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后20年》1996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很快在全国读书界引发了 陈寅恪热 ,并带出许多话题:关于传统文化、关于人文精神、关于学人风骨 还有陈寅恪可歌可泣的传奇人生。此书遂成为90年代三联的 标志性读物 之一。 《陈寅恪的*后20年(修订本)》这本书的一个好处在于作者翻阅了很多档案,找到了原始文件,根据大量珍贵的档案、访谈和文献等*手资料,在书里澄清了很多历史疑问。第二个好处在于,作者抱着 了解之同情 的态度写作,从20世纪中国文化的传承角度来理解陈寅恪,写出一部以揭示传主生存状态、探索其内心世界为主题的个性鲜明的学人传记。书中一大批与传主有交往的各色知识分子之命运也有明晰的描写。 此次再版,作者对全书做了全面修订,在订正讹误之外,特别针对近年发现的新资料、新研究,做了几十处的增补删改,也增加了作
本书为陈寅恪先生后半生(1949 1969年)的传记。 陈先生学贯中西,文史兼通,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境界。 他一生潜心学问,不求显达,深为国内外学人敬重。 本书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 详尽描绘了陈先生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 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本书为读者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从陈先生的生存状态和人际关系入手, 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 并以此分析、诠释了陈先生晚年作品的内涵, 提出了不少颇有说服力的见解。 这部也许沉重的作品,能给读者许多启示。 2013年修订本,作者参考近年发现的新材料、新研究, 在 时代与人 的一些节骨眼上, 新注入近年治学的思考与心得, 并补入当年尚未知道的一些重要史迹。
上海陕西南路的长乐邨93号,是丰子恺晚年的故居。在人生的后阶段,丰子恺在家人的陪伴下,享受了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也遭受了十年浩劫的挫折与磨难。他从未停止过读书、写文、作画,也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与艺术的追求。本书为丰子恺长子丰华瞻的长女丰南颖、次女丰意青合著而成,回忆了祖父丰子恺在生命后十几年间的点点滴滴,有喜悦,有愤怒,有无奈,有和解,文笔平实,感人至深。
《走近国学大师(套装上下卷):苏渊雷文萃、苏渊雷评传》分为上下卷。上卷《苏渊雷文萃》,傅明伟选编。下卷《苏渊雷评传》,傅明伟编著。上卷内容从本社已出版的《苏渊雷全集》中选编,下卷为傅明伟撰写的苏渊雷的人生经历。《走近国学大师(套装上下卷):苏渊雷文萃、苏渊雷评传》为读者提供了苏渊雷著述的精华,叙述了苏渊雷一生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从两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学大师的风貌。
鲍鹏山*作品。由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本书以 十五志于学 、 三十而立 、 四十不惑 、 五十知天命 、 六十耳顺 、 七十从心所欲 为题,分析六章,为孔子作传。其*宗旨,是为非专业人士,即普通读者,提供一部精当、博约、生动活泼、有价值的孔子传,叙述其一生行迹、事迹、心迹的同时,阐发作为思想家孔子的现代价值与当下意义。 本书32开精装本,设计独特。并由中国孔子基金会授权,首次连载明代名臣张楷手绘原本《孔子圣迹图》17幅。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早描绘孔子生平故事的连环画长卷。
本书主要内容: 1.研究刘文典的主要著作《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杜甫年谱》《三余札记》等,并探究了其在文献学、校勘学等方面的学术成就,以及其文献学、校勘学在中国学术历史上的地位。2.研究刘文典从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又参与创办《新青年》,并到北京大学、安徽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任教走上学术之路的经历,在这一过程中与民国时期的知名学人进行学术交往,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学术思想。3.研究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刘文典通过翻译西方著作,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为新文化运动做出的巨大贡献。
《 中国思想家评传 简明读本:庄子(日中文对照版)》主要内容包括:庄子时代、青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早期、中年晚期、晚年、文学庄子、自然庄子、生活庄子等。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近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领袖人物,戊戌变法倡导人,著名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与国学大师。 本书以梁启超一生中的学术活动为中心线索,比较全面的揭示了他的学术发展道路,以及家学渊源、师友关系、学术研究方法、主要成果、巨大贡献与局限等,充分肯定了他作为近代学术的创始人及奠基者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他在近代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等众多领域中的成就,揭开了深入研究梁启超的又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光明日报》开辟《国学》专栏,新浪网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国学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百度网联合举办“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网上评选活动……在人文精神缺失和民族文化亟待复兴的当下,“国学热”方兴未艾。《学苑春秋: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述及38位国学大师的行状与事功,尤重提炼和概括大师的治学理念、方法以及独特的思想价值观。旨在向大众普及国学有关知识,传承大师的精神和思想,弘扬大师的道德和文章,唤起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对文化的温情和敬意。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家洲教授认为,“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网上评选和《学苑春秋: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的编写,一为网络世界的开放式讨论,一为传统出版物,两者相得益彰,并列为2006年国学普及教育的两件盛事。
