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也能反映一定时期的精神文化。服饰文化更是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延续和演变,直接反映了国家、地区和各个民族的社会制度、经济水平、宗教信仰、道德风尚及生活习俗,在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举世闻名的“衣冠王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服饰史料。《中国古代服饰辞典》作者按照朝代对古代服饰进行梳理,并按照朝代收录词条,配以适当的图片,每个朝代前对该朝代的服饰特色进行总结。书稿总体上看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恰当的图片使得书稿形象活泼,也方便了读者理解词典内容。
应景服饰文化以农耕生活为基础,四季景物变化为环境参照,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簪戴鲜花、装饰节物进行情景设定,描画出自然万物的轮回往复,构建出生动和谐、时节有序、内外融合的社会物质与人文生活景象,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浪漫情怀和文化想象力,彰显了中国古人器以载道的造物思想和审美理想,展现了中国古人精湛的手工技艺和纯熟的制物技巧,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乐观向上、主动进取的民族精神。
服饰史,即文化史。《诗经》中的美人姿色、女服用色和用料反映了先秦女子服饰的清纯、质朴,楚汉女子服饰中宽衣大袖和繁复华美的绣纹体现了时代特有的浪漫,六朝女子服饰中的裲裆衫、五兵佩透出飒爽戎装风采,隋唐女子 高腰掩乳 、身披帔帛、脚踩重台履从画中走下来,宋朝女子服饰在简约淡泊中透出内敛的奢华富贵,辽金元代女子服饰佛妆和高丽风体现的文化交流,明清之际女子头戴皮毛 卧兔儿 、领口处钮扣透出的低调奢华 这些个案研究,从独特的视角和繁复的细节出发,探索服饰和物质文化的关联。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而揖让进退之间、衣冠带履之上最能见出礼仪,所以又称衣冠上国。因有服章、礼仪, 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中国又称华夏。凡此种种,都说明衣冠带履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早在先秦时期,衣冠就已成为区分族群的一个基本特征。同时,在早期与域外诸族的接触过程中,这一基本特征得到强化并已对外施加影响。虽然影响并不是单向的,但在古代,中国服饰的对外影响是主要的。这种影响又主要发生在隋唐及元明时期。仅就东亚而言,日本的和服虽然与中国古代服饰相去甚远,但其发展的初始阶段,曾受到中国隋唐服饰的强烈影响;韩国的韩服与中国元明服饰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也表现出元明时期两国关系的深刻印记。那么,中国古代服饰的对外影响,在东亚各国服饰的历史与现实中有没有具体的体现呢?本书立足中国古代服饰,基于文
本书由著名作词家方文山大力推荐,收录包括十数年来汉服复兴者的思想文选、2014 年汉服运动发展状况调查、汉服组织名录,以及中国西塘汉服文化周活动实践与相关活动等。本书以纪实性的笔触、科学的数据与严谨的分析,再现汉服及汉服文化周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对于促进各地汉服组织建设及同袍个人成长,提升社会各界对汉服运动的了解、推动汉服运动当下及未来发展的需要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踏上复兴之路。在其中,汉服运动既是当之无愧的先驱者,又是*韧性的实践者,而且以其*宣示性的行动符码,创造了*可读性的历史记录。本书作者杨娜是汉服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汉服归来》就是她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汉服运动的观察、记录与思考。透过这本书,可以看到十几年来围绕汉服展开的思考、行动与纷争,看到在这背后隐藏的激情、理念、利益以及由此而来的冲突,看到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推陈出新的巨大潜力。期待这本书不仅是以往汉服历史的见证,还将推动汉服运动更上层楼。
中华民族的文化,从时间久远来讲,已有五千多年历史,这是中外人士都知道的;从覆盖的面积来讲。可有若干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也是中外人士都已看到的;若从它的构成因素来讲,恐怕了解的人士就比较不太多了。 无论研究中华文化史或欣赏由此文化所构成的美术品的人,没有不惊叹它的灿烂、丰富而有应接不暇之感的。如果探讨其原因所在,就会理解到绝不可能仅仅是某一时代、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所能独自创造完成的。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之间自古即随时随处,互相习染、互相融合,才有现在所见的惊人灿烂的文化及其成果。 世界历史上有不少几千年前已建立的文明古国,但至今已不存在或虽仍存在却曾中断过一段时间的并不少见。而我们中国则绵延数千年历史未曾中断,甚至某个事件的日期,古史书上的记载可以和出土文物铭刻相吻
