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建筑与都市》中文版发行三周年纪念特别专辑,该书收录了结构工程师塞西尔·巴尔蒙德的多篇作品,具体内容包括“主要作品的三维模块”“网格”“数字”“AGU(高级几何部门)”“巴特西发电站改造”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本书的目的在于颠覆20世纪发明出来的这个体系,这也是我设计建筑的目的。家不是用来买卖的东西,它是用来居住、用来生活的。如果自己没有要在这个家里跟房子一起老朽、死亡的意识,那就不能算是这个家里居住过。不仅仅是家,其他建筑也是如此。那是与大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着移都移不动的分量,不忍轻易让给他人的东西,它是与住在那里的人们的生活哲学以及人生紧密联系着的。 这才是建筑的原点。无法与大地割裂开的,才是建筑。我重视的是回到那块大地,重新审视建筑;回到那块大地,再一次将建筑与大地连接起来。本书的目的在于颠覆欧洲建筑从希腊-罗马时代沿袭下来的割裂手法。暴露从而颠覆,实践这种颠覆,以此告诉人们我们还能够有别的选择,这就是本书的目的。
路易斯·康是20世纪建筑领域影响力的实践者、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建筑已经成为现代主义美学的标签,他的观念改变了美国建筑的方向。 康从早年的作品犹太教堂起,就显现出对”砖”的独特偏爱。他对建筑环境和场所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认为“一座建筑在它存在于纸面上之前,就已经存在并表达着自身的愿望”。康的作品的形式感非常强烈,他认为组成远古时期建筑的基本元素是最基本的,也是永恒的。在他的作品中,这一点最明显的体现是基本几何形的运用。正方形、圆形及三角形大胆甚至是武断地并置在他的作品中,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中击。另外,康晚年在东方的重要作品,除了彰显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外,也从另一个侧面流露出他对东方文化的独特见解。 康的教育生涯和建筑创作活动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他的建筑理论并不全是通过理
本书为《聚光制造》系列图书的第4本,讲解SketchUp草图大师和Piranesi彩绘大师两款软件的原理与使用,包括基本命令、选项设置、制作技巧,以及在实例中的各种具体应用。全书分3篇,共10章。篇是SketchUp基本命令讲解篇,共5章,详细介绍了SketchUp草图大师的设置及使用方法,SketchUp中的常用绘图工具,高级建模技巧,材质设置方法与技巧,以及SketchUp的常用插件。第2篇是SketchUp完整案例实战篇,共4章,利用套房室内空间、复式住宅室内空间、单体住宅楼和经典教堂场景4个典型实例,讲解SketchUp草图大师建模、材质等使用技巧。第3篇是Piranesi彩绘大师讲解篇,共1章,介绍了Piranesi彩绘大师的设置及使用方法。 附书光盘为书中实例讲解学习所需要的模型和素材源文件,视频讲解长达16小时。为了便于读者快速获取更多实用、精美的素材资源,随书特别提供价值60元的
本书的目的在于颠覆20世纪发明出来的这个体系,这也是我设计建筑的目的。家不是用来买卖的东西,它是用来居住、用来生活的。如果自己没有要在这个家里跟房子一起老朽、死亡的意识,那就不能算是这个家里居住过。不仅仅是家,其他建筑也是如此。那是与大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着移都移不动的分量,不忍轻易让给他人的东西,它是与住在那里的人们的生活哲学以及人生紧密联系着的。 这才是建筑的原点。无法与大地割裂开的,才是建筑。我重视的是回到那块大地,重新审视建筑;回到那块大地,再一次将建筑与大地连接起来。本书的目的在于颠覆欧洲建筑从希腊-罗马时代沿袭下来的割裂手法。暴露从而颠覆,实践这种颠覆,以此告诉人们我们还能够有别的选择,这就是本书的目的。
1983年,当世界上最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被授予普利兹克奖(Pritzker Prize)时,评审团对这位善用光线、空间和几何图形的大师的评价是:“他创造了本世纪最美丽的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贝聿铭全集》是这一评语的见证,本书以他最并广受赞誉的卢浮宫作为焦点,展示了贝聿铭逾50年来一众的雕塑感造型作品。这本全集专注于贝聿铭本人最感兴趣并直接负责的作品,以更好地展现大师的巨大影响力。
