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古籍修复师历时七年,寻访了中国13个省、自治区的全国古法手工造纸地。她以亲身经历结合专业视角,考察了各地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及传承现状,记录了“寻纸”过程中的点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探寻手工造纸术孜孜不倦的坚持,勾勒出一幅当代中国传统手工纸制造业的现实画卷。冥冥之中的责任感、使命感不仅让她与纸结缘,更驱使她开始现场考察古法手工纸诞生地的深入研究之旅。本着对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术的探寻之心,作者踏遍浙江、福建、山西、江西、贵州等十三个省自治区,远及新疆的和田和海拔近3700米的西藏高原,亲自带回书中所述的25种古法手工纸样实物,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传承娓娓道来。
手艺是一种生活方式。传统的手艺顽强地代代相传,如同太阳朝升夕落,人间晨钟暮鼓。看似单调、重复的劳作,赋予手艺以神性之光。这本访谈录想要呈现的,并不只是沉默的坚守,更是在时代洪流中,在面临 民艺与设计 传统与创新 消亡与重生 等等这些宏大命题时,所谓的手艺,还有哪些空间和可能。 我们这个时代杰出的创作者,面对现实的困境,率先醒来,努力发现症结所在,并以孜孜不倦的创作作为回应,不仅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更为手艺的存续与迭代拓出新的空间。书中收录了18篇访谈,更是18种觉醒与新生之路。手艺从传承、革新到传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从这些对话中发现端倪,获得启迪。作为回报,传统技艺与器物,同样给设计界带来了反思、沉淀与重新出发的契机。
人类发明了“针”,“针”赋予了人类广阔的物质文化空间。古人用骨针、兽筋实现“而衣皮苇”,无意识地产生了线的纫迹——刺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这种无意识的纫迹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所需的刺绣纹样。从无意识的使用到有意识的制作,再到基本功能的扩大,刺绣作为一种物质载体,在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产生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用品。除了实用性外,人们的心理感受、审美情趣和礼制观念等,也都通过刺绣这一载体有所表现。刺绣兼容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重属性,可称之为刺绣文化。中国的刺绣文化历史,是人类创造独特精致物质生活的历史,也是人类积淀深厚人文意蕴和艺术精神的历史。
一名古籍修复师历时七年,寻访了中国13个省、自治区的全国古法手工造纸地。她以亲身经历结合专业视角,考察了各地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及传承现状,记录了“寻纸”过程中的点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探寻手工造纸术孜孜不倦的坚持,勾勒出一幅当代中国传统手工纸制造业的现实画卷。冥冥之中的责任感、使命感不仅让她与纸结缘,更驱使她开始现场考察古法手工纸诞生地的深入研究之旅。本着对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术的探寻之心,作者踏遍浙江、福建、山西、江西、贵州等十三个省自治区,远及新疆的和田和海拔近3700米的西藏高原,亲自带回书中所述的25种古法手工纸样实物,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传承娓娓道来。
《趣玩 I:中国传统益智游戏》:益智游戏,古已有之。对九连环、七巧板、鲁班锁等中国传统益智游戏的系统整理和探索,本书开了先河。书中九章,按照游戏种类做专题叙述,既有文物考述,也有关于游戏起源、解法和旧时影像的珍贵资料。收藏传统益智游戏是一个漫长曲折的旅程,书中穿插的故事讲述了收藏家的苦涩和欢欣,还有更令人着迷的,在这些游戏珍藏上闪耀着的中国士人和工匠的艺术天赋、非凡智慧。
《嚼雪庐自玩竹刻(外三种)》共收录民国时期有关竹刻的图像文献四种,分别为《嚼雪庐自玩竹刻》《张志鱼刻竹制印》《刻竹治印无师自通》以及《可读庐刻竹拓本》。此次出版,各本均据民国期间所刊本予以影印。为了保持文献的完整,出版过程中对其中存在问题的部分未作处理,望读者稍加留意。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也是地理地貌最复杂的地区,民族服饰资源极为丰富。时至今日,少数民族服饰仍是一个值得探秘的王国。《云南民族服饰全书》力求把民族服饰这一独特的文化、靓丽的霓裳,精湛的工艺,更好地凝固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本书真实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形态、艺术神韵、审美追求、工艺制作,它为后人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留下了大量的具有社会历史和文化意义的第一手资料。民族服饰书籍不仅有社会和市场的双重价值,而且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自雇工匠、受薪工匠、合约工匠、学徒工匠、服役工匠、刑徒工匠、奴隶工匠,是这些真实具体的男女工匠,创造了秦汉中国。李安敦教授透过本书,带领我们了解这些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所处的复杂的社会、商业和技术网络,让我们从走马观花中停下脚步,开始体悟千年前的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有着与当下的你我一样的人性。
