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一项革命性的研究及其令人振奋的成果,揭示了我们生长的环境如何限制了我们思考、感受和行动的方式,以及这些方式如何体现在今天的社会生活、组织管理和国家发展中。本书也是一幅文化价值观的世界地图,基于在70多个国家(地区)进行的持续40多年的研究的成果,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企业、家庭、学校以及政治组织中思考、感受和行动的规则,而这些规则以前基本没有人认真考察过。本书还深入探索了国家文化在诸如不平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自信与谦逊、不确定性规避、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等关键领域存在的差异,并解释了组织文化与国家文化的区别,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管理。
中国人和美国人交谈时容易犯什么禁忌?哪些话虽然说者无意,却会使西方人感到吃惊、窘迫或恼怒?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语言使用方面有哪些主要的文化差异?答案就在此书中!本书以大量实例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是英语教师和翻译工作者的参考书,它告诉读者在跨文化的交际中如何才能做到得体,如何才能不出"洋相"。本书分为两部分,英语部分和汉语部分互为参照,能够更好地使读者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和语言背后的文化。此书的主要作者邓炎昌在中国和美国生活多年,对两国的语言、社会和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和感受。同时,两位作者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本书融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对有一定英语基础的读者浅显易懂,对教师与研究人员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邓炎昌生于美国,受教育于美国。后来,他来到中国,在燕京大学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是著名比较文学专家乐黛云近年来有关中西文化比较与对话的学术随笔集。共收入文章8篇,其立意在关注中西方的差别与对话,探讨多元文化发展与跨文化对话的可能性,致力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重构。并立足于复杂性思维,讨论多元跨文化语境中中国比较文学、现代文学发展的具体问题。作者反观东方文化的精神,寻找中国民族文化的自我完善之路及现实意义,眼界开阔,立论清晰,是比较文化和世界文化领域的前沿之作。
本书从宏观出发,先把日本文化放在东西方以及中日对比的大视野中加以定位,然后依次评论了十几位在日本富有盛名的优秀小说家及其作品。这些评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作者不限于单纯从文学创作技巧的眼光来分析一个个文本,而是深入到作品底下的思想境界和心灵冲突,从而展示出评论者对原作者的内在精神的领悟、理解和挖掘,每每能够带给读者意外的沉思和激动。
本书从中日两国的文化强国战略视角出发,通过梳理两国的世界双遗产申报及本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构建历程,进而明晰其各自的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其次,分别走近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考察中日两国在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中所提炼出的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的 中国经验 中国路径 日本方案 日本模式 等保护与利用的好做法、新思路,进而总结和提升中日两国在文化遗产领域所开创的成功典范,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机制。最后,面对新时代文化遗产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报告提出中国要主动 走出去 ,积极 请进来 ,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有效助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高质量发展。
《红楼梦(无障碍阅读版 套装上下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室鉴》《金陵十二钗》等。作者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列衰的过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批判。小说中还介绍了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作品产生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服装、饮食、医药、建筑、出行等方面的知识,可谓包罗万象。其语言优美生动,人物刻画得细致入微,塑造了许多富育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
本书是关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学用书,书中具体包括了:中西方道德教育的传统与比较、中外经典教育家的德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思想、台湾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和选择、香港学校公民教育的特点等内容。 本书的框架,主要基于以下思路:前三章是比较德育研究的问题与前提研究,主要聚焦在比较德育具有相对普遍性、前提性、基础性问题的研究,重点讨论比较德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历史文化传统和部分经典教育家的德育思想,具体内容为:章:比较德育研究的基本问题(李萍);第2章:中西方德育的传统与比较(李萍);第3章:中外经典教育家的德育思想(王学凤)。后八章为比较德育的国别(地区)研究。这一部分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个维度,选择了以儒学文化圈为共同背景的三个国家(地区)台湾、香港、新加坡
本论文集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德国联邦议会与 记忆文化 建构研究(1900-2015)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收录了2019年11月针对二战结束即将迎来75周年而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 战后德国记忆文化建构发展 国际专家论坛等课题会议与会专家学者的论文。来自中国、德国、法国、美国、俄罗斯、匈牙利、波兰等国的国际关系、历史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 遗忘与记忆 战争与和平 反思与展望 等主题,结合历史与现实、内政与外交、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国别区域视角与全球视角,深入探讨了战后德国历史反思路径及其对相关国家与德国关系发展和全球格局建构的影响,分析了德国以史为鉴,为防范重蹈历史覆辙而建构的多元化记忆文化的特点与成效,剖析了德国对于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与强制劳工等赔偿问题的解决之道,以及德国历史反思模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与现代转型》为海内外八位学者关于中西文化的专题讨论集,从思想史角度探讨了中西文化的精神特质和演进历程,以便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根据。八位学者依据儒家经典和基督教理论,针对中西人性论、生死观、善恶观、天人(或神人)关系、称义与成圣、关怀、启蒙历程等重要问题发表学术论文和进行讨论,从不同角度阐明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并对中西文化的现代转型历程进行深入探讨。
本书从四个横向纬度,对不同历史时期日本的结盟实践进行网络化解剖,以期把握日本外交的基本倾向和主要特质。个横和纬度是国际体系纬度,笔者注意到日英同盟是国际秩序内的一种利益追求,是日本在英国霸权之下,谋求自身利益的一种权谋;而日德意三国同盟则是通过挑战现存秩序,或者说是国际秩序外的一种利益追求,是日本与德意在一起,通过挑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现自身利益的一种安排。第二个横向维度是国内决策维度,笔者选择了日本国内决策层中的元老重臣、陆军海军及外务大臣三股势力,通过对他们在两次同盟选择中扫挥作用的考察,发现尽管这三股势力的决策风格不同,他们在同盟选择中的观点存在分歧,但他们图谋扩大日本权益的政策倾向和依强凌弱的外交特质却是如出一辙的。第三个横向维度是显性敌国维度,笔者主要探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