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建筑》阐述了伟大的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机械美学理论,以及有关工业,经济,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批量生产精神 等观点。柯布西耶从1920年起,在其主编的《新精神》杂志上连续发表论文,提倡建筑的革新,走平民化、工业化、功能化的道路,提倡相应的新的建筑美学。这些论文汇集为《走向新建筑》一忆,于1923年初版,1924年出增订的第二版。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流逝并未减损它的光辉。 这本书的*版出版之后,到处都产生了对与建筑有关的事情的兴趣。普通人因此而谈论建筑、喜欢谈建筑、希望有能力谈论建筑。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运动的后果。 这本书不企图说服专业人员,而是说服大众,要他们相信一个建筑时代来临了。建筑成为了时代的镜子,现代建筑关心的住宅,是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这是时代的一个标志。为普通人,"
杜多克(1884~1974年),被国际上公认为是荷兰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作为希尔弗瑟姆市公共建设工程部主管和一位市政建筑师,杜多克实现的设计作品不闻名于世的希尔弗瑟姆市政厅,还有包括公共浴室、图书馆、住宅、学校、运动场和墓地在内的众多小型项目。在这段时期,杜多克发展了以立方体组合为特点的自己特殊的建筑语言。包括他在希尔弗瑟姆设计的诸多建筑,他所设计的位于鹿特丹、巴黎和费尔森的其他建筑都曾经是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它们被视作建筑的典范,不仅极大地影响了专业人员,而且也影响了广大的民众。这位建筑师成功地在现代与传统中探求着一种独特的平衡,本书对杜多克的主要作品作了一个完整的介绍。
《中国古代建筑大师名作赏析》主要在各类建筑形式中选取了几个代表作为典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中的建筑形式涉及都城、宫殿、御苑、寺庙佛塔、楼阁亭榭及古桥,对其设计理念、设计人、建筑过程、历史变迁、艺术成就、相关传说故事等做了介绍,有较强的趣味性和的知识性,对了解我国古代的建筑历史有帮助。
近现代以来,梁思成、杨廷宝、童寯等一代代建筑师筚路蓝缕,用他们的智慧和实践,亲历并促进了我国建筑设计事业的启动、发展、转型和创新,对中国建筑设计和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建筑理论
本书作者采访了日本36位著名的建筑师,含清家清、桢文彦、菊竹清训等世界级大师,内藤广、冢本由晴等日本一流建筑师,及北山恒等中坚力量的建筑师; 由建筑师本人及家人讲述自家房子的设计、建造的故事,以及居住生活中的有趣之事。 家的设计、建造,是建筑师最少受束缚的项目,让读者看到建筑师是怎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示自身的理念、设计力; 这是一本很轻松的读物,可以看到建筑师更加真实的一面。
1909年,美国提出退还庚子赔款余额用于中国留学生的培养后,我国出现了赴美、欧、日留学的热潮。随后,建筑学专业留学生陆续回国。从 20 世纪 20 代开始,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中国第1代建筑师与建筑家登上历史舞,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书选取了他们中为杰出的五位建筑师与建筑家,分享他们的故事,讲述他们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的历程。他们分别是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梁思成、杨廷宝。
