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以*制订的教学大纲为依据,为高等院校海洋科学专业学生编著的一本理论教材。本教材共有十章,先介绍海洋气象学中的有关定义、概念,再详细论述其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每章结合了海洋学和气象学相通的知识点来进行介绍,包括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规律、海洋对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等,适合高校有关专业作教材使用。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任务主要由常规性监测、监管监测、公益服务监测和风险监测几部分组成。其中,海洋动力过程监测属于常规性监测的范畴,主要任务是摸清管辖海域的水动力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为海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和治理提供基础数据、信息产品和决策依据。本书主要介绍了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业务领域涉及的水动力要素的监测方法,主要包括水位(水深)、温度、盐度、透明度、水色、海发光、海流、海浪和海面风等。
本著在充分分析系统动力学理论及研究趋势的基 础上,以渤海湾典型港口 天津港及其周边区域为 研究对象,分析天津港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开展环境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预测评估,建立环境承 载力与港口发展的响应机制,提出合理的港口发展决 策,推动绿色型港口、资源集约利用型港口的建设, 为我国的水运交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本书研究了海洋能及海洋能产业的内涵,介绍了国内外海洋能技术发展概况;阐述了国外海洋能产业的发展情况,归纳总结了国外海洋能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海洋能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优势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内涵和特征,根据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特点归纳总结了系统构建原则,提出了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构成,即创新主体子系统和创新支撑子系统,阐述了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构建了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框架模型,阐释了系统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进行了实证评价,使用UCINET6.0软件研究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主体子系统;研究了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子系统,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环境要素对
本书概述和分析了目前国内外湿地水文界定研究过程中淹埋深-历时-频率阈值存在的问题,系统地阐述了湿地水文的 淹埋深-历时-频率 阈值确定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构建了在湿地三要素(湿地水文、湿地植被和湿地土壤)不齐全的情况下湿地类型的的淹埋深-历时-频率阈值确定的理论和方法;评述了目前国内外湿地植被遥感监测技术与方法,包括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沼泽植被遥感识别与分类、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岩溶湿地植被遥感制图、沼泽植被生理结构参数遥感定量反演、岩溶湿地植被生理结构参数遥感定量反演与变化监测,红树林植被生理结构参数遥感定量反演;系统地阐述了目前国内外湿地水文要素监测的主要方法,概述DInSAR形变监测技术、时序InSAR技术和卫星测高技术在湿地水位变化监测的基本理论,建立沼泽湿地水位变化遥感监测方法和滨海湿地水位
该书章首先带领读者领略中国海域的美丽壮阔,进而揭开美丽背后的沉重负担。第二章至第七章详细描述了海洋正面临的严酷危机,如赤潮、石油污染、红树木退化、珊瑚礁白化等问题。第八章,倡导大家团结起共同守护我们的蓝色家园,助力海洋强国之梦早日实现。
煤粮复合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粮食生产基地。煤炭开采引起的采煤沉陷会降低土壤的质量。本书介绍了采煤沉陷地(坡地、裂缝、积水)对土壤质量主要因子的影响,探讨了采煤沉陷地土壤质量环境因子、肥力因子、健康因子在不同微地形和不同土壤深度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了采煤沉陷对作物根际微环境的影响特征,构建了采煤沉陷地土壤质量评价模型和土壤质量退化评价模型,分析了采煤沉陷地作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质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以期为煤粮复合区的土壤复垦、耕地报损和粮食的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全书以隽永的笔法、深邃的思考写了部分:走向深海、创新思维、科海觅趣、报刊掠影。告诉读者:什么是深海研究和新世纪的地球科学;为什么要钻到海底之下,揭开地球的秘密;深海的机遇和中国的选择是什么。也试图回答:怎样才能思想活跃与科学创新 ;怎样去寻求科学创新之路——试谈我国地球科学中的思想方法与学风问题;以及创新的障碍究竟在哪里?作者见地独到、思考深刻,给读者以启迪。
