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陈寅恪先生后半生(1949 1969年)的传记。 陈先生学贯中西,文史兼通,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境界。 他一生潜心学问,不求显达,深为国内外学人敬重。 本书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 详尽描绘了陈先生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 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本书为读者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从陈先生的生存状态和人际关系入手, 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 并以此分析、诠释了陈先生晚年作品的内涵, 提出了不少颇有说服力的见解。 这部也许沉重的作品,能给读者许多启示。 2013年修订本,作者参考近年发现的新材料、新研究, 在 时代与人 的一些节骨眼上, 新注入近年治学的思考与心得, 并补入当年尚未知道的一些重要史迹。
上海陕西南路的长乐邨93号,是丰子恺晚年的故居。在人生的后阶段,丰子恺在家人的陪伴下,享受了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也遭受了十年浩劫的挫折与磨难。他从未停止过读书、写文、作画,也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与艺术的追求。本书为丰子恺长子丰华瞻的长女丰南颖、次女丰意青合著而成,回忆了祖父丰子恺在生命后十几年间的点点滴滴,有喜悦,有愤怒,有无奈,有和解,文笔平实,感人至深。
《王国维全传》以崭新的人文视野、凝重的历史笔触,从新旧世纪之交的广阔背景上,再现了王国维“五十之年”中经历的时代风云、事变沧桑,记述了他怎样从清末“诸生”、“寒门布衣”,通过“独学”成就了融会中西、学贯古今的一代大师,并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比较全而而翔实地展示了他作为新文艺理论的先导、新史学的开山和甲骨“四堂”、清华师之一的学术巨子,对近代中国文化学术多方面建树及世界性贡献:同时,从思想上渴示了他在帝制到共和的大变局中,追求、苦恼、矛盾、徘侗,后“自沉”的悲剧性结局。这是作者在潜心研究王氏生平学术、所撰多部专著的基础上,参酌海内外新成果写就的,是王氏去世80年以来,一部气势恢弘、跌宕多彩的全传。
邓嗣禹是国际的历史学家、汉学家、图书文献目录学家,中国科举制度与朝贡制度理论研究的奠基者与创始人。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文化史、中国典章制度史、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史。《家国万里:邓嗣禹的学术与人生》收录了邓先生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分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国粹精华、各时期典章制度、古代史研究、唐宋史研究、明清史及近代史研究、太平天国史研究六个部分。
《鬼谷子》着重于辩证的实践方法,具有极完整的领导统御、策略学体系。在 这个政治纷争风云变幻,商战竞争日益激烈的新经济战国时代,鬼谷子的思想、智慧和奇谋韬略在经营、管理、公关等方面仍 广泛的指导意义。本书作者从领导智慧、内练智慧、纵横智慧、成事智慧、用人智慧几个角度解读《鬼谷子》,帮助读者学会智慧生活。
《素书楼馀渖(新校本)》为钱宾四先生全集正文之最后一册,主要以不易归类之零篇或前此成书失收及新得之短文,汇编而成。全书分序跋、杂文、书札、诗联辑存、晚学拾零五部分。第一部分序跋类。共四十三篇。最前两
本书是陈祖武先生《旷世大儒:顾炎武》《衰世风雷:龚自珍与魏源》两部著作的合编本。本次收入“陈祖武学术文集”再版,基本保持原貌,仅对一些笔误做了修订。 《旷世大儒:顾炎武》:在中国学术 ,明末清初是一个风起云涌、才人辈出的时代。顾炎武就是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卓然大儒。他一生读万卷书,行奇学博,志在天下,被誉为一代学术的开派宗师。顾炎武是一个成就斐然的学者,承宋明理学衰微之后,深得晚明实学之精神。一生为学,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广泛涉足经学、史学、方志舆地、音韵文字、金石考古以及诗学等学。顾炎武一生,讲究道德、学问、文章的统一,成为数千年儒林的楷模。缅怀这位旷世大儒,除了从顾炎武的学行和思想中寻求可贵的历史借鉴, 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 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推动中华民族新文
《九十年沧桑》是张静吾先生的自传,记载了张静吾先生跌宕起伏一生和对河南医学教育事业的鞠躬尽瘁。书中包括其好学刻苦的青年游学经历,再到学成之后毅然回国投身于医学教育,用自己的所学所知报效祖国等内容。在张静吾先生的奔走下,其任职的河南大学于1928年创建了医学院,后于1956年被任命为河南医学院(今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副院长。在后来时局动荡的年代,尽管被剥夺了从事医院教育和管理的权力,但是张静吾先生没有放弃医学事业,继续将自己的知识和热忱投入了神经病学的研究和临床治疗。80岁高龄时仍积极为医学院的改革、发展提出规划与设想。
林散之的书法之所以每一笔都动人心魄、沉郁勃发,秘密全在一颗诗的心里,在一个每天都沉吟和沉思的人心里。这便是林散之成为林散之的秘密,或一个平常人成为草圣的秘密。 《不俗即仙骨:草圣林散之评传》是一部研究和评论林散之的传记性作品,它深入林散之鲜为人知的精神生活,深度解读林散之的诗书画,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时代印记深刻、内心历程丰富的林散之。作者依据严格梳理、筛选的林散之生活的各种可靠史料,从日常生活到艺术追求,充分打开了林散之鲜为人知的精神世界,深入阐释了林散之各阶段艺术意识的微妙转变。 林散之的特别之处并不在所谓“当代草圣”的称号,而在于他自觉地置身于真正的中国文化传统之中,华夏文明之所以向来如此壮丽,如此充满不竭的创造力,秘密也在这里。这部“评传”是空前的,这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