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脊椎动物学是一个活跃的学科,每周都有有关新发现了某某化石的报道,而且还不仅是恐龙!这部新版的教材概括了国际范围的古脊椎动物学,还特别介绍了中国的激动人心的新发型。《BR》 本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教师古脊椎动物学这个学科。靠猜测来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年轻的研究人员使用了崭新的数码和影像方法来探索生命树、宏演化,全球变化以及功能形态学。《BR》 本书的第四版做了全面修订。增加了支序系统学框架及功能和发育方面的篇幅。辅助研读的内容包括:每章要点、深入研究的问题及推荐阅读的文献和网址。
本书将带领你走进自贡恐龙博物馆。在那里,有瑰丽的龙宫,有探索者们的足迹,有未来的世界名城,还有梦想的延续。本书不仅是展示我国和世界优秀历史文化的场所,也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培养情操的第二课堂。
本书在对古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原理进行详细介绍和解读的基础上,聚焦于如何针对研究问题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全书分为十章,涵盖了古生物学的生物宏演化(evolutionary?trend)、生物灭绝事件(mass?extinction)、系统分类(systematics)、系统发育(phylogeny)和形态演化(morphological?change)等多个方面,以及生物地层学、古生态学和古地理学等多个相关学科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
本书综合介绍了三叶虫研究简史、三叶虫的生态、保存方式、?集、处理和研究方法以及当前国内外三叶虫研究的动态和水平。将具有内脏器官和体节的所谓尾部,修订为腹部;在其后由背壳愈合而成,又不具内脏器官者,划为三叶虫的真正尾部,摆脱三叶虫身体划分旧传统命名,采用新划分意见。系统介绍了三叶虫外骨骼的形态、内部解剖和器官功能、个体发育和分类沿革。应用数理统计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三叶虫纲的目和亚目等分类方案进行研究,并系统介绍各级别分类及其代表属的主要特征、地理分布和地质时代,外壳构造演化趋向,三叶虫演化过程的主要阶段及其特征。书中还附三叶虫各主要构造术语中、英文和英、中文对照表。
本册志书是对2018年7月之前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鸟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和总结,内容包括鸟类导言、中生代鸟类和新生代鸟类系统记述。导言包括鸟类的定义、系统发育及分类,鸟类骨骼特征及鸟类化石在中国的地史及地理分布,中国鸟类化石的研究历史等。系统记述将中生代鸟类和新生代鸟类作为两个独立的部分进行了介绍。中生代鸟类部分对近期有关中生代鸟类,特别是一些高阶分类单元的分支系统学研究的成果做了介绍;记述了包括热河鸟目、会鸟目、孔子鸟目、反鸟类和今鸟型类的83属92种。新生代鸟类部分记述28属32种。共计111属124种。每个模式种均附有图片,对一些存有争议的高阶分类单元进行了概要评述。志书还提供了较完整的参考文献。
《古生物学基础实验指导书》系统地介绍了古生物化石的特点,化石的采集、处理,化石的研究方法与应用等古生物实践基础知识,以及古生物重要门类标准化石实验观察与鉴定方法。内容包括实验目的与要求、实验材料、实验方法指导、作业或思考题、知识扩展阅读材料等。
本书为了满足高等院校古生物地层学专业和地质类专业的教学要求而编写,以帮助学生加强基础知识、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本书共七章,介绍主要微体古生物门类有孔虫、介形虫、牙形石、硅藻、孢粉、沟鞭藻及疑源类,系统阐述每个门类的基本形态构造、分类、地史分布和演化及古生态,增加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新成果,介绍其研究意义及应用。并简要介绍了各门类化石的样品采集和处理分析方法。
本册志书是对2016年12月以前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基干主龙型类、鳄型类和翼龙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总结。《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四册(总第八册) 基干主龙型类 鳄型类 翼龙类》包括29科86属102种(不包括存疑属种和未定种)。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部分阶元的记述之后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四册(总第八册) 基干主龙型类 鳄型类 翼龙类》附有159张化石照片及插图。
本书共分国家珍稀植物、黄山命名植物、主要古树名木和主要观赏植物四个篇目,其中国家珍稀植物篇收录了在黄山境内有自然分布的国家一级重点介绍保护植物5种,二级16种,三级16种,以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范围的兰科野生种14种;黄山命名植物篇收录了中名或学名以黄山命名的植物28种;主要古树名木篇收录了在黄山有代表的古树17株;主要观赏植物情况及科研、利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同时,我们还根据四个篇目的先后顺序,对部分具有多重属性的植物种类,只在前一个篇目录入,以避免内容重复。如黄山木兰,既是“国家珍稀植物”,又是“以黄金命名植物”,我们只将其收录在“国家珍稀植物”之中。
《云南植物志》系记载云南地区野生及习见栽培的高等植物的专著。共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了植物三大类。本卷记载种了植物的虎耳草科、秋海棠科、仙人掌科、茶*子科、蔷薇科、榆科、鼠李科等13科85属888种203亚种和变种。《云南植物志 第十二卷》对科、属的特征均有简要的描述,并附有检索表;对每种植物的名称(中名正名、别名、拉丁名、异名)、形态、产地、生境、分布等均有较详细的记载。划已知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其用途也作扼要介绍。半数种类附有形态特征比较图或植株全貌图,共有图版174幅。
本书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技术丛书》中的一册,着重介绍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观赏植物和林木生产上的应用基本知识和实用技术。 本书开篇首先介绍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理效应、代谢途径、使用方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接着,按应用目的和时期不同,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观赏植物和林木上的应用分为调控繁殖,调控生长,开花调控和促进坐果,切花保鲜和延长观赏期4大类,分别介绍了其所适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品种和使用技术,并介绍了大量实例。内容全面、技术实用、通俗易懂、可操作性。 本书适于广大基层农技人员、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产、供、销部门,以及观常植物和林木的生产部门相关人员阅读和使用。
