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的版画书籍与出版文化向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书借助风格学和图像学的分析,以及社会学、文化史等相关领域的支持,对晚明时期的版画、书籍和商业印刷的关系进行探讨,同时,以版画印本的生产为联结点,观察出版文化在不同地域间的传播和演变。本书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在所谓的“版画的黄金时代”表象之后,万历年间出现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以“徽州风格”为主体的书坊逐渐摆脱掉逐利而印的出版目的,并向士人审美和文化时尚靠拢,而这也间接反映出明代后期商业及社会文化上的深刻改变。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徽州风格的形成与扩散。二、版刻与绘画的互动。三、复制传播的图像和寄托个人意图的“版画作品”。四、图像的审美趣味与晚明的城市文化。五、晚明的刻书体系与出版流程。
本书以中国古代版画史中的高峰之作《会真图》(科隆藏闵齐刻本《西厢记》彩色套印版画,现为孤本)为研究对象,希望在文献与图像的映照中建立起此套作品与历史、文学或其它艺术作品之间的广泛联系,从而更全面地说明其中的图像含义与创作意图,进而开拓今人对晚明版画的欣赏眼光。
《版画的宽度:版画本体语言的兼容性研究》由陈鸣鸣著
晚明的版画书籍与出版文化向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书借助风格学和图像学的分析,以及社会学、文化史等相关领域的支持,对晚明时期的版画、书籍和商业印刷的关系进行探讨,同时,以版画印本的生产为联结点,观察出版文化在不同地域间的传播和演变。本书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在所谓的“版画的黄金时代”表象之后,万历年间出现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以“徽州风格”为主体的书坊逐渐摆脱掉逐利而印的出版目的,并向士人审美和文化时尚靠拢,而这也间接反映出明代后期商业及社会文化上的深刻改变。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徽州风格的形成与扩散。二、版刻与绘画的互动。三、复制传播的图像和寄托个人意图的“版画作品”。四、图像的审美趣味与晚明的城市文化。五、晚明的刻书体系与出版流程。
本书以中国古代版画史中的高峰之作《会真图》(科隆藏闵齐刻本《西厢记》彩色套印版画,现为孤本)为研究对象,希望在文献与图像的映照中建立起此套作品与历史、文学或其它艺术作品之间的广泛联系,从而更全面地说明其中的图像含义与创作意图,进而开拓今人对晚明版画的欣赏眼光。
敦煌莫高窟第12窟窟主为晚唐沙州释门都法律索义辩,窟内除塑像为清代重妆外,原有壁画保存基本完好,绘制年代大致在唐咸通十年(869)前后。无论是壁画的内容和布局,还是石窟所蕴含的宗教与世俗意义,该窟在晚唐石窟中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敦煌莫高窟索义辩窟研究/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考古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图像学和功能学等学科的研究理论,以分析图像结构为基础,深入解读其中的佛教义理与世俗意义,进而探求该窟的设计思想与功能。
本书为“中国雕塑史论文丛”之一,本书凝聚着一个美术馆的文化视野、历史责任和文化担当,同时从差异化的展览理念中,也不同程度反映了中国当下社会的变化及我们共同面临的生存处境和生存困境,也深刻地反思了全球文化格局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及急速变化的社会现实所带来的焦虑体验,这其实是中国在迈向现代性过程中社会不断转型的缩影,也反映了进入21世纪十几年来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文化身份、生活习惯和价值认同的变化。 “中国雕塑史论文丛”汇集了多位知名艺术理论家、评论家的研究成果,旨在从历史和未来的角度,深入梳理中国雕塑的历史经验,探讨中国雕塑的发展路径和趋势。该丛书为中国雕塑的研究和理解开辟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也为中国雕塑的发展和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和启示。
通过这本教程,国际知名木雕大师克里斯·派伊为木雕学习者提供了一对一的辅导。他用对话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习者按照一步一步的指示,用一些基本图形作为木雕项目,熟悉各种工具和技术,从而掌握技能,满怀信心地进行雕刻。如何准备合适的工具,工具在工作台上如何摆放,如何磨锐和使用它们,夹持装置的特点及使用方法,如何制作不同的切口进行准确的雕刻,如何理解表面、交界、线条、空间……像任何一个好教练,派伊的课程中包括了由浅入深的练习:起步练习详尽说明使用U形小凿和V形工具的技术方法,从制作4种简单的装饰嵌线开始,进而制作3个版本的伯格黑德公牛作品。浮雕练习通过亚洲题材(古汉字和鲤鱼)的4个木雕任务,使学习者基本掌握平面雕刻中浮雕的技艺,包括浅浮雕、高浮雕和镂空浮雕所需的理念和技术,同时学习如何使用同一
本书以动态雕塑为研究对象,以深入动态雕塑的具体认知为目的,在前述基础上,梳理动态雕塑基本分类、作品案例等,研究影响动态雕塑创作实践的关联因素、指导方法策略等。动态雕塑在发展中展示出复杂的多面性,对其分类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了解它的不同侧面,由于分类标准不同,每个类型下展现出的特征也并不是非此即彼地对立,这些特点相互交叉覆盖,共同组成动态雕塑的独特面貌。中国动态雕塑发展具有跨越式的特点,其重要表现之一是以点带面,以在公共空间中的实践推动学科建设,并在社会行业中,也产生自发实践。