本书是关于中国远古(新石器时代)纹饰的知识性和探索性读物,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情况、研究方法与现状等,较为系统地梳理和解读各地区各考古学文化的代表性纹饰、典型纹饰与一些特殊遗迹,同时也包含了图语、科学、艺术三个角度的归类介绍与解读。力求全面性、系统性、简洁性兼顾。 本书大体上阐明,远古纹饰乃史前人类知识文化(主要是数学、天文历法、易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的主要载体(天文星象崇拜及历法是其核心、根源与灵魂),其艺术性、美学特征、设计技巧等均服务、服从于前者。从而揭示远古纹饰实为一种文化传承方式与符号系统,不仅具有相对稳定、十分严谨的特点,在甲骨文产生之前行用数干年之久,余绪也下延至秦汉时期乃至 晚。 本书主要面向大学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可供高校相关专业或通识教育、传统文
此套图书包括:藏传佛像鉴赏与收藏、藏式家具鉴赏与收藏、藏式手工艺鉴赏与收藏 《藏传佛像鉴赏与收藏》 王昕 编著 藏传佛教信奉的神众多,造型多样,题材丰富多彩,材质有泥、石、木、金、铜等,以金铜造佛像*代表性。那么,藏传佛像究竟有哪些品类?藏传佛像有哪些特点?如何正确认识藏传佛像的收藏价值、艺术价值?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藏传佛像的手印、相好、台座、标志、服饰等基本知识,对藏传佛教的造像形式、常见题材、造像特点进行讲解,分析了不同时期和地域的藏传佛教造像风格,归纳了藏传佛像的收藏原则。 《藏式家具鉴赏与收藏》 吕军 编著 藏族人民把高超的绘画艺术、非凡的雕刻才艺和极富民族特色的装饰手法应用于家具制造,创造了造型独特、外形美观、色彩斑斓、手工精细的藏族家具艺术。本书从藏式家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编纂这样一部系统科学的物质文化史不但势在必行,而且极具创新价值、学术价值和开拓意义。这样的工作,对于彰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诠释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使我们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种注重物质的客观性和系统关联性的学术视角,也必然会在学术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推动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的深入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此外,我们也希望这部书能够进一步唤起我们珍视历史、热爱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一个爱护文物、爱护历史文化遗产、尊重历史的民族,才是一个有未来的民族。我们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项目从策划到最终立项经过了数年时间的酝酿,从立项到陆续开始出版又经历了数年。我们计划全套书共出70卷,除索引卷外,分为通史和专题两个系列,以纵、横
本书是“中国传统民艺”系列中的一本。作为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国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表达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本书是了解中国传统民艺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髹饰录》为明代黄成所著,扬明为之笺注。书分乾、坤两集,18章220条,约万言,无图。《乾集》2章:《利用》章记制造漆器的材料、工具、设备;《楷法》章提出工匠工则,列举各类工艺可能产生的过失。《坤集》16章,分类记录了漆器装饰及漆器制胎与仿古。全书完整记录了明后期千文万华的漆器装饰,全面梳理了中国髹饰工艺的庞大体系,提出了较为合理的髹饰工艺分类法则,成为中国古代既成体系又有哲学高度的重要考工名著。 新版《髹饰录图说》以日本藏蒹葭堂抄本、德川抄本为依据,以古图、古书、古物与工坊流程等为证,逐条注释、解说《髤饰录》。既将《髤饰录》还原到工艺书解说,同时注重校勘、注释的周详严密。全书视野宽阔,观照立体,案例典型,表述科学,文字凝练,叙述流畅,表现出作者贯穿文化、通会资料提升理论的能力。此书
