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三卷本《欧洲历史地理》的缩写精华版,围绕环境、技术水平、人类的观念和组织三个因素,选取欧洲历史上七个关键时期,来呈现欧洲在过去的2500年历史中不断变化的人类活动空间模式。环境、技术水平、人类的观念和组织三者始终互相作用:环境一方面促进或约束人类的活动,另一方面也被人类所改变,以符合人类的需求;人类的观念和组织是一个不可预知的因素;而在整个历史中,人和环境的关系已被人们掌握的技术所改变。本书运用大量地图、表格,直观体现历史变化,具有极强的实证性。
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二百卷,继承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的体裁, 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前一百七十一卷依宋初所置河南、关西、河东、河北、剑南西、剑南东、江南东、江南西、淮南、山南西、山南东、陇右、岭南等十三道,分述各州府之沿革、领县、州府境、四至八到、户口、风俗、姓氏、人物、土产及所属各县之概况、山川湖泽、古迹要塞等。幽云十六州虽未入宋版图,亦在叙次之列,以明恢复之志。十三道之外,又立 四夷 二十九卷,记述周边各族。 《太平寰宇记》所载府州县沿革,多上溯周秦汉,迄五代、宋初,尤其是对东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的政区建置,较其他志书详尽,可补史籍之缺。本书篇帙浩繁,内容详瞻,是研究历史人文、自然地理的宝贵资料。
推荐语: 那些被隐匿与变焦的历史身影,能穿越时空渡尽劫波,照见中西方终将不会停止的相遇之路。 内容简介 1911年,美国地质学家罗林 钱伯林(Rollin T. Chamberlin)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刊发的都江堰小镇上戏台与相机相遇照片,让历史上西方与东方在镜头里互视。本书以此为切入点,整体回溯了《国家地理》杂志一百多年来有关中国的报道,聚焦不同历史阶段的人文故事与地理景观,为跨越百年的无声文字与影像赋予多重审读视角。全书重点放在 西南一隅 ,梳理了关涉西南形象的四重主题,涵盖植物地理、道路交通、生态文明与民族文化等,运用了跨文化与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反思文化书写中的多重面纱,从不同学科视角探析区域文明变迁历程。
本书为《中国环境变迁史丛书》中的一个品种。 《隋唐五代环境变迁史》 主要从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的气候(气候特征、气候波动、气候状况)、水环境(降水、湖泊的变化等)、植被(文化用品消耗、造船业消耗、建筑消耗、森林分布、森林状况、植被分布、植被隐忧等)、野生动物环境、地貌与土壤、矿产分布与利用(金矿、银矿、铜矿、铁矿、瓷器、盐业等)、自然灾害(旱灾、水灾、蝗灾、冻灾、地震、疫病等)、环境意识与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等角度研究隋唐五代时期的环境变迁。史料丰赡,论证有力,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嘉陵江流域历史地理综合研究》全书计十章,篇幅30万余字。主要运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从历史自然地理与历史人文地理两个层面系统、全面探讨了长江重要支流嘉陵江流域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历史气候、森林植被、野生动物、地质灾害等)和人文地理诸要素(人口分布、城镇发展、交通地理及军事战争)的演变及规律。特别是对嘉陵江流域历史时期的气候、植被、野生动物、地质灾害的研究超越前人,对嘉陵江流域交通地理中的古代津渡、城镇形态及其时空分布、清代嘉陵江流域历史军事地理的研究也填补了一系列本领域中的空白。
本书系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曹禺研究专家田本相先生个人回忆录。 全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的生命轨迹、学术生涯以及学术成就,化入了作者对生命的体验、对生活的感悟、对祖国的情思、尤其对学术的不懈追索和探求,折射了中国当代戏剧潮流的发展印迹。贯穿全书的主体精神是积极向上的,既生动感人又具有励志意义,给人一种奋进的激励和身处逆境仍然坚持学术追求和理想信念的正能量。作者丰富的治学经验和人生智慧,对读者有较强的启迪作用。
《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珍品,集地理志、方物志、民族志、民俗志于一身,既是一部巫书,又保存了中华民族大量的原始神话。《山海经》开了中国有图有文的叙事传统的先河,它的奇谲多姿,形象地反映在山海经图中。尽管六朝和宋代以前的《山海经》古图已佚散不存,而现存于世的明清诸家山海经图中的畏兽异鸟图像,对理解这部天下“奇书”、认识远古社会及山川信仰,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作者从国内外现存的诸多古本山海经图中,精选出富有价值的古图并撰写图说,按照十八卷经文的顺序一一道来,在比较中追索山海经图的来龙去脉,阐发其文化底蕴,探讨其叙事风格,在山海经研究史和神话学史上独辟蹊径,具有相当高的价值,自出版以来,受到海内外读者和研究者的欢迎。 神奇瑰丽的山海经图为我们展示出中国原始先民心目中的图像
细数历代皇帝的功绩,除庖羲氏、轩辕黄帝、诏尧、虞舜外,再也没有能够与大唐皇帝的业绩相比的了。我大唐统一天下,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强盛而威震四方,周边的蛮夷都竞相听命朝拜。我这次印度之行,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听,能够知道我大唐的功业已经超越三皇五帝。一切之灵,都得到唐朝慈惠的仁泽;所有人类,都称颂大唐治国的业绩,赞美文德的昌盛。详看古书记载、图谱资料,没有能够与大唐相提并论的。
《五陵原环境变迁与西汉陵寝文化研究》利用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及实践调查资料等,重点关注五陵原自然环境变迁、五陵原社会环境变迁、西汉陵寝文化、五陵原历史地位、五陵原文物保护五个方面。《五陵原环境变迁与西汉陵寝文化研究》对五陵原环境变迁及两汉陵寝文化的研究,能够促进该领域学术研究的发展。涉及五陵原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等问题的研究,能够对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及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参考作用。
