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铜器研究》分 概论 铭文考释 形制和纹样 实验考古 四大专题,收录了马承源先生40余年中撰写的40余篇论文,其中既有对青铜器的综合研究,也有对诸多个别器物铭文、纹饰的考释,既有利用铭文、图像结合典籍研究古史的鸿文,也有考古探索的成功记录。《中国青铜器研究》图文并茂,既有对中国青铜器发展阶段和艺术特色等的宏观叙述,又有关于铭文、形制等的微观探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关于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多个研究面向。《中国青铜器研究》研究平实、内容丰富、论据充分,既可以做青铜器研究入门,也可以作为青铜器的深入研究参考来读,是青铜器研究bi读书。
《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手稿系唐兰先生一部尚未完成的遗稿,撰写于逝世前三年内(1976-1978年)。现存手稿正文五卷、附件一卷,共九册,钢笔书写于四百字稿纸上。中华书局版《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下文简称 书稿 )经唐复年整理编次,于1968年12月出版。本次再整理的基本原则是以唐兰先生手稿为底本,参照唐复年的整理稿,以恢复手稿原貌为务。将手稿与书稿重新核对,凡书稿中唐复年以自己的理解增加的部分,一律去掉。书稿与原手稿细节不合之处,如果原手稿不误,而只是作者个人的用词习惯不同,均改从其旧,以存原稿风格。手稿中明显的讹误,如引文方面的偏差等,则保留书稿的改正。
该书为2012年出版《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之 续编 ,收录自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作者所见有铭青铜器约1511件,其中未发表的公私藏品(主要是私家藏品)742件,占到全部内容的一半,现分成四册出版。本书收录的青铜器铭文来源于考古报告、图录、期刊、书报以及作者鉴定文物时所见到的私家收藏器物,其中许多资料对古文字学和相关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卷分为上下两册。该卷上册文字部分,*编属绪论性质,其中 发现、搜集、研究史 一章所述之详,极大地超过此前的同类著作。林先生在对中国、日本和欧美有关著作的恰当评述中,进一步阐明自已的研究方法。而*编的主体, 青铜器种类的命名 、 殷、西周时代礼器的类别与用法 两章,是他精心钻研青铜器的基础性工作。上册第二编,对殷代至春秋早期的青铜器进行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林先生考察殷周铜器用途和时代演变时,尤其注重出土墓葬中的器物组合和同铭文的器物组合状况。*卷下册图版部分,根据上册所作殷周铜器类型学的系统研究,将从鼎、鬲、甗到乐器和杂器,共计五十多种3500余件铜器的图像,按照器类、年代和型式编号排列,实际是一部相当齐全的殷周青铜器的集成性图谱。本次翻译由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中心日籍教授广濑薰雄先生翻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商周青铜器》是对宝鸡地区青铜器的全新整理,全十册,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徐天进教授、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段德新先生主编,3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共收录青铜器1017件,彩照、拓片、线图、X光四位一体,进行了科学著录、系统整理。该书入选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是迄今为止对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馆藏商周青铜器全面、完整的一次科学著录,堪称青铜器整理的典范之作!
青铜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谣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本书在编选过程中,集
本书为本社2013年出版的《中国青铜器辞典》之十周年纪念修订版。《中国青铜器辞典》由我国著名青铜器专家、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陈佩芬倾六十年心血精心结撰而成,共收录词条2800余条,图片近3000幅,分为"青铜器论述""青铜器分类""青铜器器名""青铜器纹饰""青铜器铭文及释文""重要青铜器""青铜器铸造技术""出土青铜器主要遗址、墓葬和窖藏""金石学家""青铜器书目 十个大类,涵盖了青铜器研究的方方面面,全面展现了中国青铜器的现存状况和研究成果,,集中国青铜器研究之大成,内容博赡,资料翔实,尤其是"重要青铜器"部分,搜罗了珍藏于海内外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以及私人藏家收藏的中国古代青铜器,一般每器一图(除已流失、损毁者外)。除第一册为黑白外,余五册均为全彩印,版式简洁而富艺术性,装帧贵重典雅。书前
所谓青铜时代,在中国即指上古的夏商周三代。以青铜冠名,可见青铜器是贯穿三代文化的核心内容。从青铜器的产生到大量制造与使用,再到逐渐消失,构成了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青铜时代。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角,不仅是技术史角度的研究,从政治、经济到战争、祭祀,从礼仪、艺术到巫术、饮食……作者试图以各个侧面的探究还原一个立体的时代模型。
本卷以文献、图像、实物互证的方式为首饰定名,以此揭示一器一物在社会生活史中自身的演变史以及蕴含其中的设计意匠,蔚为“奢华”的种种之“色”,因此而可触可感,其中所包含的种种故事,也因此有着构成历史细节的实证意义。论《造型与纹样的发生、传播和演变》则是以个案分析来讨论中国古代造型设计的问题。
一部尝试之作,将考古学,考古工作,以及考古学者的生活与追求通俗地介绍给读者的一个努力。
2012年,在陕西宝鸡石鼓山发现了我国西周时期的贵族墓葬,发掘整理出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其数量之多、器物之精美为世人瞩目,今上海博物馆与陕西省诸家考古单位合作,并特地向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及天津博物馆借调部分青铜器,举办“周野鹿鸣--宝鸡石鼓山西周贵族墓地出土青铜器”展览,规格极高。今与本社合作出版相应展览图录《周野鹿鸣(宝鸡石鼓山西周贵族墓出土青铜器)》,以饕广大历史文物爱好者。
中国青铜文明的产生,是古代中国走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那些留存至今的青铜器造型优美,文饰富丽,铸造精巧,铭文 典雅,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青铜器原属日常生活用具,其种类和形制多模仿陶器等质地的器物,但商周社会却根据礼 乐制度的需要制作了一批具有特殊意义的铜制器物,即“青铜礼乐器”。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政权,建立了一套礼乐制度,以显示“名 位不同,礼亦异数”的等级差别,赋予上至天子、下至士等不同等级的贵族以不同的权力。 故宫博物馆收藏青铜器约一万余件,是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自商周至明清,各个时期的藏品应有尽有,体现了中国古代青 铜器完整的发展演变体系。从器物种类看,有商周时期的礼乐器,两汉时期的是生活用器及宋以后的仿造器等等。本卷选取的是商代 至战国具有代表性的青铜
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艺术最早最闪光的亮点。中国古代青铜器不仅器物类型繁多、造型庄重华丽、纹饰优美精湛、铭文内容丰富,而且用途广泛,除宴飨外常用于祭祀礼仪,作为强化统治权力的手段。青铜礼器还被用于贵族之间的婚媾、宴享、朝聘、会盟等活动,以铭功颂德。青铜品也作为馈礼品,贵族间进行交往,以维护统治权力。因此,青铜礼器是权力的象征,是贵族等级地位的标志,是礼制的工具。 商代青铜器中酒器繁多,门类丰富。商代早期青铜器胎薄,以光素无纹居多;商代中期,青铜器以平雕一层花为主,以兽面纹居多,且无云雷纹底纹;商晚期至西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食器、酒器、水器、车器、兵器等皆有。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造型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