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古生物研究者和化石爱好者撰写,是一本图鉴,也是一本寻找化石指南。基本囊括了所有化石种类,包括植物、珊瑚和海绵、棘皮动物、腕足动物、节肢动物与笔石、软体动物、脊椎动物、痕迹化石,共收录190余种。每种化石均有图片,并配有详细的尺寸、时空分布和化石故事。本书为读者讲解了化石的基本知识,如何为化石、话是如何形成、化石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化石推断古生物年代。对每种化石进行介绍时,突出实操性,这一点无疑使得本书可以作为野外观察手册使用。在科普的同时,也令读者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时间对于生物的精雕细刻。
本书是一本化石入门和古生物学研究方面的综合指南。它为我们讲述了化石是什么,化石如何形成,以及古生物学者所做的一系列工作。本书向人们揭示了远古神话传说中的独眼巨人,其实是乳齿象;身躯庞大得惊人的巨人,则可能是恐龙;瑰丽的琥珀蕴藏了丰富的昆虫和植物生命 本书还通过科学家辛勤的挖掘,从遗骸中追溯史前生物的本来面目,揭开化石的缤纷世界,重现古生物的生活样貌。
古脊椎动物学是一个活跃的学科,每周都有有关新发现了某某化石的报道,而且还不仅是恐龙!这部新版的教材概括了国际范围的古脊椎动物学,还特别介绍了中国的激动人心的新发型。《BR》 本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教师古脊椎动物学这个学科。靠猜测来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年轻的研究人员使用了崭新的数码和影像方法来探索生命树、宏演化,全球变化以及功能形态学。《BR》 本书的第四版做了全面修订。增加了支序系统学框架及功能和发育方面的篇幅。辅助研读的内容包括:每章要点、深入研究的问题及推荐阅读的文献和网址。
本册志书内容包括2022年以前中国已发现且系统研究过的奇蹄目犀超科(Rhinocerotoidea)化石,共计5科61属147种。《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三卷 基干下孔类 哺乳类 第八册(下)(总第二十一册 下) 奇蹄目Ⅱ:犀超科》介绍了犀超科的发展与现状、形态特征、演化与分类等方面内容,并简要叙述了中国犀超科的研究历史。科级分类阶元主要包括定义与分类、鉴别特征、分布与时代,以及相关问题的评注;属、种级阶元有较详细的厘定,包括异名录、模式标本、鉴别特征以及产地与层位等,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三卷 基干下孔类 哺乳类 第八册(下)(总第二十一册 下) 奇蹄目Ⅱ:犀超科》附有插图151幅,正文之后有学名索引。
本书在对古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原理进行详细介绍和解读的基础上,聚焦于如何针对研究问题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全书分为十章,涵盖了古生物学的生物宏演化(evolutionary?trend)、生物灭绝事件(mass?extinction)、系统分类(systematics)、系统发育(phylogeny)和形态演化(morphological?change)等多个方面,以及生物地层学、古生态学和古地理学等多个相关学科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
为适应我国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及大众科普科教的需求,编者在杨家騄和李志明主编的《古生物学实习指导书》(1993年**版)的基础上,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古生物学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方法,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实践积累,编写了《化言石语——古生物化石观察与实习》。《化言石语——古生物化石观察与实习》共分10个章节,每个章节均对相应古生物类群的基本构造、分类体系和化石代表进行了准确细致的文字描述,展示了精美清晰的图片并附上琅琅上口的化石诗歌便于记忆。《化言石语——古生物化石观察与实习》的特色是一目了然,对于有学习古生物学化石结构需求的学生和化石爱好者来说,是一本易于理解、便于掌握的书籍。
本书是以油画的艺术形式展示自46亿年前地球诞生的太古宙开始直至全新世各地史时期陆地植物景观的画册。作为古植物学研究者的画作者,希望能将科学和艺术结合,去展现那遥远、宁静、深邃的史前植物世界的斑斓景色。画作主要依据我国各个地史时期丰富的化石资料,综合古生物学家的重要典型研究成果,以油画的形式复原了各地史时期陆地植物景观36幅,并附有通俗易懂的文字说明,展示了漫长的前显生宙藻菌发展时代,以及显生宙以来的地衣苔藓、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发展时代景观的演替,直至人类栽培作物景观的出现。
本书将带领你走进自贡恐龙博物馆。在那里,有瑰丽的龙宫,有探索者们的足迹,有未来的世界名城,还有梦想的延续。本书不仅是展示我国和世界优秀历史文化的场所,也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培养情操的第二课堂。
本册志书是对2018年7月之前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鸟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和总结,内容包括鸟类导言、中生代鸟类和新生代鸟类系统记述。导言包括鸟类的定义、系统发育及分类,鸟类骨骼特征及鸟类化石在中国的地史及地理分布,中国鸟类化石的研究历史等。系统记述将中生代鸟类和新生代鸟类作为两个独立的部分进行了介绍。中生代鸟类部分对近期有关中生代鸟类,特别是一些高阶分类单元的分支系统学研究的成果做了介绍;记述了包括热河鸟目、会鸟目、孔子鸟目、反鸟类和今鸟型类的83属92种。新生代鸟类部分记述28属32种。共计111属124种。每个模式种均附有图片,对一些存有争议的高阶分类单元进行了概要评述。志书还提供了较完整的参考文献。