本书梳理了我国明清时期陶瓷官窑的发展情况及其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并深入剖析了历代官窑制度,从陶瓷史延展到文化史,体现出宽广的学术视野。 本书将陶瓷官窑放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观照,将官窑的出现视为我国古代制瓷业和陶瓷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与当时社会物质生产发展和社会制度的产生分不开的。 作者深入探讨了明清官窑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明清陶瓷官窑文化在当代的经济和文化价值,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
本书以口述记录、插画, 摄影的方式, 记录30位分布在上海10余个区、镇, 至今还在继续工作着的手作师傅, 从竹、木、草、铁、布, 纸不同材质的工艺, 来呈现师傅们日常生活的样貌, 以及工作经验中的智慧。全书主要呈现上海师傅的工作、生活图文, 还包含了几位开设店铺的师傅, 对一些渐渐退出人们生活的日常器具所表达的不舍之恋, 共涉及手作日常生活用品50余件。
手艺是一种生活方式。传统的手艺顽强地代代相传,如同太阳朝升夕落,人间晨钟暮鼓。看似单调、重复的劳作,赋予手艺以神性之光。这本访谈录想要呈现的,并不只是沉默的坚守, 是在时代洪流中,在面临“民艺与设计”“传统与创新”“消亡与重生”等等这些宏大命题时,所谓的手艺,还有哪些空间和可能。 我们这个时代杰出的创作者,面对现实的困境,率先醒来,努力发现症结所在,并以孜孜不倦的创作作为回应,不仅完成了对自我的 , 为手艺的存续与迭代拓出新的空间。书中收录了18篇访谈, 是18种觉醒与新生之路。手艺从传承、革新到传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从这些对话中发现端倪,获得启迪。作为回报,传统技艺与器物,同样给设计界带来了反思、沉淀与重新出发的契机。
一名古籍修复师历时七年,寻访了中国13个省、自治区的全国古法手工造纸地。她以亲身经历结合专业视角,考察了各地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及传承现状,记录了“寻纸”过程中的点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探寻手工造纸术孜孜不倦的坚持,勾勒出一幅当代中国传统手工纸制造业的现实画卷。冥冥之中的责任感、使命感不仅让她与纸结缘,更驱使她开始现场考察古法手工纸诞生地的深入研究之旅。本着对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术的探寻之心,作者踏遍浙江、福建、山西、江西、贵州等十三个省自治区,远及新疆的和田和海拔近3700米的西藏高原,亲自带回书中所述的25种古法手工纸样实物,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传承娓娓道来。
《独冠天下 山西·晋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 位于晋城泽州县府城村的玉皇庙,是现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庙宇,神衹塑像丰富、技艺精湛,国内罕见,是研究道教文化和雕塑艺术的宝贵遗产。庙内的二十八宿星君塑像更是国内同类题材中现存最早的一处,以海内外独一无二的地位和出神入化的艺术蜚声于世。仪态万千的贵族妇女、威风凛凛的将军、饱读经书的文人、历经风霜的老者,这些彩塑躲过时间的劫难,阅尽世间沧桑,从那个时代走来,在今日仍散发着活泼泼的生命力,令人痴迷、沉醉。
藏族是我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藏族人民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卡又是藏族文化中著名的一种宗教艺术。 西藏唐卡是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 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著、黄逖编辑的《西藏唐卡(精)》带你领略浓郁的西藏民族风情。
《染缬集》通过绘图、论证,首次详细地解析了古代织物的编织、染缬等过程,并制作了实物作为例证。文中还收录了王先生有关中国古代纺织史研究的理论文章,如《中国纺织史研究的若干课题》、《中国丝绸文物出土与保护概况》等。另有染缬样品和染缬工序的详细图解,如汉代织绣品朱砂染色工艺、马王堆汉代印花工艺、骨螺染色工艺等。
“碧山计划”项目小组对安徽黟县所有农村的传统手工艺进行调研,包括采访手工匠人,拍照片、拍纪录片。《黟县百工》是调研成果的结集出版。对这些手工艺进行分类,在保留一些基本精神的基础上,重新加入当代的观念,创新传统手工艺,保留乡村之魂。寻找百工,不仅是寻找那些散布于民间的日常工艺,也是在寻找村民们记忆中的过去。很多去寻访记录的手工艺,甚至只有一个匠人在做,而在他们身上承载的是不同于工业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信息。
十年跨度,近三十位纸业艺术家。这是一封纸业大国写给纸与爱纸之人的情书。这里有各种形态的纸,明信片、包装袋、书、名片、纸币、广告海报……这里也有各种形态的人生,儿子悄悄写给父亲的信;平民生活区里的活字印刷所;徘徊于人生低谷的画家在冷清画材店偶遇的人生导师;平野甲贺的字体;仲条正义为资生堂做的近期新设计……纸的尊严,就是人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