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是人类随着文明的诞生而发明的古老的人造材料之一,它诞生于公元前25~前23世纪的两河流域,距今有4000余年的历史。中国的玻璃制品出现较晚,现有出土玻璃,早的出现在春秋末战国初的墓葬中,距今也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玻璃曾是历*昂贵的材料之一,直到公元前4世纪的西亚,玻璃的价值仍然和黄金相提并论。明代之前,精美的玻璃器的价值都远远高于黄金。同时玻璃自诞生起就是受欢迎的贸易品。古代的人们,特别是上层社会,像今天一样,喜欢来自外埠的新颖别致的商品,玻璃器也是他们追求的物品之一。 由安家瑶编著的《玻璃器史话》以近年来国内考古发现的玻璃器为线索,并结合文献记载,探讨了中国古代玻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国古代的玻璃在世界玻璃史上是风格独特的一支。《玻璃器史话》试图从玻璃器这个侧面反映我国古代社会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全省有博物馆、纪念馆74座,馆藏文物56万件9组),其中珍贵文物5万余件(组),一级文物3526(组),*123件(组),兵马俑、金银器、唐三彩、青铜器、青石雕等精品文物为世界所瞩目。
本书以山东安丘一座清代石坊“庵上坊”为考察对象,从追溯它的建造缘由入手,讲解它的建筑式样和装饰题材;由欣赏它的艺术之美,既而分析它的表面与实际功能;以这座牌坊为例,揭示了清代流行起来的建筑样式“贞节牌坊”的隐匿意义:虽然建造的名义是为纪念那些籍籍无名的妇女,但这些牌坊并没有提供表彰对象的真实生平,其真实功用乃是作为地方富豪彰显和增强一己势力的载体。在富贵吉祥的装饰图像和庄正醒目的匾额题词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意旨和不曾言说的故事…… 作者对这一典型题材进行过多年的深入探查,亦参考和援引了多方的研究成果,在历史语境下清晰勾画出石坊所衍生的各种形式的话语及其彼此间复杂的关系;在精心铺叙的种种故事之间,巧妙地穿插着对于许多理论问题新颖的思考。其精到的述说呈现了丰富灵动的历史文化
本书记录了发现魏武帝陵墓的前前后后。 该书内容由文物部门独家披露,考古学家权威讲述。 如果你对考古感兴趣,如果你想研究三国时期魏国的有关历史,那么,本书绝对适合你来阅读。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宋米芾苕溪诗卷/历代碑帖法书选 作者: 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号: 9787501008193 出版时间: 1987-07-01 开本: 16开 包装: 平装
本书在制定选题计划时有两个考虑:一是应该选什么角度,二是可能选什么角度。前者是在通史、正史之外的大范围内,偏重于文化角度,特别是物质文化角度的各种题材,只要有益于陕西历史文化的深化与进步,适合广大读者的要求就都可以选;而后者则是哪些人适合写哪种题目,只要有合适的人选就可以确定某个题目,如无其人则可以暂缓。要是有人在我们考虑的选题之外, 自告奋勇要承担某个题目,我们是会认真考虑的。这样作,更加有利于发现人才、推陈出新,或者说叫标新立异。总之,在选题方面我们采取灵活的办法。
《秦始皇帝陵珍宝》的诞生,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众多文化主题丛书之中新的里程碑。它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化驿站”为推广概念,采用图文并茂的编排形式,为广大观众精心制作、倾心打造。先期获赠《秦始皇帝陵珍宝》的国外友人无不赞叹:“一俑一世界,一书一传奇。”
《明董其昌濬路马湖记(修订版)/历代碑帖法书选》纸本,行书,纵29.3厘米,横607.5厘米,132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该卷布局疏朗匀称,是董其昌晚年之作,所谓 渐老渐熟,反归平淡 ,寓生秀于扑茂苍拙,自然洒落。董其昌淡墨行书,往往起笔较浓,依次渐淡,脉络分明,有着鲜明而绵长的抒情节奏,他的书法像优美的轻音乐,清淡、缠绵、隽永而余味无穷。《明董其昌濬路马湖记(修订版)/历代碑帖法书选》修订版据我社旧藏反转片重新电分制版,添加释文和修订说明。
《唐欧阳询书皇甫府君碑》:《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府君之碑》,简称《皇甫誔碑》。于志宁撰,欧阳询书。无年月。碑高253、宽126厘米。碑文28行,行59字,正书。碑额篆书 隋柱国弘义明公皇甫府君碑 十二字。此碑现在陕西西安碑林。
1981年8月24日子夜,一声轰然巨响,屹立千年的“关中塔庙之祖”——陕西扶风法门寺真身舍利宝塔在风雨中崩塌。1987年5月,考古人员来到法门寺院,在地宫中发现了密藏一千多年的四枚佛指真身舍利与两千多件包括武则天绣裙在内的稀世珍宝。作品描述了法门寺倒塌、地宫发现的全过程,以及佛教东传与珍宝秘藏再次面世的情景。 这是本纪实文学。它主要重现了法门寺神圣佛骨的再现全过程,以及佛教东传与珍宝秘藏再次面世的情景。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1981年8月24日子夜,一声轰然巨响,屹立千年的“关中塔庙之祖”——陕西扶风法门寺真身舍利宝塔在风雨中崩塌1987年5月,考古人员来到法门寺院,在地宫中发现了密藏一千多年的四枚佛指真身舍利与两千多件包括武则天绣裙在内的稀世珍宝。……
苏轼是北宋 文学家、书画家。历代碑帖法书 选编辑组编著的《宋苏轼人来得书新岁展庆帖》为两 份信札,都是苏轼写给湖北友人陈慥的。《人来得书 帖》书于元丰三年(1080),《新岁展庆帖》书于元 丰四年(1081)。均为行书,点画一笔不苟,结字疏 密有致,神采飞扬,表现出典型的文人书风。
神秘的古墓、传说的财宝、绝命的咒语、充满智慧的盗墓与反盗墓较量,就如至今深藏的秦陵地宫,谜团无数。一代奸雄曹操缘何薄葬?成吉思汗陵寝为何仍未被找到?乾隆的棺椁会走动,自己“看护”自己的陵寝? 汉广川王刘去四处挖坟盗墓仅仅是为饱眼瘾图好玩,南朝陈叔陵破掘坟墓是因为喜玩死人骨头;更有大旱之年,愚昧的农户以为得罪上苍,必破坟伐墓,残其死者肢体,进行“打旱骨丁闭庋奈资酢 本书抽丝剥茧,另类读史,带你进入诡异卓绝的盗墓文化。
