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专供德语作为外语学习的成人使用的系列教材,本书共3册,每册包括学生本、教师本和练习册,配有课文朗读CD。本书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涵盖的德国国情,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有助于全面培养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能力。本书可供各类德语培训机构作为教材,也可作为德语爱好者的自学材料。
本书是专供德语作为外语学习的成人使用的系列教材,本书共3册,每册包括学生本、教师本和练习册,配有课文朗读CD。本书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涵盖的德国国情,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有助于全面培养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能力。本书可供各类德语培训机构作为教材,也可作为德语爱好者的自学材料。
《德语诗歌名家名作选读》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谭余志副教授在多年从事德国诗歌研究和教学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全书收录了各时期德语诗歌名家、名作及代表各流派的典型诗作。作者不仅对德国诗歌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而且为每一篇名作都撰写了详细的导读文字。这有助于读者更准确地理解诗作的内容,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研读此书,读者还可以掌握基本的诗歌韵律知识及分析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语言能力从来都是一个由俭而丰的“收藏”和“传承”的长期积淀过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个经典性的前人总结,告诉我们的核心经验也就是“多读”是训练语言能力的基础。而文学阅读则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因为文学阅读与语言教育之间有一种相谐相生的关系,这是一个国外的普遍共识。文学作品以其自身的审美可以消解语言课的程式化、模式化的机械、单调、乏味、枯燥,以其自身的精彩更比其他文本能够激发阅读兴趣和热情,甚至让人读不释手,“苦读”变成“乐读”。本教材选材于1945年以来的德语当代文学,因为这个时期的德语文学站在了社会的、历史的、思想的、哲学的高度鸟瞰社会和生活,放映了西方人/德语国家人的精神诉求、价值取向、理想追寻、审美趣味或者他们的历史、文化、政治、国情、当前之种种,从而符合高年级德语文学
《柏林广场1:学生用书练习用书词汇手册(套装共3册)》包括《柏林广场·1(学生用书)》、《柏林广场·1(学生用书)》、《柏林广场词汇手册》共3册。《柏林广场1:学生用书练习用书词汇手册(套装共3册)》是一套从德国引进的原版教材,专门为想要尽快融入德国日常生活或者参加德福考试和获取欧洲语言证书的德语学习者而编写。目前共引进A1、A2、B1和B2四套教材,每一套教材包含12个单元,每一个单元的主题都取材于德语国家的日常生活场景,内容丰富实用,配图生动有趣,分别从阅读理解、听力理解、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四个方面提高德语学习者的德语水平。
《柏林广场2:学生用书练习用书词汇手册(套装共3册)》包括:《柏林广场2·练习用书》、《柏林广场2·词汇手册》《柏林广场2·学生用书》共3册。《柏林广场2:学生用书练习用书词汇手册(套装共3册)》是一本从德国引进的原版教材,专门为想要尽快融入德国日常生活或者参加德福考试和获取欧洲语言证书的德语学习者而编写。目前共引进A1、A2、B1和B2四套教材,每一套教材包含12个单元,每一个单元的主题都取材于德语国家的日常生活场景,内容丰富实用,配图生动有趣,分别从阅读理解、听力理解、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四个方面提高德语学习者的德语水平。
本书为语言学家、翻译家、史学家、教育家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留德十年》的德语版。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耄耋之年,季先生忆及往昔,写下了这部《留德十年》。书中讲述了自己1935-1945年留学德国的经历,描述了在战乱期间的异国他乡,满怀激情孜孜不倦地学习、择定专业方向、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根基的情形;此外还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给欧洲人民和旅欧的中国学子带来的戏剧性苦难。学术追求、学长深思、友人情深、青春激情,中外学者和普通人民之间的交流与温情,都在简洁流畅的语言中描述得栩栩如生。德文版由北京外国大学德语教授、翻译家李逵六和德国专家秉玫瑰(Brinkmann)、留法学者刘道前合译。译文忠实于原文,优雅流畅,是佳作佳译;为了方便德国读者阅读,译者在翻译过程
《经济德语导读》一书是为进入高级语言阶段的学生学习经济德语使用。本选取了经济领域中15个专题,内容以介绍德国经济实证为主,兼顾欧盟和国际经济问题。通过本的学习,可以为研读其他经济类德语课程提供基础知识。因此,拥有德语基础并有兴趣学习经济德语的经贸界人士也可将本作为参考用书。
本书为语言学家、翻译家、史学家、教育家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留德十年》的德语版。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耄耋之年,季先生忆及往昔,写下了这部《留德十年》。书中讲述了自己1935-1945年留学德国的经历,描述了在战乱期间的异国他乡,满怀激情孜孜不倦地学习、择定专业方向、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根基的情形;此外还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给欧洲人民和旅欧的中国学子带来的戏剧性苦难。学术追求、学长深思、友人情深、青春激情,中外学者和普通人民之间的交流与温情,都在简洁流畅的语言中描述得栩栩如生。德文版由北京外国大学德语教授、翻译家李逵六和德国专家秉玫瑰(Brinkmann)、留法学者刘道前合译。译文忠实于原文,优雅流畅,是佳作佳译;为了方便德国读者阅读,译者在翻译过程
80年代初,我受*的派遗,到德国慕尼黑大学近代史学院进修了两年多。在德期间,我师从著名历史学家格哈特·A·里特尔教授(Prof.Dr.GerhardA.Ritter),主修德国近代史,副修日耳曼语言文学。主修课使我对副修课的某些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浓厚的兴趣又促进了主修课的学习。在这种背景下,我便对德语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德语文学、德语语言学和德语语言史是日耳曼语言文学专业(Germanistik)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日耳曼语言大学专业。在我国,开设日耳曼语言文学专业或教授德语课程的院校不少,但能教授德语言史的却不多,大部分院校往往只注重教授德语文学和德语语言学,却忽视了本专业的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语语言史。其原因之一是对日耳曼语言文学专业的含义理解不够全面,其二是缺乏这方面的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