《我的路》是季羡林先生*励志意义的人生独白。季先生的求学与就业经历,对当下的青年读者来说,是一部非常合时宜的励志作品。他从山东一个穷困的山村走出来,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虽时隔多年,然而他考上名校(清华大学),出国留学(赴德),后回国求职(于北大任教),这一段时间的人生轨迹,正是当下许多年轻人正在走的路。 《我的路》是季羡林先生"致青春"的一本书。世界上没有白费的努力,希望这位勤奋的老知识分子、老留学生在向各位青年读者分享自己这段"人生路",能感染和指引更多的人为梦想而努力奋斗。 季羡林先生用真实、质朴的笔触,重述自己的多彩人生路,真实展现了其一生的奋斗经历和内心情感世界。他从一个也曾叛逆的贫穷少年成长为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没有显赫的身世或辉煌的背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思想家、杰出学者。本书叙述了自具特色的章太炎学说形成、成熟、嬗变的历史过程,在充分肯定章太炎在史上业绩的同时,结合其生平,重点突出了他的学术活动与学术成就,说明他如何来自旧学营垒,适应时代潮流而一步步成为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学术史的一位巨人,展现了近代中国国学的新的内涵及章太炎为中国国学贡献一块的瑰宝和根源。
周为筠从一个新视角,演绎了一部国学当代史。这曾是一段隐秘的历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另一种命运。他标示出一个重要的时间临界点,并提醒我们,在此临界点之前,人们其实生活在一个有渊源、有传承的文化共同体中。至于这种文化血脉是如何被慢慢隔绝的,也许从这些国学大师的行动、言说与事件中,我们会有更多的体悟。
章太炎先生以后,几位国学大师,比如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陈垣、胡适等,都是既能熔铸今古,又能会通中西的。他们有别于前一代大师的地方就在这里。在汤一介先生身上,熔铸今古,会通中西的特点是非常明显的。他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研读造诣很高,对汉译佛典以及当传又都进行进深刻彻底的探讨,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如数家珍。又远涉重洋,赴美国哈佛大学研习梵文,攻读西方和印度哲学。《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汤用彤》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汤用彤的学术成就。
《刘伯温传》是一部全面评述刘伯温的著作。详细介绍了刘伯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过程。全文观点鲜明精当。见解深刻独到,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和历史人物传记创作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刘伯温传》由《国学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主编。
本书是日本著名汉学家白川静先生的著作。作者以其锐利的目光甄别出史书和后人的粉饰,描述了孔子作为一个平民出身的思想家,不断追求理想,在挫折和漂泊中所度过的一生。 作者一反过去把孔子作为大圣简单描述的做法,力图从孔子的身世及一生言行中揭开事实真相,挖掘沉淀在意识层深处的东西,塑造了一个更接近真实而有血有肉的孔子。 书稿共分“东西南北之人”、“儒之源流”、“孔子的立场”、“儒教的批判者”和“关于《论语》”五章。围绕以下主题展开:孔子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儒教是如何产生的;孔子所处时代的政治环境是怎样的;儒教与诸子百家的同异;《论语》是一本怎样的书。
周作人曾说:“我们读明清有些名士派的文章,觉得与现代文的情趣几乎一致……很有现代气息了。”明朝的士大夫们以各自的体验和思考留下了这些旖旎的篇章,为新文学革命的诸大家开启了创作的典范,也使今天的我们能借着这些文字,重新回到那个“人性复苏”的时代,并以今人的眼光去挖掘潜藏在丰富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背后的,那些追求人性自由的灵动与激昂。
陈海红编著的《乱世君子(理学大家张履祥评传)》是明清之际中国传统社会、传统学术发生重大变革时期的代表人物理学大家张履祥的传记。《乱世君子(理学大家张履祥评传)》通过对明清之际社会变革、学术演变的分析,在深入研究张履祥生、学、功、文、行、品、境的基础上,辨析了张履祥 祖述孔孟,宪章程朱 的学术追求,得出了一代儒者张履祥 生于乱世,成以君子 的学术结论。
《平生风谊兼师友(胡适和他的弟子)》由李永福所著,胡适之先生学识渊博,见闻广阔,他们谈话的内容,小到一个字的读音,一首诗词的字句,火到国际局势的演变,社会背景的探索,无所不包。或茶余饭后,娓娓道来,逸趣横生;或有感而发,意气飞扬,跃然纸上。《平生风谊兼师友(胡适和他的弟子)》不仅呈示了胡适之先生幽默风趣的谈吐,忧国忧民的情怀,更足以代表他晚年的智慧。
本书为近代历史人物钱穆的传记,是“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借鉴引用了近年来国内外钱穆研究的*学术成果,勾勒出钱穆先生这位出生于江苏无锡的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自学苦读、诲人不倦并取得巨大学术成就的人生轨迹,重点对其学术生涯、学术成就、学术特色以及重要的学术著作等进行介绍和评论,尤其突出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力求全方位地展现这位来自乡土中国、完全靠自学成才的学者跌宕起伏的人生之路,让人深刻地感受他一生为祖国传统文化招魂呐喊的赤子之心。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正在陆续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
鲁迅先生给好友许寿裳的儿子许世瑛就读清华大学开列了一个书目,头两种就是《唐诗纪事》和《唐才子传》。唐朝是一个鼎盛的时代,有着伟大的气魄。它所产生的天才诗人,具备了独立之人格、健全之精神、骄翔之意志,写下了不朽之诗歌。《唐才子传》则是这些天才诗人的早的和好的一部传记。读者可借着本书的品读文字之路,梦回唐朝,重温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