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之书》是一本解读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知识读本和经典佳作,是知名学者余世存书写的属于中国人的 生活简史 。 本书解读了春节、元宵、上巳、社日、寒食、清明、端午、夏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腊八、年关、过年15个传统节日,从历史故事、思想传承、风俗礼节、文学作品、生活方式等方面,全方位讲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 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中国人的情感纽带。爱情和亲情,生离和死别,不同的节日中包含着不同的生活情绪。节日来源于时间,只有理解这些时间,才能理解我们那些源远流长、世代流传的庆典、仪式、信仰、禁忌。更重要的,只有理解这些时间,才能理解我们跟这个世界深刻的联系。 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幸好有节日,让我们找到根系。用心温习每一个节日,从行动到仪式,从仪
端午历史悠久,节俗丰富,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的起源,有屈原传说、伍子胥传说、曹娥传说、马援传说等众说纷纭;关于节俗,有常见的吃粽子、赛龙舟、悬艾人,也有不太常见的炼剑、铸镜、采药、射柳、送瘟、赠衣、赠扇 在本书中,作者以史料为依据,从时间和地域两个维度,对端午的起源、节俗、文化、流变、现状等进行了细致地讲述,精心挑选与端午相关的高清古图近70幅,全彩再现悠久而活泼的端午。
本书内容主要由五部分组成:一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丁鹏勃和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任彤对二十四节气民俗的阐释;二是 19世纪日本画家巨势小石《七十二候名花画帖》的手绘原稿;三是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教授义鸣放对七十二候植物的鉴赏;四是每候植物配以两首古典诗词;五是附有二十四张可涂色黑白线稿。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室主任、二〇一五至二〇一七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审查机构评审专家安德明作文推荐 。装帧设计方面延续《美了千年,却被淡忘:诗经名物图解》 书中书 的形式,裸脊锁线装订,三面朱红色刷边。图美、文美、设计美,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心之作。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 天、地、人 的和谐合一 思想,体现着中国人的间时智慧, 不仅为中国人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来自大自然的指引,也J王展出瑰丽的二十四节气丈化。 二十四节气文化涵盖了天文、地理、生物、 民俗、节庆、养生、文学、艺术、哲学等方方面面,是中华文化中鲜活、有生命力的重妥组成部分。不同节气的不同食饮、茶食、 焚香、插花 营造出的是精纹的东方美学生活方式。
那些我们年年热热闹闹过,却懵懵懂懂知的传统佳节,其实有着很多我们不知道、不了解、不熟悉的习俗、传说和风采。 于是,我们推出了这样一套书 中国节 系列,用有趣的故事、生活化的水墨画来讲述每个节日的前世今生、各地民俗,以及节日背后的美食和传承。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智慧的集中体现,是展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和发展农业文明的窗口。 江南和二十四节气,这两个主题碰撞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呢?如何有机地把这两个主题糅合在一起? 作者从一个普通江南人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再由小及大,透过绚丽多彩的节气画面去感受其背后所散发出的自然与文化之魅力。详细讲述了地处江南之地的桐乡在每一个节气时的风貌,通过大量唯美、写实的照片和朴实、准确的文字,展示了二十四节气中江南的生活日常,读之如徜徉在江南水乡之中。
中华之美 丛书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择取其中15个专题分别加以介绍。这15个专题,包括以思想、智慧、艺术为主的 无形遗产 ,以工艺、器物为主的 有形遗产 ,以衣食住行乐为主的 民俗生活 ,它们精心构架,有机结合,勾勒出中国文化的一个总体面貌,并反映出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 。 中国是一个节日大国。在悠久的历史、广阔的疆域和多样的生态下,中国各民族创造、传承和发展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这些节日,是中国文化集中呈现的舞台和重要的组成部分。神话、传说、信仰、仪式、戏曲、音乐、舞蹈、饮食、工艺等构成中国文化的各种因子都离不开节日。它们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创造、社会机制和生活情趣。从节日里,人们满足着感观之欲,强化着群体的认同,实现着族群的繁衍,寻找着精神的安顿和
