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脊椎动物学是一个活跃的学科,每周都有有关新发现了某某化石的报道,而且还不仅是恐龙!这部新版的教材概括了国际范围的古脊椎动物学,还特别介绍了中国的激动人心的新发型。《BR》 本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教师古脊椎动物学这个学科。靠猜测来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年轻的研究人员使用了崭新的数码和影像方法来探索生命树、宏演化,全球变化以及功能形态学。《BR》 本书的第四版做了全面修订。增加了支序系统学框架及功能和发育方面的篇幅。辅助研读的内容包括:每章要点、深入研究的问题及推荐阅读的文献和网址。
本书在对古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原理进行详细介绍和解读的基础上,聚焦于如何针对研究问题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全书分为十章,涵盖了古生物学的生物宏演化(evolutionary?trend)、生物灭绝事件(mass?extinction)、系统分类(systematics)、系统发育(phylogeny)和形态演化(morphological?change)等多个方面,以及生物地层学、古生态学和古地理学等多个相关学科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
《古生物学基础实验指导书》系统地介绍了古生物化石的特点,化石的采集、处理,化石的研究方法与应用等古生物实践基础知识,以及古生物重要门类标准化石实验观察与鉴定方法。内容包括实验目的与要求、实验材料、实验方法指导、作业或思考题、知识扩展阅读材料等。
本册志书是对2016年12月以前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基干主龙型类、鳄型类和翼龙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总结。《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四册(总第八册) 基干主龙型类 鳄型类 翼龙类》包括29科86属102种(不包括存疑属种和未定种)。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部分阶元的记述之后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四册(总第八册) 基干主龙型类 鳄型类 翼龙类》附有159张化石照片及插图。
本册志书是对2018年7月之前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鸟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和总结,内容包括鸟类导言、中生代鸟类和新生代鸟类系统记述。导言包括鸟类的定义、系统发育及分类,鸟类骨骼特征及鸟类化石在中国的地史及地理分布,中国鸟类化石的研究历史等。系统记述将中生代鸟类和新生代鸟类作为两个独立的部分进行了介绍。中生代鸟类部分对近期有关中生代鸟类,特别是一些高阶分类单元的分支系统学研究的成果做了介绍;记述了包括热河鸟目、会鸟目、孔子鸟目、反鸟类和今鸟型类的83属92种。新生代鸟类部分记述28属32种。共计111属124种。每个模式种均附有图片,对一些存有争议的高阶分类单元进行了概要评述。志书还提供了较完整的参考文献。
本书在上一版的基础上,删除、合并、调整和增补了一些内容,简明、系统地介绍了人体形态(如骨骼、牙齿和活体等)的观察与测量方法,以及一些人体功能与体成分的测量方法。书中所列举的测点和测量项目都是国内外通用的,并均在我国试用过,切实可行。 本书不仅对人类学、考古学、法医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科技工作者有参考价值,还适合于医学、儿少卫生、国防、体育、艺术、工商业等领域的专业人员和研究人员使用。
《恐龙探秘》人们对恐龙的迷恋似乎是永无止境的,众多有关恐龙的热门电影和纪录片声称准确再现了这些动物,从而愈加突出了恐龙的魅力。但是这些复原的可靠性如何?它们能够真正反映恐龙世界的新发现或*近的研究成果吗?戴维诺曼的这本小书阐述了从古代神话到现代科学人们解读恐龙的详细历史,着重展现了科学家是如何将解剖学、遗传、法医学,甚至工程设计学结合在一起,来研究和描绘恐龙的外表特征、食性、运动模式以及相互交流方式的,可谓古生物学研究者和恐龙爱好者的佳作。
本书分为三篇。篇讲述了植物细胞和植物组织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同时简要介绍了获取相关知识常用方法和手段;本篇是学习第二篇、第三篇的基础。第二篇重点讲述了被子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发育、形态和结构的基本知识,介绍了植物体的整体性和适应性;同时,对裸子植物的根、茎、叶的结构也做了适当的介绍。第三篇讲述了植物系统分类的基础知识、植物界基本类群和被子植物的典型科属;此外,本篇还述及了被子植物的起源、进化和植物分类系统。 本书可供高等农林院校、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生物专业用作教材,亦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用书。