本书关键词语: 1.进化论超越圣经神学 即使再好的宗教神学也是双刃剑:虚拟天神,崇尚信仰,既净化心灵也奴化灵魂;虽教化道德良心,却罔顾客观事实。与此相反,进化论以事实为基石,力行逻辑推理,求解自然和生命的真谛及内在规律。古生物学探求生命历史的真实,既是进化论的科学支撑,也是进化论的核心追求。由《物种起源》和《人类的由来》奠基的进化论,已成为科学体系的原理,并彻底解答人文终极追问: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这便从根本上超越了圣经的臆测。 2.揭示动物界的诞生历程 与圣经妄测动物起源迥异的是,5.6 5.2亿年前的史实显示,生命演化在微观与宏观上皆呈现量变/质变的交替运作,催生3个动物亚界逐级有序地发展成型。 3.寒武纪大爆发谜题新解 新假说揭示:生命基因进化与环境演化契合,引发动物门类的三
中国是木兰科植物资源丰富的国家,是名副其实的“木兰王国”,有2500多年的木兰栽培历史。大多数木兰科植物树形优美,花大艳丽,高洁典雅,芬芳怡人,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因而具有非常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必将成为21世纪园林园艺界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20多年来,作者对我国的野生木兰科植物资源及我国有栽培的少量国外种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手资料,本书就是在此基础上编著而成的。
本书是由科学出版社组织编写的高等师范院校新世纪教材配套《生命科学学习指导》丛书中的《植物生理学》教学分册。全书分为三部分:部分为植物生理学复习指南,按章节编排,共11章。第二部分为植物生理学考试模拟试卷。第三部分选登了近年来部分综合性大学、科研院所、师范大学和农林院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植物生理学试题供参考。 本书内容涵盖面广,分析清晰,题型灵活多样,题量充足,图文并茂。可供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和农林院校中相关专业的在校本科生学习植物生理学课程和报考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人员复习时使用,也可供任课教师出题时参考。本书对函授、自学、专升本等各类人员的植物生理学课程学习和考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本书对中学生物教师及参加生物奥林匹克竞赛的学生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为《中国植物志》79卷125册(不包括卷)中所有植物类群的中名和拉丁名的总索引,包括中名约65 000条,拉丁名约120 000条。 本书可供植物学、农学、林学、药学和生态学工作者参考。
本书以研究化石植物表皮构造(角质层构造)为主,重点论述化石植物气孔参数与碳同位素分析及其在地质学、生物学和环境变化方面的应用。全书由9章组成,主要包括植物化石气孔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植物化石气孔参数研究内容、化石植物的碳同位素组成与分析、样品的采集处理与分析、新近纪化石叶片的古大气信号、现生和化石*叶片特征与古环境恢复、兰州-民和盆地古近纪植物叶片与环境变化、云南保山-腾冲盆地新近纪植物叶片与环境变化,以及中国中、新生代植物化石叶片气孔参数、碳同位素组成及古环境意义,反映了当前古植物学、植物生理学与有机地球化学交叉渗透和相互结合的*进展。 本书可供地质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沉积学、地球化学以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及生产人员使用和参考。
《汉拉英中国木本植物名录》是一部集我国所有木本植物的中文名称、拉丁学名及英文名称之大成的重要工具书。 我国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其中木本植物1万余种。本书收录了木本植物13145种(包括种下单位)。本书依据植物的演化进程,按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先后顺序分科分属排列。 本书主要由正文和索引两部分组成。正文包括“中国木本植物名录”和“中国木本植物科属名录”;索引包括“中国木本植物中文名称索引”、“中国木本植物科属拉丁学名索引”、“中国木本植物拉丁学名异名索引”和“中国木本植物英文名称索引”。 本书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木本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进行国内外文化、学术交流、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重
本册志书是对2012年以前在中国(台湾资料暂缺)发现并已发表的劳亚食虫目,“原真兽目”,翼手目,真魁兽大目的攀.目、近兔猴形目和灵长目,及兽目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总结。《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3卷. 基干下孔类、哺乳类. 第3册,劳亚食虫类、原真兽类、翼手类、真魁兽类、兽类:总第 16册》包括7目38科171属275种。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所有阶元的记述之后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3卷. 基干下孔类、哺乳类. 第3册,劳亚食虫类、原真兽类、翼手类、真魁兽类、兽类:总第 16册》附有280张化石照片及插图。
本书涵盖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性验证性实验及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即探索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共计32个。实验涉及植物形态解剖学和系统分类学的内容;体现将永久制片和临时装片并用,使传统典型植物材料和常见有经济价值的材料互补,实现方法简明可行之目的,可供灵活选用。书中附有150余幅图片,便于学生理解和绘图。本书还备有野外实习过程中的概要知识以及常见植物的检索表,便于读者参考查阅。 本书可供大中专院校的植物学专业,以及农林牧院校等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也可供中学生物学教师作教学参考书。