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也能反映一定时期的精神文化。服饰文化更是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延续和演变,直接反映了国家、地区和各个民族的社会制度、经济水平、宗教信仰、道德风尚及生活习俗,在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举世闻名的“衣冠王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服饰史料。《中国古代服饰辞典》作者按照朝代对古代服饰进行梳理,并按照朝代收录词条,配以适当的图片,每个朝代前对该朝代的服饰特色进行总结。书稿总体上看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恰当的图片使得书稿形象活泼,也方便了读者理解词典内容。
应景服饰文化以农耕生活为基础,四季景物变化为环境参照,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簪戴鲜花、装饰节物进行情景设定,描画出自然万物的轮回往复,构建出生动和谐、时节有序、内外融合的社会物质与人文生活景象,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浪漫情怀和文化想象力,彰显了中国古人器以载道的造物思想和审美理想,展现了中国古人精湛的手工技艺和纯熟的制物技巧,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乐观向上、主动进取的民族精神。
服饰史,即文化史。《诗经》中的美人姿色、女服用色和用料反映了先秦女子服饰的清纯、质朴,楚汉女子服饰中宽衣大袖和繁复华美的绣纹体现了时代特有的浪漫,六朝女子服饰中的裲裆衫、五兵佩透出飒爽戎装风采,隋唐女子 高腰掩乳 、身披帔帛、脚踩重台履从画中走下来,宋朝女子服饰在简约淡泊中透出内敛的奢华富贵,辽金元代女子服饰佛妆和高丽风体现的文化交流,明清之际女子头戴皮毛 卧兔儿 、领口处钮扣透出的低调奢华 这些个案研究,从独特的视角和繁复的细节出发,探索服饰和物质文化的关联。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而揖让进退之间、衣冠带履之上最能见出礼仪,所以又称衣冠上国。因有服章、礼仪, 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中国又称华夏。凡此种种,都说明衣冠带履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早在先秦时期,衣冠就已成为区分族群的一个基本特征。同时,在早期与域外诸族的接触过程中,这一基本特征得到强化并已对外施加影响。虽然影响并不是单向的,但在古代,中国服饰的对外影响是主要的。这种影响又主要发生在隋唐及元明时期。仅就东亚而言,日本的和服虽然与中国古代服饰相去甚远,但其发展的初始阶段,曾受到中国隋唐服饰的强烈影响;韩国的韩服与中国元明服饰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也表现出元明时期两国关系的深刻印记。那么,中国古代服饰的对外影响,在东亚各国服饰的历史与现实中有没有具体的体现呢?本书立足中国古代服饰,基于文
本书由著名作词家方文山大力推荐,收录包括十数年来汉服复兴者的思想文选、2014 年汉服运动发展状况调查、汉服组织名录,以及中国西塘汉服文化周活动实践与相关活动等。本书以纪实性的笔触、科学的数据与严谨的分析,再现汉服及汉服文化周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对于促进各地汉服组织建设及同袍个人成长,提升社会各界对汉服运动的了解、推动汉服运动当下及未来发展的需要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踏上复兴之路。在其中,汉服运动既是当之无愧的先驱者,又是*韧性的实践者,而且以其*宣示性的行动符码,创造了*可读性的历史记录。本书作者杨娜是汉服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汉服归来》就是她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汉服运动的观察、记录与思考。透过这本书,可以看到十几年来围绕汉服展开的思考、行动与纷争,看到在这背后隐藏的激情、理念、利益以及由此而来的冲突,看到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推陈出新的巨大潜力。期待这本书不仅是以往汉服历史的见证,还将推动汉服运动更上层楼。
《清代服饰制度与传世实物考》是国内首次专题研究海内外民间遗存的清代服饰系统性实物资料工程。分为女装卷和男装卷,共计100万字,1000余张实物图片。收录清代民间遗存男女各类服饰实物445件,极具史料价值。所有实物收藏并研究历时40年,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海外回流;二是国内各地民间收藏。书中以清代典章为依据,与相应传世实物相比照,完整、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了清代皇族以及各级职官穿用的制服。结合当时政治和社会体系,客观解读了阶级地位和制服之间的关系。同时,以代表性实物为研究样本,举例解析不同款式和纹样所适应的穿着场合和礼仪级别,系统地梳理了清各朝代的服饰工艺特征。
此书为《中国文化经典元素》丛书的本。丛书重点研究中国旗袍文化中的三大经典要素:图案、款型与细节,呈现方式直观、细致。此书主要以1920年代到1960年代约50年间的旗袍服饰为样本,集中对其图案进行系统研究,并以 尽量复原原貌 为宗旨,对各个典型时期的旗袍流行图案进行收集、比照、研究、分析,进而以绘制的方式对其进行直观地展现。本书中的旗袍图案,以 复原 的形式呈现,力求色彩、纹样等各方面的精细到位。这种方式的 复原 ,不仅是一种展示方式,也是一种研究手段,以期对旗袍研究学者、当代旗袍设计者、传统服饰文化传播者,提供直接可用的有效成果。
