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课题组成员先后数次到西藏及其邻近的青海、四川、甘肃、云南藏区进行实地考察,历经数年,获得了对于西藏唐卡传承与保护状况的基本认识。课题组成员研读了相关藏文、汉文和英文文献,包括藏文史籍中与唐卡相关的记载,增强了研究的历史纵深感。本书从当代西藏唐卡传承、保护的现实问题出发,聚焦于当下西藏的唐卡传承与保护现状,力求发现目前唐卡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和实施对唐卡艺术及相关传承文化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为西藏乃至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咨询意见。
在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原则下,总结吸收外藏学研究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藏学研究在21世纪的繁荣和深化。 收列条目,坚持学术性一。地域则以西藏自治区为主,适当收入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藏族地区及北京、山西、河北、浙江等地与西藏历史文化有关的内容。共收词目790条,配以珍贵历史图片144幅(重版为184幅)。 按词头汉字汉语拼音的英文字母音序分部编排,再按词头汉字汉语拼音音序编排。为了安排图片位置的方便,对个别词目的先后次序作了调整。 因排版原因,按照我国藏学界使用惯例,以拉丁转写附注藏文和梵文、巴利文等文字。 目前藏学学者由于受到藏语方言的影响,音译藏语或藏文为汉文时,同名异译现象较为普遍,《西藏历史文化辞典》为方便读者使用,对异译的译名做了一些规范,力求统一。 收列词目截至1959年西藏民
1914年5月,以奥登堡院士为首的俄国考察队沿中国新疆塔城、奇台、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到甘肃敦煌千佛洞,详细研究了洞窟壁画与彩塑,认真进行了摄影、临摹、绘画、测绘、考古发掘和记录工作。本书作者画家兼摄影师杜丁作为考察队的重要成员,主要负责实地考察时的摄影与绘图工作。 本书内容从1916年2月开始在俄国《建筑艺术刊》连载,后又汇印成少量单行本。书中叙述中国新疆焉耆、吐鲁番地区的古代建筑遗址情况,分为七格星、吐鲁番州两部分,是研究西域文化遗存的手资料。其中当时所拍摄的照片及测绘图,包括绘制的洞窟平面图,剖面图,佛寺平面图等,都是极具价值的珍贵资料。本书为九十年来个中文译本。
讲述了墨脱完整地保留了刀耕火种、狩猎生活、生殖器崇拜、人造石锅、以物易物、图腾崇拜、原始巫术等人类童年时代的诸多习俗,由清溪、急流、瀑布、跌水以及古朴的寺庙,组成了一幅险、奇、幽、秀、野于一体的人文画卷。 将上百年来关于珞渝被英国殖民者偷窥、染指,到印度独立后侵占中国珞渝领土,制造大片“争议地区”的历史娓娓道来。 介绍了英国的威尔科克斯、达尔顿、敦巴尔,法国的噶拉克,英籍奥地利人海门道夫,印度的罗伊等专家学者探究珞渝文化的一些活动,也介绍了我国研究珞渝文化的专家学者所作出的贡献,有些方面甚至走在了世界前列。
本书辑录了“*之旅”项目从发端到实现的一个个难忘瞬间,用大量文字、图片、原始策划资料,生动描绘了上海广播电视工作者挑战极限、勇攀*的豪迈气概,反映了“*之旅”前后方工作队伍配合默契、团结融洽的团队精神,记述了当时参与节目报道的科学家、艺术家、艺人丰富多彩的高原感怀,展示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精诚合作、共享多赢的骄人成绩,再现了报道团创下的“首次现场直播*迁徒”、“首次高原全天候多点卫星连线”等一系列极限纪录。 阅读本书,不仅能真实、生动地回顾“*之旅”活动的全过程,还能从中了解媒体大型活动策划、组织的运作内幕,对一些有意奔赴高原、探秘青藏的旅游者和背包客而言,更是掌握*旅行资讯的宝典。
盼望已久的《蜀学》特刊辑于2006年9月问世,实现了蜀学几代学者的心愿。现第二辑也与读者见面了,这预示着蜀学研究的振兴与繁荣。蜀学乃中华学术之一,特具四川地域文化之优长。其肇起汉初,衍于晋唐,繁盛于两宋,至晚清夏复昌。本特刊的创办,旨在团结蜀中学者、蜀籍学者和研究蜀学的学者共同振兴和发扬蜀学优良传统而作出贡献。
