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画像砖是古代艺术的璀璨明珠。作为建筑构件,汉画像石、画像砖完成了构造与装饰的功能,形成建筑、雕刻、绘画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 汉画像石、画像砖因其特殊的石、砖质地,与用于构筑地下墓室的用途得以流传至今。其分布地域之广阔、数量之众多,艺术表现力之丰富,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汉代的帛画、壁画、漆画等其他艺术形式所难以相提并论。可以说,汉画像石、画像砖是汉代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艺术发展的*,对汉代以后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汉代是民族文化的奠基期,汉画像石、画像砖凝聚着中华民族本土艺术精神,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汉画像石、画像砖,一方面具有充足的图像资料,另一方面学界对于图像进行了翔实的考证,形成了丰富的文献研究成果,建立了中国艺
基本信息 书名:唐颜真卿书争座位帖(附启功临本)(1.2) 定价:42.00元 作者:《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0101633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8开 商品重量:
本书从学科本质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 艺术考古 属性、方法、呈现、材料以及应用等理论问题,集中地回应了近年来的学术热点,回顾了考古界、艺术史界对于 艺术考古 的专业性质、方法论等问题的诸种看法,对其中较有争议的观点进行剖析,并分析了艺术考古研究近年发展的新趋势,讨论紧扣学术前沿,指出当代文化语境中,图像的呈现方法与材料的合理利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全书在结合实践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探讨了艺术考古作为一门学科、一种研究方法所具有的学术价值、文化功能和现实意义。
历史长河中,丝绸之路早已成为沿路各方文化交流的通衢大道。在这里,人们耳熟能详的边塞诗歌、佛教石窟之外,墓室壁画也奉上了一串璀璨明珠。从文化交流走向看,借助东方大帝国的政治、军事影响,以及悠久历史建立起来的高度文明,本土文化在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中有着明确的主导性,墓室壁画就体现了这一点。一方面,中原墓葬的艺术形式辐射久远,中国壁画墓的遗存近一半在丝绸之路上;另一方面,墓室壁画在接受佛道影响的同时始终保持着重生信仰的独立体系,也因此在汉以下仍然保持了本土图像的独立性。从世界艺术发展史看,埃及和墨西哥等地也有墓室壁画遗存的发现,但后来都中断了,只有中国墓室壁画自西汉开始一直沿革到清代,从帝王到平民的各个阶层都曾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并且地域分布广泛。从文明发展的延续性和艺术发展的广泛
基本信息 书名:唐豆卢望碑(平) 定价:40.00元 作者:历代碑帖法书辑组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010354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8开 商品重量: 内容简介 《唐豆庐望碑》指出豆卢望碑一九九五年七月出土于唐僖宗李儇靖陵墓室之石棺床下,是陕西首次发现的乾陵陪葬墓碑之一。碑无首无座,顶部原刻螭首、碑圭及底榫皆被凿掉,现存高二五一厘米,宽一一一厘米,厚三七厘米。碑面上部文字清晰,下部多处被人为敲击残损,漫漶不清。碑右侧下部残失。撰碑及书丹人不详。碑文焉隶书,共三十行,行七十三字。
《明益宣王朱翊鈏潢南与他的“菊花图”考订》的主要内容是从三轴《菊花图》的现存面貌及后世完全不同的“作者”认定;对三轴《菊花图》上显性与隐性信息的释读与阐述;对三轴《菊花图》后世“鉴定”意见的辨谬与论证;对三轴《菊花图》真正作者“益王之章”主人“潢南”的认定;三轴《菊花图》真正作者益宣王朱翊鈏·潢南的生平与事迹等十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和论证。
《河南古代壁画馆壁画品鉴》主要内容包括:汉墓壁画中的升仙图、汉墓壁画中的辟邪图 驱傩、汉墓壁画中的伏羲女娲、两个女娲 美术史 的登场、卜千秋汉墓壁画的笔法 艺术的旨趣、浅井头汉墓壁画的两种样式、汉墓壁画中的日月、汉墓壁画中的西王母、天界之门 天门、汉墓壁画中的龙、汉墓壁画中的凤鸟、北方之神 玄武、汉墓壁画中的羽人、仙人王子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