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约距今5300~4300年)是中国最重要的史前文化之一,率先完成早期国家构建,成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重要实证。本书综述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下,讲述了良渚文化的形成、发展和衰落,强调了其榜样作用。书中提出,前良渚时代各地区的灿烂发展和相互撞击,激发出新的政治理想,良渚文化取得的成就,是熔合此前发展成果的结晶;良渚文化虽然在距今4300年前后衰落,但并未以反面教材的形象黯然退场,而是对此后孕育夏王朝的各地区社会发展和激荡整合产生了深刻影响。 书中有对良渚文化精彩发现的全面介绍,对良渚图像资料的新鲜解读,也有对良渚早期国家构建方式的深入思考。本书可以加深一般读者对良渚文化的切实了解,也有助于考古、历史及相关学科研究者开展进一步学术探讨。
《中国铜镜图典》是研究中国铜镜的重要指南和资料参考,特点有三:一,充分收集考古出土的铜镜资料,突出了资料科学性和可靠性。第二,将近千面的考古出土铜镜和传世的重要铜镜集中整理,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和知识性。第三,从考古学的年代学、类型学视角为基点,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此次修订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对原版中发现的铜镜时代、纹饰、铭文等错误之处进行修改。 二、充分吸收铜镜研究的新成果,提高本书的学术水平。 三、新版比原版增加三分之一的资料,弥补了原版薄弱或空缺的部分,使其更全面的反映中国古代铜镜的时代特点、类型、纹饰和铭文的丰富性。 四、提高图典的科学性和精美度。尽量利用文博考古单位出土和收藏的铜镜代替一些著作中收录的传世铜镜,以新收集的一些精美拓片取代图像模糊、品相不好的照片。
在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商周与秦汉属于不同的大的历史阶段,这两大阶段既有重大差别,又有承继与演变关系。本书聚焦于西周、春秋、战国、秦、汉1200年的历史,通过 陵墓制度 都城建制 农业手工业 艺术及其他 多个维度,充分利用考古发现的地下墓葬、地上都城资料,对从商周到秦汉的历史性变革、承继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展现出周秦汉时代独具魅力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本书注重长时段的观察,取得了独特的学术成果。诚然,相关的一些研究尚未完成,由此留下了一些遗憾,读者可继续关注作者即将出版的另一部文集《秦与戎:秦文化与西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或可弥补本书的部分不足。
古格王国作为10 17世纪占据西藏西部的一个地方性王国,在长达700余年的王朝史中曾兴盛一时,它发展生产、抵御外侵、尊崇佛教,是当时西藏西部有影响的地方政权。王国遗留下来的建筑、塑像、壁画、金银器、武器、生产生活用品等文物向我们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17世纪30年代,由于宗教之争与僧俗之争,终引发了王朝的覆灭,古格故城逐渐沦为废墟。《秘境之国:寻找消失的古格文明》以作者多年来专业科学的考古调查为基础,力图向读者呈现出那消失了的秘境之国 古格王朝的本真面貌。
成都历史悠久,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周代已为古蜀政治中心。后经李冰大兴水利,千里平原尽为沃野,遂获天府之称。西汉文翁兴学,人文蔚起,成都又成为巴蜀文化之重心。该书记事上起公元前311年,终于1949年,对成都两千多年来之发展与变化作了较为系统之考证与论述。同时,成都城坊的布局又十分独特而出彩:那大城套小城、居中又三分,形制如龟行、街坊似棋局,且二江环抱的格局,在中国古代城市体系中是*的。该书从1959年开始编写,1960年完成初稿,定稿在1984年,出版已是1987年。2006年曾修订再版,此次系再次修订出版。
年来,市面上不乏介绍考古学知识和研究成果的著述,但都以介绍考古发现为主,对考古人的关注却极为稀少。因此,社会公众和考古人之间有一道无形的 鸿沟 考古学家在做什么、想什么,他们的研究缘起、学术历程、治学心得等,这些生动、鲜活的 考古史 不为人知。 考古学家不是掘宝人,也不是不谙世事的书呆子,而是有头脑的现代科学家,寻求客观地、创新地运用古代世界的物质遗产来理解、诠释人类的过去和现在。 这是罗泰教授对考古人的诠释。 罗泰教授,一名从事中国考古学研究的美国学者,从小对中文着迷,年少时便预见考古发现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对中国历史及其文化等各方面的认知和理解,于是决定选择考古学作为大学的研究方向。他带着一份守望人类共同历史的厚重责任,博览世界,汲取各国考古学养分,*后致力于东亚考古的研究,