《湘西古文化钩沉(精)》在体例上,大体按时间的顺序,从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考古学遗存出发,钩沉出各个时段的湘西古文化。章概述了湘西先秦时期的文化背景,着重论述了湘西本土濮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情况;里耶盆地的惊世考古发现意义深远,第二章概述了里耶古城发掘研究的*成果;虎钮镩于、崖墓葬、土司文化都是湘西古文化中富有代表性的话题,《湘西古文化钩沉(精)》第三章至第五章对此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湘西地区山川阻隔,其文化变迁的节拍较外部相对较缓,直到二十世纪中叶,许多地方依然保存着与汉文化不同的自身文化性状。土家族源于古代的濮人,其古代生产方式为渔猎,以虎为主要图腾;苗族源于上古洞庭湖区的三苗,侗族是南方古越人的后裔,两者皆以农耕为生产方式,以凤鸟为图腾。这三者之间,地域分界
博物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博物学传统与数理传统自古希腊以来就并称为科学的两大传统。但是与能够直接产生新技术、创造新价值的数理传统科学相比,意在观察自然、描述自然、感知自然的博物学传统科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生活在都市丛林中的人们也与真正的自然疏离了。这套“西方文化大众精品书系”中推出的《马来群岛自然科学考察记》和即将推出的《乘小猎犬号环球航行》就是两部经典的博物学著作,其作者达尔文和华莱士是两位伟大的博物学家,他们为椎动科学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书中,你可以跟随他们一起探索自然的奥秘;合上书本,去留心身边的花草、树木和可爱的小动物,你就会发现自然之美,体味到自然之趣。从1854年至1862年,华菜士用八年时间游历了马来群岛的各个岛屿,行程约一万四千英里,共采集了十二余万件生物标本。这
《新加坡客家》分为四部分,共16篇章。部分有4篇属于概论性质的文章,黄贤强和高源合撰的文章回顾了新加坡客家研究的概况;《新加坡客家》第二部分的四篇文章,专题讨论客家人的经济生活和企业管理,甘永川以宏观的视角讨论客家人在新加坡的商业活动和经济实力;教育、文化、信仰与民生娱乐课题是《新加坡客家》第三部分的内容,李志贤等人以新加坡华文教育发展和演变的脉络为背景,论述两所百年前由客家会馆创办的学校的变迁;《新加坡客家》的第四部分主要讨论新加坡的客家方言、文学与人物,严修鸿以他过去长期在闽粤地区的调查和研究客家话的经验,驾轻就熟地来调查新加坡客家话的特点。
《岭国形成史》讲述的故事主要集中在穆布董氏族曲潘那布、米钦杰蔚伦珠以及总管王戎擦查根等岭国祖辈们生活的时期。在玛域上中下的生活栖息地上,正如七佛和莲花生大师等所预言,许多天子英雄陆续诞生于此。随着岭军实力与日俱增,其疆域不断拓宽。在与汉地、拉达克、泥婆罗等周边区域交往过程中,岭以武力获取了各地富商的大量财物,并建造起长形茶城、拉城等岭宫殿。宫殿建造竣工之际,汉岭议和之事提上日程,米钦杰蔚伦珠和达潘等奔赴汉地,通过多方努力*终搭建起汉岭交好的友谊之桥。汉王将三位公主姐妹中小的一位,即后来成为嘉擦生母的拉嘎卓玛公主,许配给岭僧伦嘎玛益西。 岭之政教事业在连续不断的诸神预言中逐渐蓬勃发展,为取得进一步发展,岭从萨霍尔请来丹玛强查使之成为岭栋梁之臣,并把诸多粮种谷物引入岭地,
无
《康区藏族社会珍稀资料辑要》系《清季民国康区藏族文献辑要》、《康区藏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辑要》的姊妹篇,这三部书籍合称《康区藏族社会历史资料集》。 《康区藏族社会珍稀资料辑要》主要收录稿本、抄本或市面上少见的资料。由于它们数量少,篇幅不一,难以按照内容加以分类,只是依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本辑共搜集了各类资料13部,其中稿本有6部,它们是《西藏改流本末记》、《道孚公牍》、《治理康区意见书》、《昌都历史述》、《廿四军机要处有关康区交通档案》以及《玉树地区调查记》,约占资料集的50%。 可以这样说,除了目前康区各地政府存藏的历史档案,以及《赵尔丰川边奏牍》、《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等重要资料外,《康区藏族社会历史资料集》基本上搜集了现在社会上能够找到的资料。余下的工作便是如何有效地加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