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起源》是大陆漂移说创始人阿尔弗雷德 魏格纳的经典论著,系统地阐述并论证了他在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全书共分三个部分。*部分论述大陆漂移的基本内容,并把它同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进行对比,指出了这些学说的缺点和问题,认为只有大陆漂移说才能解释全部事实。第二部分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大地测量学等方面论证大陆漂移说的合理性。第三部分为解释和结论,从地球的黏性、大洋底、硅铝圈、褶皱与断裂、大陆边缘的构造形态等方面,讨论了大陆漂移的可能性以及漂移的动力。此书一问世,即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引起全世界地质学界、地球物理学界的重视。
这是一本利用户外线索辨别方向、预测天气、寻找水源、追踪动物的实用徒步指南。作者在本书中为读者分享了诸多观察和解读自然的技巧与心得。这些技巧与心得是他二十多年来行走在世界各地,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所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无论漫步在乡村还是城市,行走在海边还是山地,只要你善于观察,掌握解读自然的技巧,太阳、月亮、星星、云朵、土地、植物、动物等,都会变得更加有趣!
本书是一本对初学者非常实用的指导书,针对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面临的许多具体问题,简明扼要地论述了如何做生态学,如何做好的生态学。书中对如何成功组织和从事一项生态学研究,如何选择一个科学问题,如何与他人共事,如何有效地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如何做有吸引力的学术报告,如何利用墙报进行交流,如何对待负面结果,以及如何撰写基金申请书和研究项目书等具体问题给出了实用和富有建设性的指导和建议,并提供了颇有借鉴价值的经验和方法。对生态学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本难得的指导性参考书。
《地球的来龙去脉/探索地球演化奥秘科普系列丛 书》主要分为 揭开地球的面纱 地球的物质世界 永不安稳的大地 大自然的雕塑家 人与地 球的未来 5个专题。该本科普读物主要介绍了地球的 起源、自然资源、地质灾害、特殊的地球风貌等内容 ,以及当前 瞩目的 人与地球的未来 的可持续 发展战略研究。通过大量的事例和现象分析人类在当 前社会快速发展中的弊端,旨在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宣 传和倡导人与地球的关系。加强大众对地球演的认知 ,强调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自然资源的理念 ,从而保护和改善地球,正确地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 念,让人与地球和谐发展。
2016年,第二届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由湖北大学承办,来自全国80余所高校超过110支队伍参加比赛,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大赛一方面突出地理特色,培养学生用地理学的视角和地理学方法去理解、解释、解决生产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推进学生学术科研、专业思考等方面的素质。另一方面大赛突出综合素养,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将其专业学术研究结果简明清楚地展示给观众,培养学生演讲答辩、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以及良好的精神气质。由各参赛高校派出教授组成的专家评审小组,对参赛作品的学术性、创新性以及参赛选手的展示风貌、表达能力、逻辑能力等进行综合考察,对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较高要求,参赛作品和选手的水平也逐年提升,为培养地理类及其他各相关专业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演讲答辩能
《泰山(五岳独尊)》由赵玉侠所著,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古名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济南、长清、肥城、泰安之间。其南麓始于泰安城,北麓止于济南市,方圆426平方公里。矗立在鲁中群山间。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泰山是中国批*风景名胜区之一,又是天然的艺术与历史博物馆。泰山约形成于3000万年前新生代中期。泰山区域地层古老,主要由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及各种片麻岩等几种古老岩石构成,距今约24-25亿年,属于太古代岩类。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称誉。泰山上存有许多人文景观。据中国古代各朝代文献记载,此山经常是皇帝设坛祭祀祈求国泰民安和举行封禅大典之地。个在此举行大规模封禅仪式的是秦始皇,在泰山封禅祭祀被人认为是天神必将赐予吉祥的“符瑞”,这便形成泰山大典的历代传统。
主要内容包括:章,行星地球实验与实习;第二章,地质实验与实习;第三章,地貌实验与实习;第四章,气候实验与实习;第五章,水文测验与实习;第六章,土壤实验与实习;第七章,植物实验与实习;第八章,动物实验与实习;第九章,自然地理环境基本规律实验与实习;第十章,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实验与实习;第十一章,实验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与计算机处理。 本书可供地理、资源、环境、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和相关专业师生教学实习使用。
本书针对高职高专院校资源勘查类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教学需要,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地貌学部分着重介绍了各种地貌的形态特征、物质组成、成因及其发展与分布规律;第四纪地质学部分着重介绍了第四纪的有关概念、第四纪气候变化对古环境的影响、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特征、新构造运动和新构造的基本理论,并结合特定地质作用和地貌条件,阐述了各种沉积物成因类型的主要特征和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工作方法。
本书是地名研究不可多得的工作性总结资料,反映了北京市地名方面的现状。详细介绍了地名、地址、关注点等概念,研究了地名从产生到消亡的一般过程,深刻分析了地名在城市规划、测绘、管理中的应用,讨论了地名数据库建设应用的流程,列举了北京市的地名审批及数字地名建设情况,分了当前地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地名工作及地名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书论证了景观是一种美学现象,梳理了美学的规律、景观的分类、内在的原理以及可能性。为景观学构建了更为理性清晰的基础原理,并疏通了景观和生活之间的关系。
