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 城市史研究指南 丛书之一,是作为中国城市史研究初学者的入门基础,而非全方位介绍的手册,因此本书的内容不是面面俱到。书稿简单介绍本学科的内容(以时间为序),在此基础上介绍相关史料,尤其注重*基本的、连续编辑的、通史性的大型史料汇编、文献集等,以及重要的研究等。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城市史研究影响广泛的期刊、关键人物、学术机构、网络资源等。通过阅读本书,初学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城市史研究发展的脉络、关键人物、目前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由此可以选择有价值和研究前途的研究方向和主题。
《漳州古城保护与开发研究》从可持续发展、文化生态学、有机更新三个理论维度对古城进行研究剖析,结合巴黎、京都、苏州、丽江、平遥等国内外五个古城保护与开发成功案例,在对漳州古城历史、山川形胜、文化价值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漳州古城保护与开发工作应按照 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实体运作、渐进改善 的思路开展。从论证目标、整体保护、分类引导、功能布局、文化挖掘、风貌维护六个方面入手,实施古城保护与开发策略;从技术、法制、机制、社会、经济五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完整的古城保护与开发保障体系。
成臻铭编著的这本《土司城的建筑典范--永顺老司城遗址建筑布局及功能研究》针对永顺老司城研究的积弊,借助建筑学理论与方法、区域建筑史的理论与方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全面系统地梳理和解读了有关永顺老司城的建筑文献资料、土司建筑考古学资料和建筑口述史料,深度描述甚至是复原了土司时期老司城的建筑布局,重现了其建筑功能,在土司建筑学研究或者土司区域建筑史研究方面拓展新领域,推进了前人对土司衙署的理论研究,同时为土司学教学与研究乃至今后可能会出现的土司城局部复建提供了相应的建筑史料。
董卫主编的《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2)/规划历 史与理论研究大系》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 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组编的2014年会刊基础上形成。 本书所载的23篇论文,是2014年第6届城市规划历史 与理论**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一城市规 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年会所征集的**论文,内 容涉及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方法、人居环境史、乡村 城市化与乡村建设、城市空间形态变迁、考古学与城 市规划、规划传播与文化、城市规划实践、规划技术 与文化的移植、城市住宅等方面。 本书对城乡规划管理与研究设计人员汲取古今中 外城乡规划发展的历史经验、从事现代城乡规划研究 设计有借鉴与指导作用,对城乡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和 单位保护城乡文化特色和城市再开发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既可作为城乡规划史、建筑史、风景园林史以及 城市史、地方
本书将《管子》城市思想分成两大部分进行研究,即营国思想与营城思想,并归纳出其因应务实的独特性。放之国家建设中,营国思想是全面的经营国家的方略,营城思想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转到城市建设上,营国思想就与营城思想共同构筑起经营城市的城市思想。 本书可供从事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相关人员使用。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工程,已建成的各类建构筑物400多亿平方米,现在每年还以5亿多平方米的规模进行建设。这些投入巨大资金和人力、物力建成的各类既有建(构)筑物,是我国的宝贵社会财富,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为维护好大量既有建(构)筑物,保证其安全使用,及时消除天灾或人为造成的各种病害,延长其使用寿命,就是对国家社会财富有力的保护。《建筑加固改造托换工程技术实例50例》是广州市胜特建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十五年来高难度工程的典型案例及各种特种新技术的汇编,涉及的工程类型包括结构加固、基础加固、改造、纠倾、托换,并介绍了部分自有专利技术。
曹昊主编的《永恒之城(罗马历史城市建筑图说)》的内容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部分介绍古罗马的城市发展史和罗马人的建筑技术;第二部分介绍罗马城的广场以及它在城市规划中的意义;第三部分介绍罗马城的神庙和教堂,以及建筑形式的演变;第四部分介绍罗马的纪念性公共建筑,它们作为罗马社会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颇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本书内容着重于罗马城市古迹的介绍,并偏向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方向,在“相关链接”板块进行了知识的延伸,并搭配翔实的高清大图。本书适合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出国旅游和考察的人士、古代西方文化的爱好者阅读。
在利益多元化的城市语境中,我国旧城更新的顺利实施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急需对其进行理论上和操作上的深入研究。与传统研究方法相异的是,本书作者选择制度分析的视角作为研究突破口,引入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前沿理论,对我国当前由政府主导的一元规划机制展开了剖析。通过大量翔实案例,循序渐进地阐述了传统规划机制作为制度的运作过程、其中存在的弊端及其成因,以及应如何弥补现行规划机制的不足,以改善规划干预的有效性。 由此作者从规划管理体制、更新实施方式以及产权模式创新等制度层面,提出了一系列个人见解,认为应全面建构政府力、市场力和社会力多元平衡的新型规划机制。该研究对于认识在市场条件下,如何增强旧城更新中规划干预的有效性和保证社会公平,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全书的特点是资料
19世纪以前的巴黎以肮脏、拥挤和危险著称。1848到1870年,巴黎发生了施了魔法一般的惊人变化。新巴黎的构想来自拿破仑三世,但他的计划步履维艰,直到他找到合适的人选——乔治-欧仁奥斯曼。奥斯曼全力以赴,坚定而强硬地推动了改造。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项目,兴建街道、广场、公园、教堂、剧院,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为工人阶级修建住房,实行扩都并确立了大区治理结构,法国王室贵族确立了时尚与优雅的高度,巴黎成为“欧洲的首都”。拿破仑和奥斯曼,与那些载入史册的建筑师、艺术家、政客、贵族、商人一起,将伟大的构想变成了现实。 全书通过三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主要人物发展线索,包括拿破仑三世、奥斯曼男爵、欧仁妮王后、第二帝国时期的政要和商业巨头、建筑师和艺术家等;一条是主要城市风景的改造和建设线索,包括主要街