《恐龙简史:从诞生到消亡》是一本3.6米长卷版的恐龙大百科,由英国 古生物学家安杰拉?米尔纳博士精心撰写,中国青年古生物学家邢立达副教授倾情翻译。从2.5亿年前盘古大陆形成,到6500年前地球上 一群恐龙灭 ,这部简史聚焦了恐龙曾经称霸地球的1.6亿年历史。多维度介绍了百余种恐龙的特征和习性,他们的神秘档案将一一揭晓。另外,你还可以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和恐龙的复原步骤,探秘挖掘现场,通晓世界各国的恐龙研究历史及先驱人物,还有世界各国的恐龙博物馆信息和网址……全方面满足恐龙爱好者的好奇心、开拓阅读视野、培养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 鸟类的祖先真的是恐龙吗?你听过恐龙的叫声吗?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证实了大陆漂移说?植食性恐龙的牙齿和肉食性恐龙的牙齿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恐龙从来没有吃过草?想知道答案的话
从恐龙战斗到它们的死亡,再到体型跟大象一般的穴居地懒……本书带读者穿越时空,进行了一次“史前深度游”。 本书展示了迄今为止发现的50件令人惊讶的化石,每件化石的背后都有一段独特的故事,让读者可以瞥见史前动物的真实生活,如像鸟类一样坐在蛋上的恐龙和被寄生虫感染的霸王龙等。这些化石让我们联想到现存动物的一些典型行为,明晰了现存生物与它们远祖之间的进化链。化石,不是无生命的物体,它们能够唤起远古生物的生活故事,将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带回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
恐龙蛋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化石类型。它不仅保存了恐龙的繁殖行为、生理特征等生物学信息,而且也保存了恐龙生存时期的古环境和古生态等地质学信息,为研究恐龙的生理、繁殖行为及其生存时期的地质环境背景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材料,具有其他古生物化石所不具备的优势。在近百年的研究过程中,中国多地发现的大量恐龙蛋化石,为恐龙蛋系统古生物学及相关的地层学、古地理学、古环境学、古生态学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本书为了满足高等院校古生物地层学专业和地质类专业的教学要求而编写,以帮助学生加强基础知识、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本书共七章,介绍主要微体古生物门类有孔虫、介形虫、牙形石、硅藻、孢粉、沟鞭藻及疑源类,系统阐述每个门类的基本形态构造、分类、地史分布和演化及古生态,增加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新成果,介绍其研究意义及应用。并简要介绍了各门类化石的样品采集和处理分析方法。
本书针对生物信息学领域中海量的生物数据,分别从微阵列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基因调控网络的分析和构建以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分析等角度,系统介绍机器学习、统计学习及各种智能算法在生物信息学相关领域的应用。机器学习在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研究重心集中在观测和探索生物现象,以及建立统一的形式化的模型对生物学现象加以阐释。本书针对生物信息学领域典型的癌症诊断模型、基因调控网络构建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3 个研究方向展开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方法的分析与研究,为生物信息学方向的初学者提供了入门知识,也为相关研究人员在相关方向提供了参考信息。
《科学史》第四卷,为一般读者和人士提供18世纪科学发展的详尽和全面的概述,探讨17世纪的“科学”以及主要的新增长点,尤其是实验科学的含意。这本书既是一本叙事性的书,也是一本解释性的书,还可以当成参考工具书来用。其主要关注的是西方科学,也谈到了一些传统文明中的科学和殖民地的科学。所包含的范围,既有对科学本身认知维度的分析,也有对其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意义的解释,两者兼顾。撰稿者大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军人物,他们既叙述了有关问题当前的不同研究成果以及方法论上的争论,也给出了他们自己的观点。
本书综合介绍了三叶虫研究简史、三叶虫的生态、保存方式、?集、处理和研究方法以及当前国内外三叶虫研究的动态和水平。将具有内脏器官和体节的所谓尾部,修订为腹部;在其后由背壳愈合而成,又不具内脏器官者,划为三叶虫的真正尾部,摆脱三叶虫身体划分旧传统命名,采用新划分意见。系统介绍了三叶虫外骨骼的形态、内部解剖和器官功能、个体发育和分类沿革。应用数理统计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三叶虫纲的目和亚目等分类方案进行研究,并系统介绍各级别分类及其代表属的主要特征、地理分布和地质时代,外壳构造演化趋向,三叶虫演化过程的主要阶段及其特征。书中还附三叶虫各主要构造术语中、英文和英、中文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