保罗?鲁道夫的设计作品对20世纪后半期的建筑风格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这些作品潜在的、更为深远的影响却刚被发现。新一代的学生和建筑历史学家们从他的设计作品中获得灵感,重新发现其作品中蕴含的意义;与
《大卫?奇普菲尔德》以简单的、容易理解的方式谈论建筑的本质,除了展示大卫?奇普菲尔德工作的理念之外,也表明了一种对新建筑的质量越来越受关注的支持。大卫?奇普菲尔德成长于怪才频出的不列颠皇家建筑学院,他对在诺曼?福斯特和理查德?罗杰斯工作室的学徒经历有着温馨的回忆。在最近十年,奇普菲尔德在世界各地都获得了建筑设计委托,他认为建筑是一种创新的工具,建筑就是建造,而设计则是突出那些最真实的意义,自由地运用形式,又不完全依赖纯粹的形式处理,使建筑富有鲜明的个性,通过环境和材料的选择产生优雅的魅力,把富有这种魅力的、有生命力的空间呈现于间。
《大卫?奇普菲尔德》以简单的、容易理解的方式谈论建筑的本质,除了展示大卫?奇普菲尔德工作的理念之外,也表明了一种对新建筑的质量越来越受关注的支持。大卫?奇普菲尔德成长于怪才频出的不列颠皇家建筑学院,他对在诺曼?福斯特和理查德?罗杰斯工作室的学徒经历有着温馨的回忆。在最近十年,奇普菲尔德在世界各地都获得了建筑设计委托,他认为建筑是一种创新的工具,建筑就是建造,而设计则是突出那些最真实的意义,自由地运用形式,又不完全依赖纯粹的形式处理,使建筑富有鲜明的个性,通过环境和材料的选择产生优雅的魅力,把富有这种魅力的、有生命力的空间呈现于间。
《勒·柯布西耶全集》共8卷,约400万字,由瑞士Birkhauser出版社引进,堪称建筑界有关柯布西耶资料最为详尽的著作。全套书囊括了1910~1969年柯布西耶的作品及理论,图样详细、照片丰富,文字生动。“该如何丰富我们的创造力呢?”这位的建筑大师、哲学大师柯布西耶给我们指引的方向是:“去向那无疆之域,去自然的瑰丽多彩中发现”,“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对事理的探究中来,至于建筑变成了自然而然的结果。”他的设计没有边界,没有桎梏。在他而言,建筑师应该“成为整个社会之——精神之最富足”,“对任何事情都是开放的。”“建筑,是一种思维方式,而非一门手艺。柯布西耶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和方法,更是深入人心的思想和纲领。柯布西耶的语言是慷慨激昂的,柯布西耶的设计是激情四射的,柯布西耶的理论是历久弥新的。让热爱建筑的莘莘学
1952年10月14日,马赛一米什莱的“居住单位”宣告完工并正式交付重建部部长,从今往后,这栋公寓的所有权将归于它的1600位居住者。1953年1月14日,马赛公寓的居住者集结整齐,构成了一个垂直公社,他们不是受政治热情的煽动,而是为生活在高效与和谐之中的愿望所鼓舞。部彩色的资料片在工程结束后不久便摄制完成。这部影片已在一些私人的圈子里放映,即将公之于众。片子简短,只是展示了这栋沐浴在地中海阳光中的建筑。没有论证,没有解说。事实,只有事实。每每,观者总是热泪盈眶,深深地被打动。这便是马赛的“居住单位”:孕于机器文明社会行为中之一新事件。为了实现它,酝酿了整整40年。在全集的前4卷中,可以看到发酵的全过程。朝向明天将推开一扇怎样的窗?尚无人指明,尚无人将其成功地开启;现代世界的地平上阴云满布,无人可以预知
1853年,法国国王路易·拿破仑指派塞纳河省长乔治-欧仁·奥斯曼开启了一项庞大而雄心勃勃的市政改造公共工程。这项改造计划——尽管其间夹杂着战争、革命、腐败和破产——不但让巴黎的面貌焕然一新,还为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城市规划树立了一个典范,并开创了现代巴黎经久不衰的城市布局。 林荫大道、公园、广场、火车站、百货商店,以及全新的公共卫生系统,缀成了它的生命。这场历时十五年的城市革新项目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的城市建设者能从中吸取什么经验,让城市变得 宜居、 人性?本书作者鲁伯特·克里斯琴将带领我们回到一百五十多年前的巴黎,看它如何从一个污水横流、贫民窟遍地、疾病缠绕的中世纪破旧城市,一跃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光之城”。
