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厦门社科丛书·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闽台民间信仰传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写作大纲的设计和总编纂由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徐辉教授与课题组总负责人、厦门理工学院刘芝凤教授共同负责,由林江珠承担书稿统稿、插图选择和闽台调查信息分类统计撰写个案调查报告、段凌平承担主要章节的写作任务。书中采用了26位师生的闽台民间信仰调查报告,尤其是学生考察队的队长王煌彬在二年多的田野考察中,一人就撰写了二十余篇民间信仰调查报告,在此无法把他们全部列出,但他们的贡献不能忽略。《2013年厦门社科丛书·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闽台民间信仰传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能够完成还得益于在田野调查时接受我们访问的单位和传承人,如南平市樟湖镇文化馆王商书先生,不仅带我们走访文化遗址,考察地方民间信
从侨民到华侨,飘洋过海的客家人身份其实是多重角色的复合,既有 侨 的性质,又有 商 的意味,而且这两者均表达出客家文化内涵,使客家侨商与其他地方的华侨区别开来。本书详细介绍了客家侨商的历史发展,重点突出其在国内外的创业经验,以及对侨居地和侨乡社会的回馈。读者可以从本书了解客家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以及这一民系文化的传统性与民族性。
本书立足于客家乡村的普通农妇,通过文献和口述建构她们的身份,从世俗与信仰两方面来探讨她们的日常生活与内心世界,从多维角度,如家庭、经济、民俗、信仰、人生阶段等来探讨客家妇女的地位与文化生活,较为全面真实地展示了客家妇女的文化形象。全书的研究利用田野调查获得碑记、族谱、经书、科仪本等*手的民间文献与口述访谈资料,提供的资料很有成色。且描述细微,分析周到,克服了许多研究不够深入、曲解资料、割裂名称与语境关联等的局限。
《世界名校之旅》通过对50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深度介绍,把世界一流大学的风采全面展示给读者,让读者在阅读中感悟到一流大学的精神。 本书不仅介绍了50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和当今风采,还从学生的角度讲述了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让读者从中品味出不同大学的价值取向。 此外,本书还体现出对中国读者的独到关怀。书中尽可能把各所名校与中国的关系介绍给读者。各大学的“留学小贴士”一栏则以详实的留学资讯,为读者提供了许多方便。 书中520多幅精彩的照片,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一流大学的美丽风光和多彩生活。而朴实的文字则让读者在阅读的快感中获取丰富的知识。
《客家美食:烟火龙华之客家菜与文化溯源》为广大美食爱好者提供周到细致的下厨一站式烹饪指南,帮助其在短时间内掌握客家经典美食的制作方法,迅速成为烹饪达人。书中精选具有各地客家特色的代表性菜肴与风味小吃,既有传统大菜,又有野味时蔬;既有饕餮大餐,也有乡土小吃;既有养生靓汤,还有食疗粥煲,涵盖客家具有代表性的特色美食,将人们关于山珍海味、各式主食、豆制品、腌货腊味和五味调和的制作方法一一道来,让你足不出户也能品尽舌尖上的客家美食。本书主要包括龙华客家饮食概貌、客家饮食源远流长、客家饮食流派、龙华味道之客家小吃、地道客家菜之制作 5 章内容,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客家美食的菜品和文化展现给大家。本书可作为客家菜教学培训用书,也可以作为客家菜爱好者自学或拓展知识的参考读物。
《2013年厦门社科丛书·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闽台民间传统饮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对学术的贡献主要在于: 一是田野调查面广。这次课题组共赴闽台两地60余个县乡进行传统饮食业调查,是前期成果所不及的,补充了许多新领域。 二是田野调查细致。本书注重调查民间饮食制作方法,并把闽台民间传统饮食的制作程序与制作方法做了详细的记录,对研究、宣传和推广应用闽台地方特色饮食起到了媒介作用,补充了许多新细节。 三是本书内容丰富。本书题通过两年多的实地田野调查,从闽台饮食历史、饮食种类、饮食加工、饮食习俗、饮食文化、饮食产业等都一一进行了调查或采访,使本书内容十分丰富(因“茶饮”习俗另有他人专著分论,本书不再赘述)。 四是勤于思考。前期对有关考古、文献资料作了相当系统的梳理,
本报告立足于闽台文化发展的市场实践和品牌业绩,从问题入手,从需要出发,以四大都市(台北、高雄、福州、厦漳泉)为案例,对比闽台两岸“文化人才培养模式”、“文化产业投融资”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竞争优势”等领域的发展现状,反思“古村维新与文化时空再造”、“创意部落联盟”、“原乡博物馆群”等问题,探索闽台文化发展的协同创新路径和方法,希望以此为基础,把厦门打造成为全国*的对台文化交流合作基地。
作为一部历史语言学的著作,《19世纪以来的福州方言》对福州方言发展变化规律的探索,具有很高的水准。它也为其他方言区的同类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书中具体包括了:传教士与福州方言、语音研究、语法特点描写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作三大部分安排。部分为总论,设七章,总说湖南客家的源流与现状,兼及与湖南客家有关的方方面面,有叙有议,叙议结合,以图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说清湖南客家的总体面貌。第二部分是湖南县域客家调查,共写了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炎陵、安仁、资兴、桂东、汝城、宜章、桂阳、江华、新田共14个县(市)(兼及临湘、永兴)的客家情况。以县域所在地理位置为序,由北而南,再由东而西,依次写来。客家人较多、资料丰富的县域,如浏阳、炎陵等设专章论述;次之者如醴陵、汝城等,分节合章,挨个叙说;又次之者,如临湘、永兴,则在适当位置作简要介绍。第三部分写湖南客家人物,选择标准从严不求全,宁缺毋滥,只写客家身份明确的人物,不强拉硬扯,一共写了九位人物。