《天水金石文献辑录校注》是一部全面著录天水市境内金石的资料性著述。全书收录金石 500 余通,附拓片照片 120 多幅,所录金石文字一律标点校勘,并设题解和注释,其问世将对研究地域文化、实施文物保护大有裨益。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肆)》共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遗址出土简牍五百枚,包括简牍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附录。图版部分包括彩色及红外线的原大照片,释文部分含整理序号、释文及相关按语,附录含未见字迹简牍序号表、简牍编号及尺寸对照表及尺寸更新表和异体字表。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叁)》共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遗址出土简牍四百枚,包括简牍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附录。图版部分包括彩色及红外线的原大照片,释文部分含整理序号、释文及相关按语,附录含未见字迹简牍序号表、简牍编号及尺寸对照表、壹贰辑简牍编号及尺寸更新表和异体字表。
三秦出版社自2014年起,策划了《亲历汉陵考古文化丛书》,已经陆续出版了王学理先生的《考古队长说阳陵》、 王志杰先生的《守望茂陵:一位博物馆馆长的55年》、 卢兆荫先生的《回眸满城汉墓:西汉中山靖王陵》三种。何东红馆员的《南越王墓探奇》是其中的第四部。 广东象岗第二代南越王赵眜墓不仅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随葬遗物*丰富、墓主身份*的一座西汉早期墓,还是我国发现年代*早的一座彩画石室墓。墓葬未被盗扰,保存完好,其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它的发掘被学者誉为 打开了岭南历史文化的宝库 。对学界研究和民众认识南越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及风俗价值巨大。 本书根据南越王墓发掘亲历者麦英豪先生生前的口述、访谈资料及其所著的《广州南越王墓》、《南越文王墓》、《西汉南越国寻踪》编写而成。全书共计约13万字,并附
本书用一百余幅照片,结合通俗的文字,讲述了昭陵 二骏 的由来、坎坷经历、保存现状、修复缘由、具体修复经过等。*部分介绍了昭陵 二骏 的历史故事以及学术价值。第二部分介绍了修复工作的缘由,以及志愿者的招募工作。第三部分介绍了修复专家赴美前的准备工作。第四部分介绍了现存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 二骏 的保护工作及美方专家已展开的修复工作等。第五部分介绍了此次国际合作修复文物的社会影响。
1965年至1966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在发掘山西省侯马市晋国遗址时,发现了大量载有盟誓辞文的玉石片,是为 侯马盟书 。其完整而系统的盟辞内容,反映了我国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之间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为研究春秋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侯马盟书 是中国十项重大考古成果之一,这份考古资料的出土以及对它的科学研究,解除了很多史籍记载的疑惑,也使得史学家们从史籍中触摸到了真实的历史。 以张颔先生为首、陶正刚、张守中二位先生为成员的 侯马盟书 整理小组,经过长期艰苦细致的研究工作,整理出版了《侯马盟书》。本书系统阐述了 侯马盟书 和春秋后期晋国的社会背景、 侯马盟书 的发掘与整理、有关 侯马盟书 的类例释注等,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1976年,《侯马盟书》由文物出版局出版
继《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2012年)、《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2016年),此乃《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之 三编 ,又一大型金文资料图书,共四册,收录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的商周及春秋战国有铭文的青铜器1500余件,其中有一半以上为未曾著录的公私藏品。铭文*短的1字,*长的153字。其资料源于考古报告、图录、报刊,以及作者自己鉴定文物时所见到的私家收藏器物。该书收录广泛,内容宏富,图片清晰。全书对器铭的阐述,允称详实,铭文的释读亦能广泛吸收学界的研究成果。该书对于研究上古史、古文字以及古代青铜器有着重要价值。