本书通过“全世界一流的幼儿园”的设计者手冢建筑研究所主持人手冢贵晴的演讲和访谈,悉数详述了屋顶之家、富士幼儿园、树之环、松之山自然科学博物馆、网罗之森和朝日幼儿园等活跃于当下语境中的建筑设计及其本源与手段,讲述了“全世界一流的幼儿园”是怎样炼成的。手冢建筑研究所表达出的不仅是建筑本身,更是一种建造态度——工人在建造施工中、业主在使用房屋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建筑带来的愉悦。书中充满有趣的谈话、清晰的思路、稚朴的插画,可随心伴手,可无心领悟,献给期待建筑之愉悦的你。
本书由建筑者联手执笔,深入浅出介绍十七位普里茨克建筑奖得主的生平及代表作,其中不乏国人所熟知的建筑师,例如贝聿铭、安藤忠雄、弗兰克·格瑞、霍朗明、范裘利、伦佐·皮亚诺、乌戎等。 这些桂冠得主跻身建筑大师行列,不仅在领域独领风骚,各自拥有众多追随者,而且他们在世界各地留下的旷世巨作,已成为建筑人士和旅游者的必访圣地。 普里茨克建筑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具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美名,因其严格的评审委员制度、强势的媒体宣传以及贴近大众的建筑社会教育等机能,成为瞩目的性建筑奖项。
1853年,法国国王路易·拿破仑指派塞纳河省长乔治-欧仁·奥斯曼开启了一项庞大而雄心勃勃的市政改造公共工程。这项改造计划——尽管其间夹杂着战争、革命、腐败和破产——不但让巴黎的面貌焕然一新,还为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城市规划树立了一个典范,并开创了现代巴黎经久不衰的城市布局。 林荫大道、公园、广场、火车站、百货商店,以及全新的公共卫生系统,缀成了它的生命。这场历时十五年的城市革新项目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的城市建设者能从中吸取什么经验,让城市变得 宜居、 人性?本书作者鲁伯特·克里斯琴将带领我们回到一百五十多年前的巴黎,看它如何从一个污水横流、贫民窟遍地、疾病缠绕的中世纪破旧城市,一跃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光之城”。
赖特的这本手绘图集是赖特本人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花了一年的时间整理完成,然后交由德国的Wasmuth出版商于1910年出版发行。本书汇集了当时赖特的全部有价值的作品,图集中的绘画本身也是精美的建筑透视艺术品,成为一代又一代建筑师临摹的范本。据吴良镛先生回忆,杨廷宝先生在推敲国家图书馆设计方案的时候,透视图中的建筑和树木就都受到赖特这本画集的影响,每一个细部都反复打出小草稿,然后再画到正是图纸上去。 通过他的作品,赖特向我们展现了有机建筑和人文主义精神的生命力。
这是2019年,身患重病的 建筑大师伊东丰雄在其艰难的康复期间对自身建筑生涯和作品的深度思考。“银色小屋”“仙台媒体中心”“大家的家”……本书涉及了伊东丰雄从个人住宅到公共建筑作品其背后的思考和故事,是这位既有强劲的创新精神又有着 柔软的思维方式的建筑师对自己的建筑人生的自述与回顾。他以国立竞技场竞赛的败北为原动力,思考如今疫情下的世界中建筑存在的意义。只有从身体性出发的建筑、从心灵深处创造的建筑,才能有着穿越时代的、历久弥新的力量。本书将带给每位建筑人以深度的震撼和思考。
乔瓦尼·雷奥尼编著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作品点评丛书:伦佐·皮亚诺》以伦佐·皮亚诺为对象,以他的作品所遵循的技术路线为切入点,对其建筑创作思想与理念、美学精神、表现手法及作品特色等方面作全面阐释。皮亚诺注重建筑艺术、技术以及建筑周围环境的结合。他的建筑思想严谨而抒情,在对传统的继承和改造方。皮亚诺的作品范围惊人,从博物馆、教堂到酒店、写字楼、住宅、影剧院、音乐厅以及空港和大桥。在他的作品中,广泛地体现着各种技术、各种材料和各种思维方式的碰撞,这些活跃的散点式的思维方式是一个真正的具有洞察力的大师和他所率领的团队所要奉献给全人类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