本书是《小城镇建设设计丛书》中的一册,书中分为绪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保护与申遗、保护规划编制、文物古迹的保护、保护规划实例和国内外遗产保护概况等七个部分。从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历史文化村镇的观念着手,并以此为中心,贯穿全书,指导保护规划编制和保护工作实施,以使人们能够清楚认识保护的科学概念,更好地促进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工作。 本书是一本通俗、易懂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的参考书,适用于从事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和小城镇建设的各级管理人员、建筑师、规划师和广大群众阅读,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设计质:历史街区的改造与利用》收录了有名学者、设计师阮仪三教授和祖慰教授的多篇X家访谈,访谈文章中对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和商业模式进行了挖掘,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探索。本期杂志还收录了包括德国埃森红点设计博物馆、白城兵器博览馆、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苏州博物馆在内的多个精彩案例,旨在探索历史街区改造与利用的理念与方式,探讨历史街区活化、民居环境改善的合理途径。
本书以2012年度文化研究院重点项目《北京城市形态与功能的历史演变研究》的课题成果,首次从明代北京城址形态变迁、城市规划建设与功能的演变进行系统研究,反映了这一部分的*研究成果。为增加读者对明北京城的感性认识,书中收录百余幅图片,首次以科普方式写作出版。
本书从丝绸之路和城镇演化的历史脉络入手,系统研究了两千一百年来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兴衰的原因和动力机制,根据城镇发展的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等要素的时空组合分类探讨城镇与区域环境的相互关系,归纳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区域作用范围、结构类型、作用机制、功能构成、人地关系历史演化的基本规律,重点剖析黄土高原、河西绿洲、沙漠荒原、青藏高原四个不同生态环境类型区典型城镇兴衰演变历史,系统研究典型城镇兴衰内外动因的作用机理,对西北丝绸之路沿线城镇产生、兴盛与衰亡的基本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得出政权的稳定与繁盛的经济贸易交流是西北多民族地区兴盛发展的条件,而沿线生态的合理利用则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杨春侠著的《城市跨河形态与设计(第2版)》重点围绕我国跨河城市现有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矛盾,提出了跨河城市与河流的整合对策,以及跨河地区与河流的互动对策,并总结出五点综合策略。这种既有理论分析,又紧密结合我国实际的写作方式,在我国当前普遍重视城市生态、整治河流水体、建设滨水地区的情况下,对跨河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漆平、赵炜主编的《解城融城乐城--广东省肇庆市宝月台塘片区旧城更新城市设计》是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杯四校(广州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美术学院、昆明理工大学)毕业生城市设计竞赛的作品图册集。本书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学生作品,以广东省肇庆市宝月台塘片区旧城更新城市设计为基本主题,通过图片、文字、设计成果等展示教学过程,呈现4+1联合教学模式的教改成果。体现跨地域、跨校际的教学资源共享,不同高校不同学科背景上形成互补,企业与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这三大特色。
《建筑遗产保护丛书:历史街区保护中的交通和市政工程技术研究》适合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师生,建筑史学,科学技术史学以及遗产保护专业工作者阅读参考。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先人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小城镇、村落,它们是区域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的物化档案,记录了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是宝贵的遗产。但是在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少历史文化村镇在进行经济发展和大规模建设过程中,忽略了对历史建筑、空间结构布局和文化脉络的科学保护,不同程度地对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风貌造成破坏,有的造成了建设性破坏,有的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为避免这种不良现象的继续蔓延,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首次将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于2003年10月公布了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国务院2008年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这些均对我国历史文
本书分析了在城市高速扩张的时代背景下,建筑遗产与城市空间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并对如何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展开具体的论述,终归纳出一套量化的、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2019年5月9日,中 共 中 央、国 务 院颁布《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基本框架,表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政府行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学界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研究也如火如荼。本书为“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系列图书的第33辑。本辑聚焦城市文化,关注历史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利用这个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中的重要话题。全书分为“城市文化”“健康城市”“书评”三大部分,共13篇文章。
张帆、邱冰编*的《日常生活视野下的旧城开放 空间重构研究》针对旧城开放空间的各类问题,基于 日常生活 的观察视角,以 自下而上 的方式分 别从价值体系重构、功能重构、布局重构与文化重构 四个方面研究了旧城开放空间重构的基本理论、技术 手段与策略。研究视角、方法内容、理论成果均区别 于以往的同类或相似文献。在进行理论建构的同时, 本书以实证研究为主导,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 跨学科研究为特色,运用了社会调查、SPSS统计分析 、GIS空间分析技术、图解分析等方法,在功能、布 局与文化三个方面设计出了一系列规划设计工具,可 直接应用于实践。 本书可供从事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环 境艺术设计、旅游规划等相关研究人员、专业技术人 员、管理人员及在校学生作理论参考之用,也可作为 开放空间规划设计实践的工具
本书对于荆州城市史的研究填补了相关空白,是部从建筑学角度全面描述荆州(江陵)古城城市史的相关理论著作。同时在研究角度上体现了一系列新的视角,广泛地运用了相关史料,对于城市史研究的社会性与实用性进行了新的探索。 本书可供从事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相关人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