阐述智慧博物馆公众服务的建设之需,并借助相关理论,构建智慧博物馆公众服务的系统框架;立足于系统框架,研究和分析面向公众服务的数据资源建设与管理,探讨了基于情境感知的场景化服务,深入阐述系统感知、运行和发展的过程; 终,通过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完善机制保障,从博物馆内外部确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