新世纪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以及文化建设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弘扬传统节日文化问题,也成为政府、学界及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关心的一项重大文化课题。2007年12月,国务院公布《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并自2008年元旦开始施行。这次国家法定假日调整,将几个重要传统节日纳入国家假日体系,不仅对于传承和弘扬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去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无疑,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
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中国人的人情纽带,爱情和亲情,生离和死别,不同的节日中包含着不同的生活情绪。一本节日之书,就是一本中国人的生活简史。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传统的流失,节日的商业味渐浓文化味渐失,不少人呼吁:节日味淡了,没了。因此,找回我们的传统节日,成为一项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任务。 本书由著名学者余世存撰写,是目前国内*本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读本。相对于《时间之书》,本书更注重故事性和知识性,更贴近广大读者,书中从历史故事、思想传承、风俗礼节、生活方式等方面,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进行全方位讲述,以学者的思想高度和文化深度将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完美解读。配以著名画家老树画画专门绘制节日插图,精心呈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是给当代人的*知识读本,对
《四时之歌:节气里的风物生活》 《佳节 轻文艺手账》
春节,是中国人*重要节日, 春节,也是中国节俗*丰富的、气氛*火热的节日。 春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标识之一。 源于原始崇拜和祭祀自然神明的春节, 早已世代相承中形成了独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观、亲情观, 成为流淌在华夏子孙血脉里的一种文化基因。 正是这样的传承与延续, 春节才成为人们*为看重的传统节日, 成为承载回家团聚这一伟大主题的重要载体。
《饺子》是当代知名作家李碧华的代表作合集,收录了《潮州巷》《钥匙》《寻找蛋挞》《猫柳春眠水子地藏》《饺子》5部中短篇小说。《饺子》这一小说集讲述发生在现代都市中的一系列惊情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文字妖媚冷艳、诡异森冷,与情节相得益彰。《饺子》独到深刻地透视了当代都市男女的情爱得失,以及隐藏在霓虹灯下的欲念与疯狂,读来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 ----------------------------- 故事梗概: 菁菁当新娘子时,许过三个愿望: “我希望我的男人永远爱我!” “我希望永远都开心!” “我希望——永远青春美丽!” 中年失意的她听到一个有关饺子的不老传说。屋邨有一家私房菜馆子,那里有全世界顶贵的饺子,馅料是不传之秘。 头一次吃,恶心呕吐。第二次吃,满嘴甜汁。第三次第四次,慢慢咀嚼,半天也舍不得吞下,像不愿醒的梦。
刘宗迪先生以视野独特、新见迭出的《失落的天书》《众神的山川》等《山海经》研究著作闻名遐迩。《七夕》一书则以多重视角聚焦七月七这一传统中国节日,展现了哀艳动人的牛郎织女故事背后,远古先人观象授时、男耕女织的传统;通过纷然杂陈的历代七夕节俗,揭示出七夕作为女儿节的本质属性; 对宋代七夕风俗及东南沿海拜魁星风俗的异域渊源进行探索,钩沉出一段胡风西来的历史,折射了欧亚大陆之间的文化层叠与变迁。在漫长的七夕文化中,闪耀着中华文明的浪漫优雅和开放包容。
故事机变包含三个方面:一、故事作为口口相传的民间散文叙事,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变异;二、故事变异不是任意变异,而是表现为核心要素相对稳定的“有限变异”和细节 替的逐步“位移”;三、变异是有规律的,故事变异受到口头传统、时空环境、记忆偏差,甚至流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具有情感性、模式化、适应性等特征。 本书借用“机变”(随“机”应变)概念来概括故事传播和重构的方向性(非任意性)变异特征。从经典回顾、历时梳理、理论反思等多方面入手,讨论故事随“机”变化的规律;并且通过田野考察、传播实验、记忆实验等实证研究,具体讨论故事随机应变的“机”与“变”。
