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学实验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实验教材设置了基本技能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力求将基础性与实用性相结合。通过实验原理的讲解和实验操作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海洋生态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书是针对海洋生物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野外实习、实践教学所编写的参考书。本书主要包括海洋生物资源调查和分析、海洋生物养殖调查和分析、海洋生物资源和养殖综合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术等三部分,围绕海洋生物学的主要基础知识内容,注重将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紧密结合,让学生到生产企业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观摩并参与生产实践。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海洋科学专业海洋生物方向野外实习参考书,也可供相关学科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是针对海洋地质专业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野外认识实习所编教程。全书共分为五章:*章介绍实习目地、意义、实习内容与要求;第二章介绍常见地质现象野外基本特征及其观察要点;第三章介绍野外地质工作基本方法和技能及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第四章介绍实习基地(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基本地理与地质背景;第五章介绍13条野外地质认识实习路线的基本特征及其观察内容,涵盖了常见地质构造(节理、断层、褶皱等)、常见岩石类型(泥岩、砂岩、花岗岩、条带状混合岩等)、常见海岸类型(沙滩海岸、基岩海岸等)、常见海洋沉积地貌单元(沙滩、沙坝、潟湖等)、常见的海蚀作用方式(冲击、冲刷、溶蚀等)以及常见海蚀地貌形体(海蚀洞、海蚀崖、海蚀槽等)。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也可供涉地质相关专业学生(诸如物理海洋学、近
作为一种陆生水体系统,湖泊被喻为“大地的明珠”,遍布陆地的各个角落。从南极洲神秘的冰下湖沃斯托克湖,到美国文学中 的瓦尔登湖,湖泊既各自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又共有某些相同的基本特征。在本书中,沃里克?F. 文森特追随“湖沼学之父”弗朗索瓦?A. 福雷尔的脚步,从多学科的角度对当前的湖泊研究作了系统的阐述,内容包括湖泊的诞生与消失、湖泊沉积物所记录的环境信息、湖水的季节性混合运动以及湖泊与周遭环境的相互影响等,并重点介绍了湖泊作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活力与价值。
全书共有22章,主要内容包括气象学和海洋学的基础知识、天气系统、海洋气候、船舶海洋水文气象测报、航海气象水文信息的获取和应用以及船舶气象导航等。本书内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和STCW 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各类海船驾驶员在气象学与海洋学两方面的要求,既可供高等航海院校海洋船舶驾驶专业本科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不同航区海船船长、大副、二/三副或引航员的考证培训教材。
《海洋经济评估模型与方法》针对海洋评估数据处理与分析过程中可能用到的现代数学模型与评估方法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讨与分析。书中不仅将现代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通过实例进行分析,为非专业的模型评估人员提供深入进行数据分析的工具,同时将作者近年来数据分析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收录其中,具有的性。《海洋经济评估模型与方法》是以辽宁省海洋经济模型评估项目为背景,旨在为该项目的数据分析与模型设定提供必要的现代数学方法。
《海洋工程环境(第二版)》以海洋工程环境为主线,重点描述了风、海浪、海流、潮汐、海冰的运动特征和规律,以及它们对海洋工程结构物的作用影响;介绍了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基础知识及其分布变化特征:介绍了海岸海底地形、海洋光学现象、海洋声学现象、海洋腐蚀与防护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讨论了海洋生物、海洋生态与海洋环境及其保护问题。书中还结合新资料介绍了海洋资源及其产业、海洋技术、海洋科学研究发展特点、海洋政策法规等内容,介绍了中国近海海域的地理、地质、水文等特点。 《海洋工程环境(第二版)》适合船舶工程、海洋工程等专业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学习,也适合相关科技工作者研究参考。
江世贵、苏天凤、夏军红、李加儿等编著的《中国近海鲷科鱼类种质资源及其利用》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近海鲷科鱼类的基础生物学特性、繁殖技术、养殖技术、种质资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重点介绍了其地理分布、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繁殖与养殖技术、种质研究方法及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结构等内容。《中国近海鲷科鱼类种质资源及其利用》适合从事海水鱼类养殖及种质资源研究者使用,也可供各级水产行政主管部门的科技人员、管理干部和水产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北极海域海洋地质考察图集》所涉及内容分为考察概况、沉积和悬浮体3部分。《图集》基于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提供的极地专项标准底图,根据各类要素数据点分布范围按A4幅面确定比例尺为1:2500万,投影方式采用North Pole Stereographic投影。图幅范围南起阿留申群岛,北至90°N,东至拉普捷夫海,西达加拿大北极群岛。《图集》的考察概况部分对我国历次北极科考海洋地质考察站点分布进行了展示。 沉积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沉积物类型图、粒度组分和粒度参数分布图、矿物组成分布图、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分布图、微体古生物及其氧碳同位素组成分布图等。目前悬浮体部分要素比较单一,主要包括不同季节悬浮体浓度分布图、悬浮颗粒有机碳氮及其同位素组成分布图等。
《北极海域海洋地质考察图集》所涉及内容分为考察概况、沉积和悬浮体3部分。《图集》基于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提供的极地专项标准底图,根据各类要素数据点分布范围按A4幅面确定比例尺为1:2500万,投影方式采用North Pole Stereographic投影。图幅范围南起阿留申群岛,北至90°N,东至拉普捷夫海,西达加拿大北极群岛。《图集》的考察概况部分对我国历次北极科考海洋地质考察站点分布进行了展示。 沉积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沉积物类型图、粒度组分和粒度参数分布图、矿物组成分布图、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分布图、微体古生物及其氧碳同位素组成分布图等。目前悬浮体部分要素比较单一,主要包括不同季节悬浮体浓度分布图、悬浮颗粒有机碳氮及其同位素组成分布图等。
《海洋开发与管理读本》分绪论、海洋资源与产业、海洋科技、海洋文化、海洋管理等5篇18章,并附有与海洋开发和管理相关的名词解释及重要参考资料,全书约25万字。《读本》的内容不仅要求反映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海洋开发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同时还要比较全面地、立体地研究分析海南省在海洋开发方面的区位特征、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方向。
《印度洋海温异常的特征及其影响》系统总结了作者近年来对印度洋海气系统变化特征及其气候影响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印度洋海温变化的多模态演变特征,印度洋热带和副热带海温变化与ENSO事件的相互联系,印度洋热带和副热带海温变化的关系,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热带印度洋偶极型海温模态对季节内振荡传播的影响,印度洋热带和副热带偶极海温差异对气候的影响等,书中涉及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是外气象研究中比较成熟的,得到的结论有助于认识印度洋海气系统变化的特征和机理,同时也为短期气候预测中了解印度洋海温的作用提供科学的依据。《印度洋海温异常的特征及其影响》可供从事气象科学研究,气候和气候预测的业务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