《真腊风土记》为周达观于13世纪末奉使真腊(今柬埔寨),归国后写成的。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柬埔寨各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对辉煌的吴哥文化有详细记载。校注者在过去中外学者研究该书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校注,是研究柬埔寨历史和中柬关系史的读物。《西游录》记述了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西征至中亚的各地见闻,为13世纪初中国与中亚交通的重要史料。《异域志》是周致中根据元以前资料著录了210个国家和民族的地理、风俗、物产情况,文字虽然简略,但其中有不少已佚书的材料。
钱穆先生不仅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对古史地理亦卓有研究,《先秦诸子系年》《史记地名考》为其代表作。本书汇集作者民国时期考论古代历史地理的文章二十余篇,包括三篇长文《周初地理考》《古三苗疆域考》《楚辞地名考》,及多篇短论如《秦三十六郡考》《中国史上之南北强弱观》《水利与水害》(上下篇)等。作者以通儒精神将地名学、史学、政治经济、人文及民族学融为一体,辨析异地同名的历史现象,探究古代部族迁徙之迹,进而说明中国历史上各地经济、政治、人文演进的古今变迁。
公元709年的冬天,冷,大学封山。草原上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大雪飘后海风寒,年年移帐雾中天。
《福州内河史话》系福州市政协组织专家对城区内河全面系统的梳理,既包括了传统福州城现存河流、附着河流的桥梁、祠庙等古建及民俗、传说,还包括历史上存在过的流动水体及其相关内容,更辑存了不少内河文献资料,溯其发端,叙其变迁,探其人文内涵,明其未来趋向。
《西洋番国志》是记载郑和下西洋早文献之一。作者参加郑和船队,记述所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各地20个国家的情况,是航海史、中外交通史的珍贵史科。现以仅存的孤本知圣道斋抄本校注整理,后附有关资料九篇。《郑和航海图》为明末根据郑和下西洋时所用的海图针经编绘而成。共收航海所经地名500多个,为我国早的航海图。现据原图缩印,并编有地名索引,注出今地所在。《两种海道针经》包括《顺风相送》、《指南正法》两部分,原是明末清初舟师所用远洋航海的针簿,是研究航海史的珍贵史料。书末附地名索引。
《山海经存(套装共4册)》共分九卷,卷六、卷七原阙,是汪绂根据全书体例所补。汪绂于文字训诂、山川地理考证、神怪内容疏解等方面有很多独到见解,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工于刻绘,曾因家贫,以在景德镇画甆维持生计,《山海经存(套装共4册)》中所录的四百二十余张图片,除卷六、卷七外,均可确定是作者亲手所绘。这些图片,生动传神,线条流畅,加上作者对《山海经》有精湛研究,可保证这些图片能准确传递文字内容,从而有助於读者理解原书。
《山海经》是一部想象力非凡的上古百科全书。它深刻并鲜活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的生活图景,以丰富离奇的幻想和浪漫诡异的笔调,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广而久远的影响。 《山海经》不仅是社会科学工作者重要的研究对象,也是广大读者获得古代知识的宝库。要了解古代的山川风物、奇兽怪鸟、神仙魔怪、金玉珍宝、神话故事,不可不读《山海经》。但是,由于这部书年代久远,文字艰深难解,许多读者因为文字的障碍,不能饱览其全部风采。鉴于此,我们推出了这本《山海经全解》,对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诠释。
《西北史地丛书 冯承钧西北史地著译集:蒙哥》是冯承钧先生翻译的伯希和和闵宣化关于中亚语言、种族及史地研究的文章合集,包括伯希和著《蒙哥》《荨麻林》《莎儿合黑塔泥》《四天子说》等,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蒙占的历史,地理、宗教、人名、种族等进行了梳理和考证,解释了诸多历史悬疑问题。闵宣化著《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是关于东蒙古一带辽代都城上京的探察考古文集。
《禹贡(半月刊)(套装全11册)》内容主要包括:《禹贡(半月刊)(1)》、《禹贡(半月刊)(2)》、《禹贡(半月刊)(3)》、《禹贡(半月刊)(4》、《禹贡(半月刊)(5)》、《禹贡(半月刊)(6)》、《禹贡(半月刊)(7)》、《禹贡(半月刊)(8)》、《禹贡(半月刊)(9)》、《禹贡(半月刊)(10)》和《禹贡(半月刊)(11)》。 《禹贡(半月刊)(套装全11册)》是《尚书》(一作《书经》,简称《书》)中的一篇。汉马融说: “上古有虞氏之书,故曰尚书。”①唐孔颖达说: “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尚书》是我国现存早的官方史料集,保存了上古部落活动的历史文件和政史论文,是儒家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尚书》相传由孔子所测定,实际上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禹贡》篇者,历代学者一
全书收入论文兰十篇,从环境史研究的絮构与理论方法,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水利与国计民生、灾病与环境、自然与环境的关系等五个方面,涉及历史上的土地垦殖,农作结构,游牧生产、城镇发展,水资源和水利建设,山林薮泽、野生动物、灾害,疾瘸,饥荒,公共卫生乃至诗歌、绘画、民俗节日,饮食,丧葬风俗等与生态环境及其变迁的关系,论述了中国历史上环境对社会与人类的影响。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个案分析,均体现了目前中国生态环境史研究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