本书是《出土文献》系列辑刊的第十五辑,内容择选了出土文献领域的新学术研究成果,共包含甲骨、金文、战国简、秦汉简及其他重要学术文章共39篇,其中甲骨论文5篇、金文论文7篇、战国简论文15篇、秦汉简论文11篇及书评1篇,代表了出土文献研究动态前沿。
安阳发掘从一开始,其目的就是发现古代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不是寻找艺术品的埋葬的珍品。因而安阳的发现史也就是从发现刻有中国古文字的“龙骨”开始。所以李济先生叙述了此发现的获得情部的种种方面,并介绍了参与此事的一睦主要人物。一旦认识到所说的“龙骨”就是者于其上刻写有求于神的卜辞的龟壳或牛肩胛骨,这些珍品就以甲骨闻名了,于是掀起了积极寻找更多的有字甲骨并将其文字译成现代文的热潮。 本书是一本向国外宣扬介绍现代中国考古学产生和发展状况的入门指导。作者以亲身的经历对安阳历次田野发掘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以及采用方法的改进乃至整个考古组的历程作了清楚的介绍;对安阳殷墟十五次发掘的收获和研究成果作了概要的回顾和总结。应该说,这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又通俗易懂的、论述和史料兼备的书。
秦氏一族世代盗墓,秦氏家训:盗墓只盗秦、汉两朝之三公九卿王侯将相之墓,其余均不出手。因此,秦氏虽在盗墓圈中德高望重,却也因恪守家训而被圈内人嗤之以鼻。 盗墓一事毕竟有伤天和,秦氏因此血脉凋零,到秦关这一代,已是*后一个男丁。爷爷对秦关奉若至宝,关心他的一饮一食甚至一举一动,却致死不见他一面。父母对他百依百顺却严令禁止他去从小就在他梦中徘徊不去的秦陵。 秦关十八岁生日,背着父母偷偷踏上了去往西安的大巴,车行半路,秦关戴了十年的阴沉木手串突然断裂,自此,诡异事件在他身边层出不穷,秦关好似掉进了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 魂佣苦追千里锁魂,破棺僵尸跪献神秘古玉,被五马分尸的粽子将军认主,帝葬殿爷爷还魂,秦家老宅竟藏了八张人皮地图,吕不韦身藏不死村千年索命 老乞丐、双面人、
1999年,山西太原发现一座古墓,墓的主人叫虞弘,是旅居中土的外国人。墓中出土的汉白玉石椁,既有浮雕,又有绘画,精美绝伦,各种人物、建筑、器物、动物和植物等构成的生活场景,充满着西域风情 宴饮乐舞、火坛祭祀、骑射搏斗 虞弘墓的发现,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它让我们*次知道世界上曾有一个叫 鱼国 的神秘王国,首次以实物确认了萨宝和祆教(拜火教)圣火的关系,再一次证明了古代社会之丰富多彩,远远超出我们贫乏、狭隘的想象。 确实,它的发现,为我们揭开过去的迷雾,填补了历史空白,然而,于我们来说,它更大的魅力却是带来的一连串新的疑问 外国人为什么要移居中国? 祆教的圣火是否曾在中国燃烧? 异域的宗教神话如何在中国流传? 东西方文化怎样交融? 《解读虞弘墓 北朝定居中国的粟特人》收录于 山西与丝绸之
本书是“吉金光华——山西青铜博物馆基本陈列”的珍品集萃,上起陶寺,下至秦汉,跨越整个青铜时代,分为华夏印迹、礼乐春秋、技艺模范三部分,从2200多件展品中选出了最有代表性的100多件精品文物,以历史、文化、技艺三个视角集中展示了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为读者展示了三晋大地的青铜文明、演绎了中国青铜文明的辉煌乐章。
2022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10周年。1921年,河北钜鹿古城的发掘,揭开国博百余年考古的序幕。百年来,国博考古跟随时代脉动,勇于自我调整,开拓进取,成果丰硕。初涉考古发掘,便有乱世抢救文物之意。此后数年开展的发掘、调查工作,则有明确之学术目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持了山西垣曲古城东关、南关商城、河南渑池班村、绛县周家庄、西吴壁、陕西宝鸡吴山、江苏泗洪韩井、河北康保兴隆等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组织开展了南海一号沉船遗址调查、平潭碗礁和大练岛一号沉船遗址发掘及全国沿海水下文物普查等水下考古工作;开拓实施了河南洛阳汉魏故城、内蒙古赤峰古城址等区域的航空考古调查工作。积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组织实施三峡文物保护,参与实施雄安新区考古调查、发掘工作。从陆、海、空等不同维度找寻中华灿烂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