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1368-1644)清(1644-1911)皇陵是依照传统的风水理论精心选址,于地上地下建造起来的规模宏大的祭祀建筑群。目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明孝陵、明显陵、明十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明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郊,是嘉靖皇帝的父母亲的合葬墓。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葬有13个皇帝、20多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等。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郊,陵园面积为78平方公里,有皇帝陵5座、皇后陵4座、嫔妃园寝5座、公主园寝1座。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有皇帝陵4座、皇后陵3座、嫔妃园寝3座、王公及公主园寝4座。 2000年,明清皇家陵寝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类“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十分浓烈,居于社会之巅的帝王们,对于丧葬自然是比一般百姓更加看重,他们希望生前享受到的荣华富贵到了阴间仍能继续,于是,一座座帝王陵寝壮丽辉煌地建在风水宝地上,留给后人一部部遐想万千的史话。基于此,我们编写了这部《中国帝王后妃陵墓之谜》,《6元本中华国学百部-中国帝王后妃陵墓之谜》以文献资料为依据,以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为佐证,综合前人研究,对历代帝王陵墓的体制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和盛衰演变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介绍,力图将《6元本中华国学百部-中国帝王后妃陵墓之谜》写成融学术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历史知识读本。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东的骊山北麓。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个建立中央统一政权的皇帝赢政(前259-前210)的陵墓,占地56.25平方公里。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皇陵东侧约1.5公里处共发现3座,出土文物中以兵马俑为著名。兵俑一般高1.8米左右,按军阵排列,表情、姿态各不相同。据推算,待3座兵马俑坑全部发掘完毕,可出土陶俑7000余尊、陶马600多匹、战车百余乘、兵器数十万件。这是当代中国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马宇彤编著的《天津小洋楼导图(50座值得一看的小洋楼)》是给游览天津小洋楼的游者提供的一份旅游示意图。从天津现存的200多座小洋楼中精选出来50座,筛选的原则是:楼主知名度高、楼的现状比较好、有故事。内容涵盖名称、门牌号、人物介绍、精彩人生故事。分五大区域,马场道、小白楼、中心公园、鞍山道、意式风情区。按区域配有手绘示意图,方便游者在了解小楼主人及故事的同时,知道小楼的大概位置。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位皇帝,秦陵是他的归葬这地。根据考古资料显示秦始皇陵园曾建有规模宏大的地上建筑群和藏品丰富的地下宫殿。秦末之际,项羽将陵园的地面建筑付之一炬,化为尘埃;地下宫殿藏存完好,至今仍沉寂在地下30米之处,本书向读者介绍了陵园富丽的建筑、众多的陪葬坑和豪华的地下宫殿。另外作者还介绍了秦陵的文物和陵园的未解之谜。
本书对西汉景帝刘启的生平事迹作了扼要介绍,着重论述了他气质大度,作风勤俭、重视生产、维护统一,从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政治清明、国家安定、经济发展的“文景之治”、奠定了武帝建立文治武功,走向辉煌的基础。作者根据阳陵陵园考古成果与公开发表的资料,对陵墓、陵园建筑、从葬设施、陪葬陵园、陵邑等,作了全面详尽的论述,尤其对着衣式木臂陶俑和塑绘衣饰彩俑的描述,对种类繁多的各式文物的研究,突出了它们的艺术价值与学术意义。由于本书出于原考古队长的手笔,亲历的实践与见闻,就能把发生在陵园的盗情、保护以及鲜为人知的故事,写得活灵活现,使广大读者从趣味中学到知识、领略考古人的艰辛。
历史上周秦汉唐,曾为中国留下几代盛世,尤以陕西关中为,人文荟萃,遗风千古。其中汉武帝刘彻,以其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帝业长久,国力雄厚而成为一代伟人;他的死葬安寝之地——茂陵,又以其规模浩大、陵区辽阔、胜迹辉煌而居中国汉陵之冠,是“汉兴厚葬”的典型;因此,汉武帝与茂陵,成为西汉历史文化的一座丰碑。 作者以其渊博的历史、文物、考古方面的学识,厚积薄发,用生动的故事,流畅的文笔,文学的语言,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汉宫秘闻、国事春秋、盛世人文的历史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