唐代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朝代,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多的城市,它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和中东的重要市场及繁荣的文化相连。 在本书中,作者陈步云揭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唐代时尚体系,他以考古资料 绘画、雕塑和丝绸制品,以及年鉴、诗歌、税务文件、经济论文和法律文书的记录为依据,审视唐朝的时尚风格。《唐风拂槛》为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SSRC)和富布赖特奖学金研究资助项目成果,李鸿宾、李志生、瓦莱丽 斯蒂尔、乔吉奥 列略等相关领域知名学者,《哈佛亚洲研究》《中国史学刊》等权威学术期刊推荐阅读。
中国传统服饰中的绣荷包丰富多彩,美不胜收,且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曾广泛应用于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中的绣荷包,既是象征、祝福、赞美工艺的实施,又是中国吉祥图案的大观赏。绣荷包在中国民间民俗文化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服饰:绣荷包》精选了近800 件各式绣荷包、扇套、眼镜盒、针线包、钥匙袋、剪子套、挂在箱柜上的小香囊等多种刺绣作品。虽未一一解释,但重点作品都附有说明文字,内容涉及刺绣的工艺构成、针法简介、造型特点分析、作品的历史渊源、民俗作用及审美意义。 《中国传统服饰:绣荷包》内容采用图文并茂、夹叙夹议的方式表现,具有较高的研究和鉴赏价值,有助于中国传统绣荷包的设计和工艺的学习、借鉴和创新,从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我国刺绣行业的发展。
《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套装共4册)》源于旧石器时代,在7000年前,已经发明丝、麻等纺织物缝制衣冠鞋履等配套的服饰和用骨、角、贝、玉、陶等材料制造美化生活的装饰品。中华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创造的丰盛华美的原始服饰文化,举世独步。夏商周时期,中华服饰进入以“礼”为规制的发展阶段,服饰意识与天地同构,内涵深邃。汉代以后,以儒学为理念的服饰制度,使服饰品类和材质工艺不断发展提高。数千年来,在华夏服饰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少数民族和域外异质服饰文化的滋养,使中华服饰不断创新和丰富,形成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服饰传统,为世人所称羡。 《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套装共4册)》根据以物证史的理念,按历史顺序,以简明易懂的文字与服饰实际文物的图片相对照,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今的服饰发展,
中国清代服饰品种丰富、美不胜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中国人以聪明才智和超绝的技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艺术,无论款式、材料、色彩、图案、工艺等都极其精致细腻,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体现了卓越的服饰技艺和审美意识。 作者王金华凭借三十余年的收藏感悟和研究心得,精心撰写了这部著作《中国传统服饰:清代服装》。这既是一部以介绍中国清代男女服饰为主的专著,也是一套画册类的文物书籍,展示了文物藏品的历史背景、艺术特征、材料工艺、当代状况及收藏展望等,具有很高的实物价值和文史价值。 《中国传统服饰:清代服装》图文并茂,呈现了大量珍贵的实物图片,充分展示了清代服饰艺术的深厚和华美,既有利于读者学习,也利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从而推动我国服饰行业的发展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今天,我们将把民俗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 古代中国文明发展迅速,国力强盛,有“衣冠王国”之誉。汉族是世界上人数多的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辉煌灿烂。汉族民间服饰经过不断发展和改进,实用功能和装饰作用结合得日益完善,创造了带有东方色彩的服饰风尚并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本书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向您介绍了民间服饰款式溯源、近代民间服饰风格、民间服饰文化内涵、民间服饰制作工艺等等。