唐代是中国节日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不仅对汉魏以来传统节日体系进行了完善,而且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唐代节日研究》是对唐代节日的专题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唐代节日研究》重视利用多种历史文献,从国家节日制度安排、宫廷与民间社会的节日生活等社会整体的角度,把握唐代节日,重点关注唐代新兴节日的兴起发展和传统节日在唐代的新变,以*限度地还原与呈现唐代节日文化的光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唐代节日研究》还创新性地引入节日生活微观研究方法,选取几位唐人为个案,对他们在节日生活中的行动及其影响进行深入考察。 由于唐代行动者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又具有纳异的广博胸襟,他们对节日活动的选择和实践丰富多彩。节日决定着唐人的生活节奏,
本书展示了中国民俗的传承与更新。含古代礼仪的传承、西方时尚的渗入、辛亥革命带来的风俗变革、现代婚丧仪轨的流行、“兴无灭资”,“破旧立新”的后果,新时期,新礼仪风俗等6个篇章。图片丰富多彩,文字简洁明快。全书图文并茂,以图为主,图文互证,相得益彰。从图片看社会,从图片看中国,从图片中比较中国百年社会的进步,从图片中比较百年中国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昔日的贫穷与落后,看到今日的发展与进步,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大众读物。
华民族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礼仪文化的教育传统源远流长。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社交面的扩大,礼仪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要交往、要工作、要生活,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礼仪。 为此,我们对已掌握的大量礼仪学资料进行筛选、提炼,编写成这部现代礼仪实用全书,内容涉及面广,包括个人、家庭、社交、学校、职场、涉外、习俗和宗教等 等方面,几乎涵盖可能接触到的所有礼仪范围。我们希望读者能够一册在手,纵览天下礼仪概貌,并通过学习领会,掌握礼仪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在各种场 合应用自如,成为遵守礼仪的模范,进而为成功人生提供强大的助力。主要包括:形象礼仪、社交礼仪、会议礼仪、公关礼仪、商务礼仪、职场礼仪、营销礼仪、外 事礼仪、白领礼仪、旅游服务礼仪等相关内容。
二十四节气,不只是生活在古籍经典里,也不会止步于传统文化里,它也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是岁时律动,四季更替,也是日常居家。本书以二十四节气为线,每个节气的时令转化为内容,讲述中国人*智慧的居家生活,根据不同的时令,制定出不同播种方式,制作出各种应时应景的饮食文化,调整出四季各异的生活方式,创造出各种适应时节的民俗活动。
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冬去春来,岁月递嬗,时光如流,一个个的中国节在井然有序地轮替着。人们依照时节,付出辛勤的劳作,收获丰稔的果实,感受生活的美好,缅怀逝去的亲人…… 鞭春劝农,新正拜贺,元宵花灯,三月踏青,端午竞渡,七夕乞巧,中秋拜月,三秋尝新,重九登高,冬至馄饨,腊八佛粥,糖瓜祭灶,团年守岁……《图说中国节》叙说了传统中国节日的历史渊源、丰富寓意,展示了中国节日的各种民俗活动。再加上一幅幅形式多样、精美有趣的插图,一个个中国节便形象地再现于我们的面前。 中华民族的每一个节日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都是一首欢乐的歌。阅读本书,品味节俗,伴随着一个个的节日,我们的生活将更快乐、更美好!
本书对二十四节气做了深入分析及论述,不仅从起源、内涵及传播三个方面介绍了二十四节气,还从节气与礼乐传统的关系做了深入分析,节气与度量衡传统、礼俗传统的关系做了独到的解读,同时对节气与日常生活、农耕生产的关系也做了分析。本书指出节气不仅有规范度量衡传统的作用,还有助于建构地方民俗系统。本书共分为八个部分,前三个章节是对二十四节气做了详细分析,有助于深刻认识和理解二十四节气,后五章分别是对节气与传统秩序、人生习俗、日常生活、农耕生产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解读。
都市场景文化,是又一场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展开的战斗。这也是没有战线、持续不断和花样翻新的战斗,永无休止的生活消费带来了永无休止的紧张。美容院、健身房、桑拿浴、按摩室等是身体的战场,然后是瘦身、文身、文眉、文眼线、人造乳房,整容直至变性。然后是一条直线的“猫步”、三千宠爱的“选美”、旋转木马般的偶像、源源不断的绯闻、街头摇滚、街头舞蹈……都市场景文化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所有角落。 这套“都市场景文化书系”,在呈现都市时尚的场景文化的同时,重要的还是怀着警惕、怀疑和批判的视角,揭示这些都市场景文化背后隐含的文化政治的掌控和支配,揭示其“日常生活审美化”背后的商业主义的利益诉求和种种意想不到的“美丽陷阱”。这是现代性的矛盾,也是当代人难以超越的困惑。
《中秋》是一部为国人量身打造的传统节日知识读本。中秋历史悠久,节俗丰富,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本书中,作者以时间为脉络、地域为框架、节俗为肌理,深度剖析中秋的三种起源与内涵、自远古至今历时两千多年的流变、当今 外有关中秋的现状,以不同时间、地区的风俗活动、历史典故、诗词歌赋、民间传说穿插其中,辅以精心挑选的55幅彩插古图,为你打捞时光里独属于中秋的自在和诗性、浪漫与狂放,带你在传统节日里体悟中式生活的时间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