本书为中华服饰文化系列 中国风 中的一本。衣裳中国,又被称之为 衣冠王国 , 中国上万年的文化史,一脉相承的五千年文明,皆相关 衣裳 。作者从服饰演进的角度切入主题,融历史记忆、美学追问、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于一体。借用 相变 概念,在时间的框架中大略地分期,以期看出政治、经济、文化、审美对服饰发展演变的影响和服饰适应社会生活变化的自身演化成熟的过程。
本书以相关古籍、考古报告、文献档案与馆藏服装传世实物为史料,以中国古代服装向中国近代服装演变过程中所发生的转折关系为线索,以世界服装史的整体发展框架为参照,以服装的品种体系、生产体系、对外关系与精神属性为对象,论述了中国近代服装在变迁的本原、依据与动力方面所发生的根本变化,并分析了这种变化的成因;说明了中国古代服装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是来自自身的纵向传承,也就是所谓的“一元”;而中国近代服装演变的根本因素是在保持了原先纵向传承的同时,又增加了另一个横向的对外交流,也就是所谓的“二元”;同时进一步说明了外来的“一元”进人中国的传送模式与中国传统的“一元”相并行、相重构或者相交融而形成的兼容模式。 愿本书为关注服饰文化的读者提供参考并切望指正。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汉族外,还生活着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包括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聚居在边远地区,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中,较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其独具风格的服饰文化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少数民族服饰以种类繁多的款式、特殊的面料质感、鲜艳夺目的色彩审美、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它蕴涵着的深沉凝重的文化内涵,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衣冠无语,演绎大千。无论是在蛮荒的远古,还是在社会日新月异的现代,每个民族都把自己的历史、文化、精神、习俗、宗教等等写在自己的服饰中。本书将引领你用更多彩的目光来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品味民族服饰的文化韵致以及它那永远不可能被挖掘穷尽的价值。
作为文明的衍生物,服饰就有相应的表现。农业文明的以手工为主的服饰虽然在形制上没有工业文明服饰的多姿多彩、花里胡哨,但它所蕴集的“千层底”般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亲情、爱情、友情,对今天看来恶劣生存环境的正视、思考、适应,对浩博的大自然、不可知命运、飘渺的神灵的敬畏,对新生生命的百般呵护,对长者的祝福与祈祷,对美好、祥和生知的期盼等等,都是现代金碧辉粕的商城中玻璃橱窗里,那些面无血色、冷冰冰的,主要以价格的高低来衡量其好坏的华美服装所没有的。
《蟋蟀谱集成》初版时为影印,保留了古籍的原貌,但于今日读者阅读或有些许不便。此次收入文集,依王先生之断句,加以现代标点,以利于读者阅读。《竹刻艺术》增补了王先生关于竹刻的文章若干,力图全面展现王先生在竹刻领域的成果和心得。“锦灰堆”系列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喜爱,已成为王世襄先生绝学的集大成者;因是不同年代所编,内容杂糅,此次收入《王世襄集》,重新按门类编排,辑为四卷,仍以《锦灰堆:王世襄自选集》为名。启功先生曾言,王世襄先生的每部作品,“一页页,一行行,一字字.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注脚”。其中风雅,细细品究,当得片刻清娱;其中岁月,慢慢琢磨,读者更可有所会心。 《王世襄集》的编辑工作始于王世襄先生辞世之时。工作历经三载,得到了许多喜爱王世襄先生以及王氏绝学人士的支持和帮助
中国传统儿童服饰丰富多彩、制作精良、寓意深长,寄托了母亲深情的祝福和期盼。 《中国传统服饰:儿童服装》一书精选了两百余件各式儿童服饰藏品,包括儿童衣裤、肚兜、云肩、褙褡、坎肩、围涎、鞋帽等。作者以图文并茂、夹叙夹议的形式,介绍了藏品的款式造型、材料工艺、色彩纹样,并从历史和民俗的角度,解读了传统儿童服饰的审美意义和民俗特色。 《中国传统服饰:儿童服装》呈现了大量的实物照片,形象生动,并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具有较高的研究和鉴赏价值,有利于读者了解、学习传统儿童服饰文化,并从中借鉴和创新,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行业的长足发展。
本书内容包括:吉林延边朝鲜族嫁衣、嫁衣与老衣、朝鲜族访谈录节选、满族、辽宁新宾满族嫁衣、皇族后的形象记忆、满族访谈录节选、满族问卷信息、赫哲族、黑龙江同江街津口赫哲族嫁衣、鱼衣为裳、赫哲族访谈录节选、赫哲族问卷信息、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嫁衣、西迁的外族……
“中国结丛书”中的民间美术部分,首先选取了几种颇有中国民间色彩的“经典”的品种和样式进行介绍。几册在手,乡土气息和民间情趣扑面而来,让人兴味盎然。作品选编方式也很独特,有些是来自协会会员的制作,有些来自地方民协的推荐,有些来自个人典藏,有些来自“抢救工程”的抢救成果。大部分是我们的民间艺人和传人自己制作的作品。编写上采取了图文并茂,引导读者入门为目的;情节解说、人物故事、艺术鉴赏等相结合的方式。作品容量大,品类介绍齐全,地域和产地特色突出。既有总述概说,又有细节、细部分析,以及将作品的民俗背景、民俗内容、工艺流程、艺人传人一一道来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