植物生物活性物质对于人体*健康状态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植物生物活性物质的全新认识代表了营养学的第二个“黄金时代”的到来,它作为功能性因子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类胡萝卜素、生育酚及生育三烯酚、甾醇、类黄酮、花色苷、雌激素、原花色素、单宁、有机硫化合物,皂苷化合物等植物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性质、功能及作用机制等。本书可供从事保健(功能)食品、天然活性产物、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适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营养与卫生、农产品加工及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是一个神奇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中生代时期(距今约 2.52 亿 ~ 0.66 亿年)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森林密布,河湖纵横,为恐龙等各类生物的繁衍生息,以及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形成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 新疆地层出露完整,化石丰富,为研究我国北方中生代地质与生物演化提供了一个理想场地,也成为 一带一路 沿线及相关国家的地学家们长期关注的地方。20 多年间,古生物学家孙革和莫斯布鲁格率领的中德合作科研队在新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中生代地层古生物合作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研究成果,如首次发现迄今的侏罗纪恐龙 新疆巨龙 、迄今规模的鄯善侏罗纪恐龙足迹群、早三叠世水龙兽、侏罗纪准噶尔兽等哺乳动物新组合、新疆龟新种、郝家沟晚三叠世植物群,以及对新疆中侏罗世白杨河植物群及沙尔湖植物群等开
本书在版《植物营养分子生理学》的基础上,增加了2001年以后国内外重要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在本研究领域内前沿性研究和应用的水平。本书内容力求从分子水平和亚细胞水平上阐述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植物应答缺素的机制、缺素信号转导与基因表达调控等问题。各方面的内容均有科学的论述和丰富的图表说明。全书各章依次为氮、磷、钾、铁、镁、锌、铜、锰、钠9种植物体必需元素,其中包括4种大量元素和5种微量元素。 本书可作为植物营养、环境保护、农林牧等专业研究生的教科书和科研工作者的参考书。
山东是我国地台区寒武纪地层和寒武系第三统、芙蓉统建阶层型剖面所在地区,寒武纪三叶虫十分繁盛,在世界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本书详细记载山东寒武系张夏组长清县张夏虎头山至黄草顶等6条地层剖面,系统描述三叶虫5目、41科、152属(亚属)、371种、60未定种,其中有16新属、7新亚属、120新种。长期以来,张夏组(岩石地层单位)与张夏阶(年代地层单位)等同使用,造成很大的混乱。作者经多年的野外考察,证实张夏组的顶底界线在不同的剖面都不一致,张夏组是一个穿时的岩石地层单位,可分为11个三叶虫化石带。按国际地层指南原则,作者新建了寒武系第三统长清阶和济南阶,废弃以往的张夏阶和崮山阶。根据张夏组三叶虫属种地质时限和地理分布,将张夏组与国内外同期地层进行了精确的对比,讨论了寒武纪三叶虫的第三次灭绝
《植物生物技术与农业:展望21世纪(导读版)》首先向读者介绍了植物生物技术的背景知识和*进展,当今遗传学、基因组学以及其他各种组学的研究状况,以及目前对于遗传工程的*理解。其后的章节将介绍种质资源的改良和保存、植物育种、种子改良,以及孤雌生殖等方面的科技进展,这些内容都与农业和农业生物技术的短期和长期的成功密切相关,同时为读者深入理解后面关于新科技应用前景的章节提供背景知识。后讨论了如何解决知识产权和社会学及食品安全等问题。 《植物生物技术与农业:展望21世纪(导读版)》内容由相关领域专家精心撰写,包括对取得成果的评述,新的植物生物技术方法、产品在促进经典植物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和在作物及其产品改良上的应用前景,植物生物技术和实用农业技术之间彼此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植物生物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对三峡库区珍濒特有植物的生态学研究和保护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的总结。书中介绍了三峡库区珍濒特有植物的资源、分布与保护现状。在此基础上,从蕨类植物、棵子植物、被子植物等类群中按乔木、灌木、草本生活型分别选择了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独花兰*等几种植物,重点研究了它们的分布与生境、生活史对策、适应环境特征、种群结构与动态、繁植技术与引种栽培要点、致濒机制与保护措施等。同时,分析了三峡工程直接淹没和移二次开发对三峡库区珍濒特有植物的影响程度,提出了三峡库区珍濒特有植物的优先保护等级与对策,并对三峡库区植物保护的实践与成就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本书可供生物学、生态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人员、有关高等院校师生以及自然保护工作才使用参考。