内容简介 《历代碑帖法书选:汉韩仁铭(修订版)》介绍了,《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简称《韩仁铭》,镌立於东汉熹平四年一公元一*年一。碑高二二七厘米、宽一二六厘米,金正大五年(公元一二二八年)出土,出土时碑下斜缺一角,仅存上截,共八行,行存十七至十九字不等。篆书题额两行,行五字。清康熙间一度传云亡失,后又重新发现,移置荥阳县署,原存河南荥阳第六中学内,现藏于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此碑书法结体宽博,行书飘逸,是我国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碑额篆书方整疏朗,字迹清晰,为汉碑所仅见。 内页插图
猛龙碑刻于北魏孝明帝元诩正光三年(公元五二二年),碑文正书阴刻,无撰书人姓名。碑阳二十四行,每行四十六字。碑阴十二列,镌刻立碑官吏姓名。额题正书,阴文十二字。碑文记载 猛龙 郡太守时的政绩。原碑现 东曲阜孔庙碑 列馆。 此碑书法俊秀刚健,开唐欧阳询、虞世南 先导,而额书尤险劲, 为北魏碑书难得 笔。清代 世臣、康有为等都赞赏此碑 能造 ,不可名言。 实上爨龙颜 奇古,比 碑 瘦硬,李超、杨大眼 峻整,南碑 气韵, 猛龙碑都兼而有 。其姿态翩翩,秀 溢洋,结构 能,格调高古。
本书新世纪学人文萃之一。“钱”是许多民俗现象的道具,也是特殊的文化象征符号,“钱”不仅是经济史的主角,透过中央的方孔,也可以透视社会生活史的奥秘。
本书是三星堆文明丛书中的《古国寻踪》,全书共分五章,其内容包括三星堆文明的发现与探索、三星堆文明的基础——宝墩文化、辉煌的三星堆文明、三星堆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十二桥文化、后的辉煌——战国青铜文化。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性,可供相关人士参阅。
《世界出土文物背后的故事》介绍了世界古代文明中最精彩辉煌、有代表性的文物,旁及独立性的地域文明,力求以最少的、最精彩的文物反映文明的进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历史是漫长的,留下的文物不胜枚举、千姿百态、蕴含了大量的信息。
《世界遗产在中国》是一部38集的高清纪录片,主题集中、鲜明。它纪录的是中国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其价值不言而喻。该纪录片全景式、成系列地反映被录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和人类口述非物质遗产,这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本书为该纪录片之书面呈现,本书为该系列之一,全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语言通俗。 38集系列纪录片《世界遗产在中国》,用美丽流畅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画龙点睛的解说,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以及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遗产、合理利用遗产的信心和决心。 本书为该系列纪录片之书面呈现,它保留了纪录片中之精华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重现纪录片的内容。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新疆,由于其地理位置处于古代东、西方的枢纽地带,而备受世人的瞩目。近百年来的考古探险、发现,使得这片神秘之地的古迹逐渐为世人所熟悉,更加引发了人们对它的关注。 通过考古学者的不懈努力,在这广袤千里的瀚海上所发生的沧桑巨变已逐渐呈现出一个清晰的轨迹。人类从远古蹒跚而来,沿途之上给我们今人遗下了一个个文明的路标,让我们对远古的人们有了更深切的了解。 考古学家们发现,从石器时代开始,远古人们的交流就是广泛的。至青铜时代,新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与其东西相邻国家和地区的交往更加密切。这或许可以为我们理解后来产生出的著名的“丝绸之路”提供一些背景材料。 汉代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将经营这片广阔的区域作为一种国策,新疆与内地之间的联系变得密不可分。从浩如烟海的遗迹、遗物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
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碑,镌刻于唐成亨三年(公元六七二年)。此碑是长安弘福寺僧怀仁根据王羲之的墨迹汇集而刻成的。碑首刻有七佛像。碑通高三五○厘米,宽一○八厘米。碑文共三十行,每行八十五或八十六字不等。原碑现立于西安碑林。 王羲之的书法,在我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特殊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历来有[书圣]之称。他的墨迹大多已经散失,到了明清两代,真迹已一无所存,只剩有少部分唐人的钩摹响拓本。宋代淳化、大观时所刻的帖,大都是些零篇短札,而?这些帖的宋拓原本,也非常稀少,所以这块圣教序碑,便成为今天研究王羲之书法的重要资料。 此册《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系北宋拓本,淡黄麻纸精拓,纸墨相宜,捶拓精致,字口锋利,蜡光如新,是国内现存最好的拓本之一。此本原为明代刘正宗旧藏,每行约十一字,经重新割裱,每行约
本帖是我国古代 碑刻之一。此碑镌刻于东汉 中平三年(公元一八六年)二月,立于山东东平。历 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编著的《汉张迁碑》书体为隶书 ,以方整著称于世,运笔朴拙,刚劲沉着,结体以方 取胜,从而表现出骨力雄健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