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课题组成员先后数次到西藏及其邻近的青海、四川、甘肃、云南藏区进行实地考察,历经数年,获得了对于西藏唐卡传承与保护状况的基本认识。课题组成员研读了相关藏文、汉文和英文文献,包括藏文史籍中与唐卡相关的记载,增强了研究的历史纵深感。本书从当代西藏唐卡传承、保护的现实问题出发,聚焦于当下西藏的唐卡传承与保护现状,力求发现目前唐卡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和实施对唐卡艺术及相关传承文化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为西藏乃至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咨询意见。
在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原则下,总结吸收外藏学研究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藏学研究在21世纪的繁荣和深化。 收列条目,坚持学术性一。地域则以西藏自治区为主,适当收入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藏族地区及北京、山西、河北、浙江等地与西藏历史文化有关的内容。共收词目790条,配以珍贵历史图片144幅(重版为184幅)。 按词头汉字汉语拼音的英文字母音序分部编排,再按词头汉字汉语拼音音序编排。为了安排图片位置的方便,对个别词目的先后次序作了调整。 因排版原因,按照我国藏学界使用惯例,以拉丁转写附注藏文和梵文、巴利文等文字。 目前藏学学者由于受到藏语方言的影响,音译藏语或藏文为汉文时,同名异译现象较为普遍,《西藏历史文化辞典》为方便读者使用,对异译的译名做了一些规范,力求统一。 收列词目截至1959年西藏民
书中详细介绍了游牧文明的兴衰历程,着重讲解了蒙古高原数千年的游牧历史,并将其与其他国家的游牧发展做了比较。作者在书中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迁徙等多个角度分析了畜牧业发展的轨迹,让人信服地剖析了草原畜牧业发展必然超越游牧生产阶段,达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的现代化畜牧业阶段的趋势。
《西藏之西,阿里阿里》是一部全面生动的,关于西藏阿里地区史地人文、世系源流与历史演变的精彩读本。作为行政区域上的 阿里 ,指的是中国西藏自治区西部的一个地区,共辖有七县一镇。地域广阔,拥有独特的高原自然风貌,平均海拔达4500米以上,被称为 世界屋脊的屋脊 ,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小的地区之一。作为特定称谓的 阿里 ,出现于公元9世纪中叶,则意为 属地、领地、领土 等,其隐形的含义为,吐蕃政权灭亡后,赞普的后裔来到了藏西那块原属象雄十八部的统治区域,享有了其实际管辖权。9世纪末至10世纪, 阿里 一词才屡见于各种藏文文献。作为特定称谓的阿里,又分为上部阿里与下部阿里。作者用百折不挠、探索不止的脚步,对西藏历史上、下部阿里重要的几大王国:象雄、古格、步让、贡塘的重要历史遗迹、属地,进行了深入实地的探寻和
无
本书所录系作者对国学、“西藏问题”和学术方法等热点问题的思考,发表以来深受学界和文化界好评。作者的“大国学”理念别具一格,对“语文学”的阐释和倡导发人深思。长达十六年的海外游学经历,结合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使作者对国际视野中的“西藏问题”有非常透彻和独到的见解。通过对一个西方后现代的乌托邦神话——“虚拟的西藏”(即香格里拉)的解构,作者为世人理解西藏、西藏文化和所谓“西藏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德国真是谜一样的国家,它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那可怕的军事力量一度令全世界为之震惊和恐惧;经过两次大战的惨败,它又像传说中的不死鸟那样,浴火重生,再次迅速崛起,成为当今世界上有巨大影响力的大国。对于德国和德国人,我们究竟了解多少?我们怎样才能真正认识他们?本书作者认为,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德国和德国人,把握住了德国人的民族特性,也就把握住了德意志民族长期以来呈现出巨大活力的源泉。 美国学者戈登·A·克雷格认为:“对德意志这个国家来一个概括,人人都感到很难,大概是因为德国人总是不像其他各族人民那样服从逻辑法则。” 德国哲学家尼采也说“德意志的灵魂道德是多重的、多源头的、混合重叠的,而不是实实在在建立起来的,——而同时从任何意义来说又是中心民族,因此,德意志人比起其他民族
《西藏史诗和说唱艺人(新版)》原著为法国著名藏学家石泰安先生所著。该书通过对西藏地区的史实、说唱艺术的研究,揭开了古老的西藏文明历史的一幕,再现了处在世界屋脊的西藏人民的勤劳、智慧,以及在史学、文学、美学、艺术、工艺、建筑、农业、牧业、宗教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所有对神秘的西藏怀有兴趣人士参考的宝典。
这套丛书计划出版多册,系统介绍全世界数十个国家的文化概况,是一项大工程。丛书内容包括备国的文化历史沿革、传世文化大事、民间民俗传统、文艺思潮流派、民族文化特色、文化传统盛事、文物名胜古迹、重大文化成果、文化发展经验以及文化组织机构、文化团体设施、文化历史典故、文化泰斗名人等,可以说是介绍各国文化事业的百科全书。 全面而系统地向中国读者介绍包含上述内容的外国文化概况,而且涉及这么多的国家,这是首创。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具有久远文明历史和博大精深文化传统的中国人民希望与世界各国交往、了解和汲纳外国文化精髓、海纳百川、融会万物的胸襟。
本研究是对一个微观的藏族社区——拉萨市娘热(Nyang-re)乡社会文化的描述分析,立足点不在于说明某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状态,而是在对藏族乡村社会结构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标志文化事项(就医行为方式的选择、洁净的观念和原则、饮食文化等),从整体的观点来理解蕴涵于其中的文化逻辑。 尽管本书内容包含着不同的专题,但是贯穿如一的主题十分明晰,那就是在较长时段的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寻求理解西藏乡土社会的文化逻辑;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日益频繁的族际互动和民族文化交流、在藏族农民自身对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渴求下,在国家致力于西藏现代化发展的努力中,藏族农村社会所做出的相应的回应、调适,以勾勒出在以上背景下文化的冲突、选择和重构的过程,和新的外来元素如何被有机地整合到藏族乡土社会之中,成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