《云南植物志》系记载云南地区野生及习见栽培高等植物的专著。共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三大类。本卷记载种子植物9科173属883种及若干种下分类单位。《云南植物志 第十卷》对科、属的特征均有简要记述,并附有检索表;对每种植物的名称(中文正名、别名及拉丁名、异名)、形态、产地、生境、分布等均有较详细的记载。对已知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扼要介绍其用途。约有半数种类附有形态特征图或植株全貌图,《云南植物志 第十卷》共有图版220幅。
本书为《化学进展丛书》其中之一。全书共24章,以专题的形式宏观介绍了近5~10年间国内外天然产物化学的发展动态和研究重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天然产物化学热点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学科交叉融合中的创新问题;重要的和潜在的应用前景,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实例。 本书可供从事化学、药学及天然产物学科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科技管理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以及相关企业的决策者参考使用。
《古生物学基础教程》系统阐述了古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古生物学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门类古生物学、应用古生物学3部分。第1~4章系统介绍了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第5~9章扼要介绍古生物主要门类特征,重点突出地质勘探实践中常见门类化石;第10章对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应用领域进行系统阐述。着重于古生物学中*基本的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系统阐述,并强化油气地质勘探实践中广泛应用的微体古生物学和能源古生物学应用方面的内容。
在本书中,达尔文重点阐述和论证了高等生物是由低等生物逐渐演变而来的进化论思想,并提出了以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为基础的生物进化学说。《物种起源》的问世,*次将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颠覆了自然历史的基础学说。它不仅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也让人们知道生命和物种来源于大自然;同时,它为社会哲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独特的思维空间,为现代生物科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书为我国沟鞭藻类化石的首次系统总结,书中对我国2006年以前发表的中、新生代沟鞭藻类属种按*的分类进行了系统厘定、对比和归并。 全书前七章分别介绍了沟鞭藻类的概况,现生沟鞭藻的形态与生活史,化石沟鞭藻类的研究简史、形态结构、分类、生物群演变及生物地层分带,古生态学以及化石沟鞭藻类与石油形成的关系;第八章为中国化石沟鞭藻类系统分类,共厘定描述沟鞭藻类化石213属(含2新属)13亚属(含3新级次、新联合亚属)990个类型,其中科以上的分类系统描述在我国还是首次。 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而新颖。书中附27幅插图、6幅地层分带序列表,化石图版200幅。本书是化石沟鞭藻类学人门及藻类、孢粉学工作者进行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料,可供石油地质、地层古生物学工作者参考。
《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册(总第五册) 两栖类》是对我国化石两栖类形态学、分类学、系统发育学和生物地层学的一次系统性总结。《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册(总第五册) 两栖类》使用的"两栖纲"和"两栖类"采用其广义的概念,既包括现生两栖类及其中、新生代的化石近亲,也包括古生代和中生代的非羊膜类四足动物。《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册(总第五册) 两栖类》包括我国已知化石两栖类1亚纲5目27属34种及10个未定种,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及以上的阶元中均有概述做总体介绍。在所有阶元的记述之后均有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