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也能反映一定时期的精神文化。服饰文化更是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延续和演变,直接反映了国家、地区和各个民族的社会制度、经济水平、宗教信仰、道德风尚及生活习俗,在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举世闻名的“衣冠王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服饰史料。《中国古代服饰辞典》作者按照朝代对古代服饰进行梳理,并按照朝代收录词条,配以适当的图片,每个朝代前对该朝代的服饰特色进行总结。书稿总体上看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恰当的图片使得书稿形象活泼,也方便了读者理解词典内容。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而揖让进退之间、衣冠带履之上最能见出礼仪,所以又称衣冠上国。因有服章、礼仪, 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中国又称华夏。凡此种种,都说明衣冠带履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早在先秦时期,衣冠就已成为区分族群的一个基本特征。同时,在早期与域外诸族的接触过程中,这一基本特征得到强化并已对外施加影响。虽然影响并不是单向的,但在古代,中国服饰的对外影响是主要的。这种影响又主要发生在隋唐及元明时期。仅就东亚而言,日本的和服虽然与中国古代服饰相去甚远,但其发展的初始阶段,曾受到中国隋唐服饰的强烈影响;韩国的韩服与中国元明服饰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也表现出元明时期两国关系的深刻印记。那么,中国古代服饰的对外影响,在东亚各国服饰的历史与现实中有没有具体的体现呢?本书立足中国古代服饰,基于文
本书是一本全面介绍 新唐装 的普及性读本。本书以相关图片呈现并结合文字描述,介绍了新唐装设计制作的全过程,包括服装如何取名、发展演变历程、款式与特征概述、面料开发研制、规格尺寸制定、结构制版裁剪和缝纫制作工艺等;同时还介绍了有关中国服装的发展演变和传统服装特色工艺[滚边、镶边、嵌线(条)、荡条、盘扣、刺绣和装饰],以及与新唐装相关的理论和其他知识等。 书中有关新唐装的多幅照片和技术数据,来源于2001年上海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设计制作过程中的实物拍摄和实际制作。书中除了部分绘图引用了前辈们的资料外,其余绘图均属本书创意设计作品。 本书具有一定的史料和学术价值,可供中国传统服装爱好者阅读,也可供有关服装院校、企业进行教学和生产时参考。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踏上复兴之路。在其中,汉服运动既是当之无愧的先驱者,又是*韧性的实践者,而且以其*宣示性的行动符码,创造了*可读性的历史记录。本书作者杨娜是汉服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汉服归来》就是她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汉服运动的观察、记录与思考。透过这本书,可以看到十几年来围绕汉服展开的思考、行动与纷争,看到在这背后隐藏的激情、理念、利益以及由此而来的冲突,看到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推陈出新的巨大潜力。期待这本书不仅是以往汉服历史的见证,还将推动汉服运动更上层楼。
内容简介
为了 好地将我国古代服饰在抢救、保护、研究、传承、创新、开发等一系列研究领域进行有机整合,将传统服饰文化精髓与现代科技创新相结合,2018年10月,由中国文物学会纺织文物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服装学院承办的“中国文物学会纺织文物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研讨会”正式召开。本论文集就是这场学术交流的集中体现。 王亚蓉、贺阳主编的《中国服饰之美》在沈从文先生逝世三十周年之际出版,以秉持先生“以物证史”的研究精神,采用 手资料研究,结合现代考古发掘、民族学研究成果等材料,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大量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与考古文物图片,以传统服饰为基点,内容涉及历代传统服饰的考古发现与保护研究,中国传统服饰的研究、设计与复织,运用中国传统元素设计创新服饰研究等。多角度、多维度对服饰进行了阐述和论证,彰显了中华
为了 好地将我国古代服饰在抢救、保护、研究、传承、创新、开发等一系列研究领域进行有机整合,将传统服饰文化精髓与现代科技创新相结合,2018年10月,由中国文物学会纺织文物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服装学院承办的“中国文物学会纺织文物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研讨会”正式召开。本论文集就是这场学术交流的集中体现。 王亚蓉、贺阳主编的《中国服饰之美》在沈从文先生逝世三十周年之际出版,以秉持先生“以物证史”的研究精神,采用 手资料研究,结合现代考古发掘、民族学研究成果等材料,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大量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与考古文物图片,以传统服饰为基点,内容涉及历代传统服饰的考古发现与保护研究,中国传统服饰的研究、设计与复织,运用中国传统元素设计创新服饰研究等。多角度、多维度对服饰进行了阐述和论证,彰显了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