淮河流域水系复杂,湖泊众多。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干预活动改变了淮河流域湿地景观格局:由多样化、复杂性转为单一化、破碎性,湿地系统组分减少、过渡带大量消失,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下降或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胡巍巍所著的《淮河流域中游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优化调控研究》以淮河流域中游为研究区,分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水利工程建设概况及其生态影响,深入研究淮河流域中游湿地景观格局的演变及其驱动力,并提出科学管理水利工程和优化调控湿地景观格局的有力措施,对恢复、保护湿地,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以及淮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淮河流域中游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优化调控研究》可供流域管理机构以及地方政府决策参考,亦可作为高校地理、环境类专业师生及有关科技人员的参考书目。
《走近科学》是中央电视台个大型科普栏目。1998年6月1日开播以来生产了大量优质的电视科技节目,在各类节目评奖中屡次获奖,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表扬,已成为中国电视科普的一面旗帜。《徐霞客——一个人的国家地理》是“走近科学”系列之一,由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组编写。《徐霞客——一个人的国家地理》内容包括千古奇书、徐家有奇人、一个人的国家地理、探寻神秘洞穴、破解地貌悬疑、调查旷世奇案、寻源盘江、涉险瘴疠之地、溯江纪元……
本书为大学地学有关专业地貌学教学用书。它较系统地介绍了地貌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地貌是内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本收以地貌力系统力纲进行章节划分。以外劳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有坡地地貌、河流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荒漠地貌、黄土地貌和海岸地貌;以内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有大地构造地貌、褶皱地貌、断层地貌和火山地貌等。地貌与环境、灾害是当前人面临的重要问题,本书专门列出两章进行介绍。本书对各种类型地貌总的特征和种种变异都能从构造、气候、人类活动和岩性等诸多方面进行评述和解释,使教材体系更加严谨。构造地貌部分立足于动态分析,具有一定深度。对于国内外地貌学经典和现代的理论,以及各种典型貌实例,采用融会于全书之中的方法加以介绍。本章文理通顺、图文并茂,
《非织造学(第三版)》系统地介绍了非织造材料加工工艺及理论、设备机构原理及产品结构与性能。全书共分十章,内容不仅涉及非织造用原料、非织造各类工艺技术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基本理论,并且引入了诸多新工艺、新产品、新应用领域和非织造发展的新趋势。 《非织造学(第三版)》为高等院校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教材,亦可作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和从事非织造学科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研究考古时代长江下游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一部力作。书中全面收集考古遗存资料,运用考古学和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借助相关学科的手段与成果,采取定量分析,为全新世以来长江下游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首次提供了高分辨率年代序列以及系列性的考古时期地图,对代表性区域与时段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了恢复性重建。同时,并提供出这一地区历史文化进程新模式,给予现代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以历史镜鉴。 本书还讨论考古地理学成为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可能性,把握了古地理与历史地理之间的跨越性课题,拓展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具有学科建设的意义。
《湫水留痕》据史实录,从大视野到小角度,通过《红军东征在临县》、《中央后委第七大队在甘泉》、《谢觉哉在后甘泉》等篇章,真实而又鲜活地再现了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的领袖风范。通过采编整理,再现了革命战争时期临县任书记、县长生死于革命大业的光辉历程;再现了临县籍在外地工作的老干部们为革命鞠躬尽瘁的博大胸怀;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历届县委政府领导励精图治的优秀品质;再现了全县各条战线的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大无畏精神。全书一条主线,贯穿着“临县精神”。 《湫水留痕》是一本好书,是临县的一部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她不仅留住了历史,体现出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能启迪教育后人,以此激励斗志,振奋精神,增强团结,开拓奋进。当前,临县正处在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改革需要“临县精神”,临县腾
本书作者通过对研究区域的地形地貌、植被、土壤、气候气象、社会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矿山废弃地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摸索矿山生态植被恢复的限制性因子;对矿山废弃地植被调查,分析其生境特征并进行物种生态位、物种相关性、生物多样性研究,摸清植被演替规律,从而为该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的植物选择、配置和调控,缩短植被演化进程等提供理论依据,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研究分析出适宜土壤恢复和植物品种选配技术,落实“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矿山生态植被恢复理念,对指导北京及其他类似地区铁矿科学地进行生态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编著而成的一本工程绿化学——矿山植被恢复方向的专著,涉及了植物学、土壤学、恢复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等多个学科范畴,对国土矿山、林业生态、水土保持、
《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研究》旨在探索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的起源、兴起与发展,类型、内容与特点,阿拉伯地理学著作中的中国形象以及对欧洲文明的影响等,因此,分六章对这些内容分别予以阐述:第壹章阐述了贾希利亚时期和伊斯兰教时期的地理认知,从而发掘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的起源;第二章探索了阿拉伯地理学的词源,阐述了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分析了推动阿拉伯地理学发展壮大的诸多因素;第三章总结了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的分类以及重要的地理学家;第四章分析了阿拉伯地理学在中世纪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深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所形成的特点;第五章从中阿交往的角度,探索和考证了阿拉伯地理文献出现于中国的原因以及早关于中国记载的阿拉伯地理文献,并用两篇具有代表性的阿拉伯地理书籍为例,分析了阿拉伯地理学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