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文化现象是奇妙的,它在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衣、食、住、行既是人类社会的决定性物质基础,又是文化现象。人类经济发展经历了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从蒸汽机时代到电气时代以及到今天的信息时代,而与此相伴随的社会文化也推动着历史的车轮走过了这个漫长的岁月。今天,人类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也向着更为光明的前途迈进。温故而知新,人类对自己过去文化的研究,是为了继承、开发与利用。当前,我们在研究与继承、发展文化事业方面虽然较之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距离“民族复兴”的目标相距还远。通过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发掘、研究、整理和总结,让世人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加深认识,从而使其发扬光大,仍然任重而道远。 这里,我们奉上的这四本小书,远谈不上对衣、
在中国灿烂的文化遗产中,有一件至今还鲜为人知的珍贵瑰宝,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军戎服饰? 军戎服饰按现代的说法就是军服。现代的军服相对比较单纯,主要有服装和表明军衔、军种的标识组成;而在古代,则至少包括两大类型的服饰:一是戎服,一是防身护体的甲胄。 戎服是军人在军营内和日常生活中穿着的便服,武官除这类服饰外有时还要加上一些表示官职的官服。 甲胄是军人作战时月j于防护的装备(有时在一些重要典礼上也使用),如根据它的制造材料作用来分类,应属于兵器一类。但由于甲胄是穿戴在军人身上的,直接影响到军人的服饰造型,所以它又是军戎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系列丛书为六卷五册,针对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几个民族进行研究及系统的叙述。通过服饰角度展现他们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主动性的文化基因上的贡献、在服饰生活上对于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的举足轻重的影响。匈奴、鲜卑、契丹、党项、女真、回鹘、吐蕃和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本系列丛书不仅揭示了北方古代少数民族对中国服饰文化制度创建与形成的深刻影响,而且证明了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本系列丛书的创新点是通过实地走访北方各地博物馆或田野出土文物,对岩画、壁画、卷轴、纺织品、彩塑、石雕、俑人等中国古代图像遗存资料中的人物图像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考证,并与各时期的文献记载和相关学术成果进行比较和应证。在此基础
我们中国人自己,如果要谈中国是什么,往往讲不清楚,又是地大物博,又是历史悠久,又是儒道佛,云山雾罩,一套又一套。殊不知老外对这些根本搞不明白。他们对中国之认识,大抵即从那光洁滑韧的丝绸和甘酽清冽的茶里来。抚摸着丝、品着茶,自然对中国就有了一份敬意:能生产这样好东西的国度呀,那该是什么好地方! 茶与丝之外,还足以代表中国的,当是饮食文化和玉文化吧。饮食文化,蒸煮炒炸,许多技艺是迄今世上其他民族仍未掌握的,相关之文化也是其他民族辨识我们重要的指标。饮食中的酒文化,也与其他民族不同,独树一帜。其中的蒸馏白酒,我以为即由中国道士炼丹时创造,与欧洲及阿拉伯之蒸馏法不同。它和酒曲之发明、运用,乃我国对世界酒文化之两大贡献。至于玉,更是中国审美文化之代表,人们不仅喜欢藏玉、佩玉、赏玉,
近一百年间,我们国家经历了腥风血雨的历史转折和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推翻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赶走了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与此同时,我们也经历了那物质短缺的计划经济时代,我们节衣缩食,崇尚艰苦朴素,身上的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在那“全民皆兵”、“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年代里,绿军装、绿军帽曾经是令人羡慕和魂牵梦绕的时髦装束;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们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三十多年来,我国在“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指导下,排除一切干扰,专心致力于经济建设,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人们的衣着装扮与过去相比,其变化真可谓“天翻地覆”。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纺织服装
勤劳智慧的藏族人民创造了与本民族同样古老、独特、灿烂的文化艺术.而藏族服饰正是这绚丽多姿百花园中杰出的代表。 本书按藏族文化所呈现的地域性特征,系统介绍了卫藏地区、安多地区、嘉绒地区、阿里地区、工布地区、康巴地区等六大区域不同类型的藏族服饰,并对西藏僧侣服饰、原西藏地区官员服饰作了扼要的介绍.揭一不了这些服饰所隐含的文化意蕴。
暂时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