《引玉集》是由鲁迅编选的中国靠前部苏联版画集,共收苏联名家版画五十九幅,均为珍贵的苏联原版木刻画。采用玻璃板精印,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名称由来鲁迅在《引玉集》后记中告知书名由来:"因为都是用白纸换来的,所以取'抛砖引玉'之意,谓之《引玉集》。精装全文单色印刷,内文为120克纯质纸,封面用亚麻布裱2mm荷兰板,烫黑,外加250克铜板护封四色印刷覆亚膜,前后各有110mm勒口,150克黑色卡纸加前后环衬。圆脊,压槽,加红色堵头布。平装全文单色印刷,内文为120克纯质纸,封面250克铜板四色印刷,前后各有
克孜尔石窟壁画为丝绸之路天山廊道沿线古龟兹地区重要的佛教艺术遗存,其中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壁画题材为本研究的研究重心。作为佛教艺术的图像叙事载体,克孜尔壁画特殊性题材涉及教义、思想以及民众的信仰等诸多问题,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同时也能触及克孜尔石窟壁画的问题核心。本研究通过对特殊壁画题材与石窟的建筑结构、平面形制、风格、图式内在关系的诠释,阐述了对古龟兹壁画的诸多看法。
向日葵印花、八芒星图形、渐变色的猫咪……你可以在刻板上雕刻出任何你喜欢的图案,并将其转印到纸张或其他表面上,制作出专属于你的版画作品。作者埃米莉将带你熟悉版画入门的准备工作,掌握制作简单图案的基础技法,再逐步进阶到用水彩颜料、织布等综合材料进行创意制作。你可以在本书的指导下创作出口袋杂志、布面墙上挂饰等兼具实用性与仪式感的小物件,更可以融会贯通地综合使用书中的多种技巧,或者用其他的材料尽情地进行艺术创作。书中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解和清晰展示创作过程的插图相得益彰,零基础的新手和略有经验的爱好者均能从中有所裨益。《版画也能这么玩》系列第二弹,乐趣继续,玩法升级。总结拼图压印、色彩渐变等技巧要点,指导版画制作全过程。分享变废为宝的趣味方法,赋予问题作品新生命。多位美国当代版画家倾囊
《版画的宽度:版画本体语言的兼容性研究》由陈鸣鸣著
本书收录了河南省美术馆抗战时期的版画作品100余幅,这些作品简洁而流畅的线条,夸张而协调的造型,传统与现代在版画上完美融合在一起,散发着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学术含量和社会影响力。版画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它是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介绍了凤翔泥塑的历史沿革、品类、艺术特征、制作工艺等内容,精选近百件典型泥塑,分为彩绘与白描、装饰壁挂、玩具、供奉神造像等几大类,并对部分作品进行充分解释,清晰说明解凤翔泥塑的民俗艺术和美学价值,对于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泥塑艺术大有裨益。
本书分五部分论述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成就及其历史贡献,探讨了王子云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方面的研究影响了多个学科,他的考察践行影响到中国美术考古学科的建立,他的美术史研究方式推动了美术史学的现代转型。
自咸丰四年至六年,任熊、蔡照二人合力完成《列仙酒牌》与《卅三剑客图》后,名声大振,此时,同乡王龄遂聘请二人,为其创作了《高士传》与此书,其中又以此书规模优选,图绘最多,其中《高士传》虽为任氏绝笔,但终未完成,而此本则为其完成之作,绘刻俱精,可为任氏四种中的代表作品。
本书为“走读山西”系列丛书之一。全书以山西古代壁画为研究对象,从美术、考古、历史、社会、地理、建筑等角度,展现山西古代壁画丰富厚重的历史,内容覆盖了汉代壁画、北朝壁画、唐朝壁画、金元壁画等内容,力求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壁画,唤起全社会对中国古代壁画的保护意识。
由萧健东编著的《湖南传统木雕》共绘图千余幅,除极少数门窗、花板的实物为他人所收藏之外,其他都是由作者所收藏的湖南本地门窗、家具等实物绘制而成。是有史以来第一部湖南传统木器考古图集。它内容丰富、图案精美,系统地整理了湖南传统木雕的图案,并收录了两百多幅实物彩照。《湖南传统木雕》除供木雕家具、门窗研究者收藏之外,也可供考古、工艺美术、木雕石雕玉雕仿古家具门窗制作等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雕塑续问》系宋伟光教授的雕塑美学论文集,收录作者近年来的相关文论50篇。本书对于中国美术史尤其是雕塑目前的一些重要问题和现象进行了持续的追问和探讨。对于中国雕塑的发展问题,作者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多个因素进行了考察和阐释,揭示了中国雕塑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从形体到身体:中国现当代雕塑身体维度研究》为中国雕塑博士文丛系列之一。本书从哲学、社会学的身体观念出发,通过社会对身体的形塑、雕塑中的身体形象、雕塑家的身体、观众的身体,以及材料、场域、观念的具身性呈现等维度,展开对中国现、当代雕塑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身体观和身体现象的讨论。本书把身体作为载体,从形体到身体,从空间到场域,从物理的材料到具身感知的材料,梳理出中国雕塑发展的身体维度。在拟像和拟真的世界里如何保持身体的在场,对雕塑实践有着指导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