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著《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正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丛书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有关古都西安的著述很多,但系统地编著一部大型丛书,立体全景地展现西安历史,却是首次。我有幸在西安工作十多年,西安的文化积淀实在是丰厚,这座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历史文化。在两个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必要也有责任组织和
曾国藩身为晚清重臣,他顺应时代需求,创办湘军,开创了书生治军的先河;他在清朝官场风风雨雨几十年,始终屹立不倒;他专修朱子理学,成为清朝最后一个理学大师;他提倡立志高远;做人唯诚信二字而不立;他始终认为,凡事要亲身入局;言行要谨慎;在日常的处世中,更要藏匿自己的锋芒,避免过于暴露自己。他的这些观点、做法,让他在宦海沉浮的世界里游刃有余,终得善终。 《曾国藩全传》虽然是一本传记,却也突出了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和治军思想,从这两大方面辅助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揭开曾国藩成为晚清名臣乃至中国封建具影响力之一的政治家的根本原因。
本书内容包括:曾国藩治人原则:不治人,难以成大事;曾国藩治人谋略:善治者,乃是强者;曾国藩治人方圆:可怕的是受治于人等。
本书收曾国藩家书159封,分成“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依据,分为“励志”、“劝学”、“做人”、“居官”、“为政”13类,基本包括了他的家书精华。以上13类,以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分类的依据,基本涵盖了曾国藩以儒家思想严格约束自己的内容,是他做人做事、为官为政的精神所在,为帮助一般读者了解他的思想开了方便之门。
曾国藩认为:爱护自己的办法是谨慎处世,避开是非,其操作之法在于:一不让人伤已面子,二不让人攻穿心房。 怎样保护你的脸面?怎样提防他人的算心?解决不好这两个关键问题,你就会像活在泥坑里一样难受!在曾国藩看来,面心之道在于,善护善守,万不可与人因矛盾而伤了和气、坏了关系。此为成大事者一生之秘诀。 最后,想说明的一点是:本书抓住曾国藩对“面”与“心”的理解,自有见解,文笔纵横。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 历史是一面魔镜,而历史人物就是这面魔镜中的画面。它可以带我们穿越时空,结识到形形色色、活灵活现的历史人物,接触到林林总总的事物变迁。而这就引出了本书的主人公曾国藩的出场,拉开了《曾国藩那些事儿》的序幕。 本书从曾国藩的出身开始起笔,阐述了曾国藩一生的经历和曾经拥有过的功过成败、喜怒哀乐。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曾国藩传记。全书以轻松、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人性化、个性化的视角下笔,展现出了晚清重臣曾国藩时代所发生的那些事儿,同时从各种人物的心理剖析中,看到历史上每一个细节的变动,发现历史人物内心挣扎、斗争、矛盾的复杂变化和面临历史重大事件、人生转折时刻的瞬间决策抉择。 希望通过《曾国藩那些事儿》一书,能够让更多的读者从历史人物的生命历程中领悟到一些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其中尤以成功心法《挺经》、传世良言《家书》、治家方略《家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涉及修身、为学、齐家、处世、从政、治军等诸多方面。《挺经》详细记录了曾国藩在宦海沉浮中总结出的条心法,是其从自身的成败得失中总结出的一套独到的为人为官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展现了其“内圣外王”的睿智权谋。《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达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家训》则记载了曾国藩继承先人遗训,结合自身体会,教导兄弟子侄成人成才的高妙策略。本书分别对曾国藩所著《挺经》、《家书》、《家训》中的经典话语进行解读,借助曾国藩的传奇经历和生活事例,讲述了曾国藩做人做事的艺
去年,文汇出版社冯勤先生与我闲聊时提到了历史人物的研究。冯先生认为帝王是历史时代的代表人物,研究帝王对了解我国的国情是大有益处的。而且,关于帝王的历史作用、生平事迹、权力交接等方面有许多问题并没有搞清楚,如果我们能在这方面作点工作,应该是很有意义,对历史知识的普及和传播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受冯先生的启发,我召集了邻国慰、杨英姿等几位志同道合者进行了讨论,从学术性和趣味性两个方面考虑,我们决定把工作范围限定在关于帝王历史的各种异说上,并着手拟订编写的体例和内容,力求使得有更多的读者能关心历史知识的发展和提高自己的历史兴趣。我们更希望本书能开拓读者的精神境界,给人们以一些启迪,温故知新,鉴往知来,在提高读者的文化素养方面有的独特的意义。——张剑光
本书以诸葛亮一生经历为经,以重大历史事件、众多人物为纬,不但以诸葛亮为主侧重描述了蜀汉集团的英雄人物,也十分注重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人物描写,在时间、事件、人物、历史背景方面无一虚构。纪年主要以《资治通鉴》的编年为依据,参照《华阳国志》、《三国志》相互印证。事件、人物的史料也多取自于以上三种史志,其他杂取部分属于非正史的均作了有关说明,以免读者发生歧误,以讹传讹。因而此书实际上可当作一本三国英雄传来读。
本书从修养、劝学、为人、为政、冶军、立志、养生、持家、处世、教子等十个方面精选了165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小到人际琐事,家庭生计,大到治国兴邦之道,每篇均加以详细注释,是曾国藩一生思想经历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使广大读者从另一个角度走进曾国藩的内心世界,是深入了解,正确评价曾国藩的珍贵资料,也是提高自身修养和精神境界的选择。 “盖士人读书,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則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拨。” “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争议的大人物之一,肯定之言,誉其为完人,谓其“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配”,谓其成就“震古铄今”,成孔子没后二千年来《春秋》经世之义之惟一“解人”。否定之言,则谓其为“事祖国统一民贼”,“民族罪人”,谓其遇足愚诚而不顾“民族大义”。呜呼,如此大誉大毁之人,求之中国历史,能有几人乎?求之世界历史,又能有几人乎? 本书记述了曾国藩一生的行事,并加以论断。
自秦始皇开始,到清朝的末代皇帝博仪,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中国共有近五百个皇帝粉墨登场,走上历史舞台。他们或是流芳千古,或是遗臭万年,或是像普通百姓一样,被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本书在众多的皇帝中,选择了一百位皇帝。他们并非都是特色的,但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从这百名皇帝中,能够看出皇帝的个人生活、为政特点、处理方法,以及朝代更迭、家国兴衰。这些皇帝是历史的缩影,他们用自己或悲或喜的人生,演绎了一段又一段的故事。他们或深或浅的足迹,构成了中国封建历史的宏篇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