本书将闽西区域历史置于全球化进程中的旅游时代进行观照,引入后现代主义新史学观,运用历史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旅游人类学等研究方法,强调区域历史是一个不断书写的进程。为更好地融入全球化时代旅游市场,凝聚全球客家原生情感,强化客家人归宿感和文化认同,地方政府、民间组织、社会精英通过有选择的、世俗化的、功利性的文化叙事和文化实践,重建客家传统社会,将闽西打造成全球客家祖地、客家核心区。用区域社会小历史丰富国家大历史,塑造了全新的闽西形象,提升了闽西的影响力,对闽西社会经济,尤其是旅游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本书为客家区域文化丛书之一,是在区域社会研究理论指导下的全新的客家区域文化研究,以历史上的“历史客家”为论述对象,从移民史、民族关系史、文化传播与变迁、区域经济文化变迁等角度,论述客家民系在广西发展、壮大的历史。全书共八章,章《客家与客家问题研究》,第二章《客家迁桂历史回顾》,第三章《广西客家的分布现状》,第四、五、六章探讨广西客家的传统观念、宗社情结、文化与风俗,第七章探讨广西客家与周邻居民交往的历史,第八章《广西客家与近代中国》。集中介绍了广西客家在客家研究中的历史地位、研究价值及文化特色。
客家研究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如果从清嘉庆年间徐旭曾的《丰湖杂记》①算起,学者对于客家源流的思考已有两个世纪的历史。而20世纪30年代罗香林出版《客家研究导论》②,对客家人和客家文化作出系统的论述,至今也已有70多年。经过了如此漫长的研究历程,客家学的论著真可谓汗牛充栋,而关于客家人的来源、发展、分布,以及客家文化的种种表现,客家精神的种种特点,参与述说者人数之多,各家意见之纷纭多歧,在各门各类的学术研究中也是罕见的。这种现象,从积极的方面观之,可以说客家研究在学术界蔚为大观,成为一门显学;但从另一方面观之,也可以说客家研究至今尚未成熟,在研究对象、范畴、理论、方法,以及史料的发掘、整理、运用方面都还有待作出更大的努力。 本书试图在客家研究已经取得丰富成果的基础上,特别是在著者本
这本书共一百个小节。从十五世纪的文艺复兴开始,到二十世纪的超现实主义绘画结束。每一个小节都以一幅画为主题。有时候,拉上别的画作比 ——同期的或者同流派的——能更充分地理解主题画的渊源或背景,它们之间的互相对照,就像主菜配菜一样,似比单一品尝滋味醇厚。这样,全书就共收入了274幅画作。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油画作品,只有极少数的雕塑、壁画和水彩画。
本书在闽西、闽西北的长汀、上杭、宁化、将乐4县8乡21村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志、户籍本、族谱、碑记等文献,对客家宗族、村落、墟市、族群与民俗信仰进行了详细描绘与论述,再现了传统客家乡民的民俗信仰生活,有助于人们认识客家民众的日常生活,对全面认识和理解丰富多彩的客家社会历史及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几千年的农业文明,蕴育出乡土中国的过去和现在。 乡者,故乡也, 土者,民间也。 吾乡吾土,是故土,是老家。 数字化的今天, 世界风云变幻。 现代都市人于历史留下的印痕已无可言说。 老村、古镇、旧宅、败词、发黄的族谱,或可引发人们对乡土中国的思索。 本系列旨在介绍中国民间传统的地域文化。以图文随记的形式,向大众传播中华本土文化之精髓;复苏久远的历史场景。为探究历史传承、反思历史文化变过的人们,开辟一片传统文化的博物馆,乡土社会的史书库。亦借此呼吁: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珍视我们的历史! 福建省连城县培田村是一座现今保存完整的为数不多的古村落,被称为“辉煌的客家庄园”,作者研究福建乡土文化多年,本书试图追溯培田的历史轨迹。
所谓客家意识、客家学在清末民初热过一阵后,近年又热了起来,这与台海交流有关,与中国民间活力的增强有关,也与客家对发展经济的渴求有关,总之,这次客家热终于唤起我半个客家人的客家意识,于是我一有机会便去探访客地,特别是客家的古屋老村,这才发现客家地区中有不逊于晋中的大院,有不逊于徽州的大村,有不逊于开平的碉楼,有不逊于侗乡、浙南的廊桥,有多、好的土楼,至于宏大而复杂的围龙屋、大围楼及由它们组成的古村则几乎是客地独有。
《客家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立足于田野调查实践并结合文献资料,对赣闽粤客家区域民间信仰进行 了综合考察和理论探讨,既对客家人的神明祭祀、祖先崇拜、风水信仰、巫术与禁忌等予以系统的描述, 还用一定的篇幅,考证了与民间信仰相对应的制度化宗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在客家主要 区域的历史沿革。在历史考证和现状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转型期的特点,《客家民间信仰与民俗 文化》作者林晓平还对客家民间信仰的开发与利用及 保护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怒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伊呀学语的幼童,几乎都能闻歌起舞。要问怒族有多少歌?多少舞?请听他们的回答,“你想知道我有多少歌,就去数数沙滩上的沙粒;你想知道我有多少舞,就去数数山坡上的树叶”。 本书正是要为你介绍身处遥远的丙中洛的阿怒民歌文化,阿怒民歌的特点是运用隐喻手法,句式简练,语言质朴,与劳动生活结合得比较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