这是一部介绍潮汐、海浪、海雾、海水密度、海水温度等水文要素,台风生成与影响及海图等内容的海洋知识专辑。主要以山东省日照市近海海域为主体,围绕着港口生产、海洋运输、海上产业、海洋工程所需而编写。 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深入浅出,是结合山东日照海域针对性较强的一本海洋科技读本。 书中除结合当地海域介绍海洋气象知识外,还收录了部分国际海洋法、我国海洋法规及相关资料。 本书可供港口生产、海上运输、养殖、捕捞、海监、海岸工程、海洋管理等政府部门的有关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相关院校的师生及从事海上事业的人员开展海洋知识培训、海洋学科教育的参考书。
《海洋测深空间结构及其数据处理》系统地论述了高精度海洋测深的空间结构及其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海洋测深基本空间结构;瞬时测深空间结构及其数据处理;水位(潮汐)改正空间结构及其数据处理;稳态(图载)深度空间结构及其数据处理;瞬时水深场的再现与推估;随船一体化海洋测深的新概念和新方法。注重从理论上对测深空间结构和数学模型的论述,重点研究如何建立高精度海洋测深精细空间结构、数学模型及数据处理方法。 《海洋测深空间结构及其数据处理》可供高等工科院校有关专业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和从事海道测量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使用,也适用于海洋测绘、海洋调查、海洋工程、航海、航运、海上石油开发、海洋地质及海洋开发研究等部门的科技人员。
本书的编写是以适应海水淡化行业对从事一线岗位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为培养目标进行编写的。全书共七章,包括绪论、海水前处理技术、蒸馏法海水淡化、反渗透法海水淡化、电渗析法海水淡化、其他海水淡化技术和海水淡化技术经济分析等内容。 本书适合海水淡化行业,特别是一线岗位生产的人员阅读,也可作为海洋化工等相关专业的教材。
《2014中国海洋年鉴》内容主要是2013年度我国海洋事业的进展情况,少数资料由于事件的连续性而在时间上有所跨越。分为9大部分:综合信息、海洋经济、海洋管理、沿海海洋管理与海洋经济、海洋公益服务、海洋科技、教育与文化、极地与国际海底、海洋国际合作、附录。
2005年4月2日至2006年1月22日,我国进行了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历时297天,航程43230海里,相当于环绕地球两圈,出色地完成了多学科、多领域、综合性的洋考察任务,成为中国人探索人类未知科学领域的一大壮举。 大洋科学考察是以深海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依托的一项具有探险性的人类探索海洋未知领域的科学研究活动。随着世界深海高新技术的发展,这一领域正在形成高技术群,有望成为与航天技术、核能利用技术和海洋技术发展的与制高点,也是目前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 “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船长以日记的形式全面、翔实地记录了我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特别是对航行与科考过程的细节均有详尽的描述,是一份完整的现场记录,具有较珍贵的史料价值,同时对于介绍我国大洋科学考察和普及大洋科学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既是一个海洋大国,有着18 000 km余的海岸线,又是一个大陆国家,幅员辽阔,河流众多。港口工程的建设、大江大河的治理、防洪减灾的研究等均离不开物理模型试验,而河流海岸模型试验研究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由此河流海岸模型测试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河流海岸模型试验概况、试验基础设施和专用设备;同时全面介绍了在河流海岸模型试验中的流量测量、流速测量、水位与波高测量、压力和应力应变测量、地形测量、含沙量测量和泥沙颗粒级配测量的专用仪器设备及其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应用范围和优缺点;最后介绍了试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计算机在模型试验测量中的应用技术和测试系统应用实例。本书为编著者多年来有关河流海岸模型测试技术研究成果的总结,在保持以往各类测量仪器设备完整的基础上,尽可能多
《海洋技术教程》分准备性内容、海洋基础技术、海洋支撑技术、海洋应用技术四部分:①准备性内容包含“绪论”和“海洋基础知识”两章。②海洋基础技术部分安排“水下声学技术”、“水下光学技术”、“海洋遥感技术”和“水下运动物体动力学”四章。③海洋支撑技术部分设置“海洋工程材料技术”、“海洋通用技术”、“海洋试验技术”和“海洋装备设计与集成技术”四章。④海洋应用技术内容部分,主要在“水下探测技术”、“水下采样技术”、“水下通信与导航技术”、“水下运载技术”和“海底观测网络”五章进行重点介绍。最后还设置课堂实验作为附录。在每一章节中,我们将重点放在各种技术的定义与范畴的阐述、基本技术内容的讨论,并提出发展趋势。而且每章都列出一些思考题和参考文献,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外花时间加强海洋技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