本书介绍了克里斯托夫·英根霍恩率领的德国英根霍恩建筑师事务所。20世纪90年代起,英根霍恩先生作为可持续建筑的先驱者提出了“超级绿色”的概念,这是一个包括人及其活动等因素的复杂概念,了仅做到满足环境标准的绿色建筑。本书通过英根霍恩建筑师事务所在全球的22 个项目探讨何为“超级绿色”建筑。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策展人巴里·伯格多尔撰写的论文讨论了英根霍恩在长期研究与探索建筑与环境如何和谐共处方面所作出的积极行动。普利兹克建筑奖执行总监玛莎·索恩对英根霍恩的访谈向我们介绍了英根霍恩先生对待建筑的态度及为社会与大众创造场所的强烈愿望。 英根霍恩建筑师事务所的“超级绿色”建筑将继续进化并致力于环境与人的发展。事务所接下来的项目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From the beginning of my practice I wanted to understand and express the nature of today'uildings.Contemporary buildings are containers of space and, given our building technology and standards, these containers need to be tight, efficiently sealed envelopes. I wanted the maximum artistic expression of these qualities.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a consistent,total envelope is to do it in glass. Because buildings need windows, there is a certain percentage of the skin that has to be glass. If you want the building to be the one matenal, the only choice you have is glass. I have been moving over the years to be more inclusive in the use of materials and in exploiting their expressive potentials, while maintaining the intellectual integrity of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nature of contemporary buildings. The key to my being able to design responsive and responsible buildings while remaining faithful to our Modern condition is in the consist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esthetic system and the nature of the co
建筑写作是建筑设计的说明书吗?建筑批评只是“批评”建筑吗?建筑理论可以,或者有必要教给人们具体的设计方法吗?本书摘选了作者在过去数年中写下的十余篇建筑思考文字,差不多每篇都有不同的取材、角度甚至文体,从对重要理论话题的论述(《渐变的歧路》),到带有再创作性质图文并茂的建筑“随笔”(《一座中国园林的生与死》)。作者认为,“论文(essay)”绝不是简单地以立场代替知识,以知识代替问题的,总合了立场、知识和问题的“智识”(intellect)是建筑写作的要义。它的目的不在于终结问题而在于打开新的问题。卡尔维诺说过:每篇故事都是重新发掘一种逻辑的结构。 围绕着“中国建筑”的现实的讨论不尽然是轻快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难以纯净的、“杂声”的物质现实,无法用任一种既有的理论囊括——正是这样的前提,改变了
1983年,当世界上最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被授予普利兹克奖(Pritzker Prize)时,评审团对这位善用光线、空间和几何图形的大师的评价是:“他创造了本世纪最美丽的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贝聿铭全集》是这一评语的见证,本书以他最并广受赞誉的卢浮宫作为焦点,展示了贝聿铭逾50年来一众的雕塑感造型作品。这本全集专注于贝聿铭本人最感兴趣并直接负责的作品,以更好地展现大师的巨大影响力。
作为加泰罗尼亚的天才艺术家,安东尼·高迪一直都是建筑领域中的一个参照点,是当今建筑师的灵感源泉。当代的雕刻师、画家、摄影师和诗人也能从高迪的建筑中获得灵感。本书介绍的高迪的作品有文生之家、随性居、居埃尔公馆、圣家堂、居埃尔宫殿、巴约之家、特雷西亚学院等10余个案例。内容包括每个设计案例的设计建造地点、施工时间及设计说明,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讲述了大师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