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更生、阚绪杭编著的《凤阳明中都字砖(上下)(精)》是2009年至2012年第二次修复安徽凤阳明中都午门期间,从大量回收的明代中都建筑废砖中拣选出部分字砖,按照砖文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编纂而成。凤阳明中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尽管贺书自述“本书不是对六朝都城的全面研究”,但他能独辟蹊径,以六朝瓦当的发现,阐明与六朝都城的关系,并据此“对六朝都城做复原性研究”,我认为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二、六朝瓦当过去虽有发现,但较零散且多为采集品,故不如秦汉瓦当和北朝及唐代瓦当那样受人重视。近年来随着南京城市迅速开发与建设,大量瓦当出土,且有地层依据,因此逐渐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热点。我注意到,作者近年已经发表了数篇有关六朝瓦当研究的文章,本书能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整理,是开六朝瓦当系统研究的先河。 三、本书对六朝都城复原性研究,除用瓦当为主要依据外,还以“人工河流的因素”,突出其对六朝都城规划的影响;同时除对都城和宫城本身的阐述和考证外,还以较多篇幅阐述都城内的主要礼制建
《东汉刑徒墓砖集释与研究》共四卷,全面搜集整理了现存1400余块东汉刑徒墓砖资料,采用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以考古出土刑徒墓砖为基础,综合采用拓片、照片等多种方式对其进行著录,并逐一予以史实考据与铭文释读,全面客观展现了其历史面貌和学术价值,是迄今为止东汉刑徒墓砖集释与研究的集大成者。 东汉刑徒墓砖记录了刑徒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部属、无任或五任、狱所名称、刑名、姓名和死亡日期等重要信息,内容丰富,弥足珍贵。作为东汉独有的法律遗产,本书对揭示东汉刑徒的征发、输送、管理、殡葬等制度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推进秦汉考古、法制史、历史地理、社会史等研究的深入。本书所录墓砖铭文采用隶书镌刻,刚劲古朴,虽非名家手笔,但亦迥然生辉,是研究古代书法艺术的珍贵史料。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尽管贺书自述“本书不是对六朝都城的全面研究”,但他能独辟蹊径,以六朝瓦当的发现,阐明与六朝都城的关系,并据此“对六朝都城做复原性研究”,我认为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二、六朝瓦当过去虽有发现,但较零散且多为采集品,故不如秦汉瓦当和北朝及唐代瓦当那样受人重视。近年来随着南京城市迅速开发与建设,大量瓦当出土,且有地层依据,因此逐渐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热点。我注意到,作者近年已经发表了数篇有关六朝瓦当研究的文章,本书能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整理,是开六朝瓦当系统研究的先河。 三、本书对六朝都城复原性研究,除用瓦当为主要依据外,还以“人工河流的因素”,突出其对六朝都城规划的影响;同时除对都城和宫城本身的阐述和考证外,还以较多篇幅阐述都城内的主要礼制建
本书是在考古学与文化学大力发展的基础上,对汉代画像艺术所表现的审美观念所作的美学探讨。作者在视觉文化、图像理论的现代学术视野下,通过对汉画像的图像志与图像学的象征符号分析,探讨了中国汉代民族文化的图像美学问题,立论新颖,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汉画像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唐更生、阚绪杭编著的《凤阳明中都字砖(上下)(精)》是2009年至2012年第二次修复安徽凤阳明中都午门期间,从大量回收的明代中都建筑废砖中拣选出部分字砖,按照砖文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编纂而成。凤阳明中都的营建用砖量之大至今无法统计,其中绝大部分砖无字,有字的砖只是少数。这次所收集的480余块字砖内容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砖文反映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记载了当年烧砖有13府34县等地方政府单位,其地域范围遍及如今的安徽、江苏、江西、湖南、湖北五省。还有大量的砖是中都军队所烧制,其军队编制有留守司、凤阳卫、长淮卫、怀远卫等17个卫所及千户、百户、总旗、小旗等单位,基本反映了建造中都城的这一庞大的烧砖机构和劳役人群,实证当年千军万马营建中都的历史。中都字砖不仅仅是一种标识,更是一种文字记载,它填补了明代实物史料
一、本书所收瓦当上起西周,下至唐代。以秦汉瓦当为大宗。唐代瓦当则精选少量有特色及有代表性的入录。 二、本书编排方式,按画像类、图案类、文字类编排。在每类中,基本以时代先后为序。图案类瓦当,因数量较多,则选取有代表性及纹饰较佳者。文字类瓦当,大致按宫殿、官署、陵墓、祠堂、记事、吉语、杂类排列。 三、本书图版说明,依时代、形制、尺寸、释文、出土地点等项加以著录。某项不详者,暂付阙如。每一瓦当酌加简要说明。 四、瓦当中文字残缺或未识者用“□”标明。 五、本书图版均为拓片,其中绝大多数取自原拓片,极少数系翻拍所得。
本书包括:内蒙古出土瓦当概论;包头出土的“单于天降”和“单于和亲”瓦当;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出土的战国、汉代瓦当等内容。 本书是一本古代瓦当研究的考古学专著。作者做到了瓦当的时空完整性。从时代上看,本书收录的瓦当上自战国时代,下至辽金元王朝,中间的秦汉、南北朝及唐无一缺环。从地域上说,从西向东、由北至南,包括了内蒙古地区出土古代瓦当的主要地点。对内蒙古古代瓦当的研究,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从而得出瓦当拓片51幅,微集瓦当拓片仅有17幅。由于书内大部分为考古发掘所获,它们有著明缺的位置、清楚的地位元关系,这就保证了瓦当研究的科学性,有了地区的学作基础,类型学的研究才更为科学、可靠。本书附录的内蒙古新出土的瓦当、历年出土的瓦当和微集的瓦当资料统计表,列出了瓦当名称、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